王來亮 馬雅敏 施德云
茭白是長江流域一帶主要栽培的水生蔬菜,有單季茭和雙 季 茭 之 分[1,2],高 山 單 季 茭 由于有反季節上市的優勢,種植效益較好,種植面積有逐年擴大的趨勢[3~7]。育苗是單季茭種植的重要技術環節,生產上現有的育苗方式有分墩、薹管扦插、薹管平鋪寄秧等[8~11],均是利用茭白植株短縮莖即薹管作為育苗材料,其中薹管平鋪寄秧方式繁育系數較高,在浙江麗水市等茭白產區已大面積推廣應用[9,11,12]。 由于 茭 白 種 性 退 化現象較明顯,每年都要進行選種[13,14],大田 中符合要 求 的薹 管數量有限,許多茭農每年都要到外地選購種苗,育苗成本較高。提高種苗繁育系數、降低育苗成本、提高種苗質量是茭白生產上的難題。
茭白莖有短縮莖(薹管)、地下莖、肉質莖之分,短縮莖地下部分莖節上的芽橫向抽生形成鞭狀的地下莖,在春季,地下莖莖尖向上生長形成新的植株,稱為游茭,游茭同樣可以結茭[15,16]。在采用多年生連作栽培的地方,有些茭農將老墩鏟除,只留游茭,也可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17~19],說明地下莖也有作為育苗材料的潛力,而且相比于薹管,地下莖莖節多,繁育系數更高[20]。但也有人認為,游茭的雄茭率較高,影響結茭率及產量[21]。本試驗利用地下莖作為育苗材料,分析其成苗率、雄茭率、產量等性狀的表現,為地下莖育苗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表1 地下莖和薹管的莖節數/墩、成苗數、成苗率、有效分蘗數、產量及雄茭率對比
試驗地點設在浙江省慶元縣嶺頭鄉嶺頭村高山茭白基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拔860 m,年均氣溫13.5℃,最高氣溫35.2℃,年均降水量1 750 mm,供試品種為單季美人茭,孕茭采收期為7~9月。
試驗設2個處理,處理1為薹管,處理2為地下莖,小區面積12 m2,每小區定植50墩,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
上季茭白采收結束后,開溝瀝干茭田田水,使土壤呈干燥狀態,利于翻墩。2018年10月上旬,在茭田中選取符合育苗要求的種墩,從泥面稍往下處剪取薹管,再翻出種墩,剪取地下莖,統計每墩茭白的薹管和地下莖莖節數。10月9日將薹管、地下莖以平鋪方式進行寄秧,成活后統計成苗數。11月5日在寄秧田中隨機取薹管、地下莖秧苗,每莖節秧苗栽1穴進行分株定植,行距80 cm,株距30 cm。2019年5月下旬每墩留5~8根分蘗進行刪苗定株,7~9月采收茭白,記錄每次采收的殼茭質量,統計雄茭墩數。其他栽培措施一致。
薹管及地下莖莖節數以5墩種墩的薹管、地下莖莖節數取平均值,寄秧成苗后統計成苗數。進入采收期后每隔2 d采收1次,記錄每次采收茭白的時間和產量,累計采收總量的10%為采收始期,累計采收總量的30%為盛采期。采收結束后統計每小區的雄茭墩數,隨機選取5墩茭白統計有效分蘗數,取平均值。
采用Excel 201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比較。
由表1可見,單季茭地下莖的每墩莖節數、成苗數、成苗率均顯著高于薹管,地下莖的每墩莖節數為57.3個,薹管的每墩莖節數為34.7個,地下莖的每墩莖節數是薹管的1.65倍。進行平鋪寄秧后,薹管的成苗率為70.1%,而地下莖成苗率達79.7%;每個茭墩的薹管可育成苗24.2株,地下莖可育成苗45.7株,地下莖的成苗數是薹管的1.89倍。由此可見,利用地下莖作育苗材料,其育苗效率顯著高于薹管。大田生產時為保證殼茭單質量,分蘗期需進行刪苗,每墩留蘗數5~8根,所以每墩茭白秋季可采集的薹管數受到限制,而且,薹管平鋪寄秧后,薹管頂端第一莖節的芽不易萌發成苗,降低了薹管育苗成苗率。地下莖若任其在地下自然生長,頂端的1~3個芽在春季向上萌發生長成為游茭,其余莖節的芽一般不會萌發,但進行平鋪寄秧后,削弱了頂端優勢,促進了中下部莖節的芽萌發,也使地下莖繁育系數大幅提高。

表2 不同處理植株茭白采收期
地下莖和薹管的茭白采收始期、盛采期無明顯差異(表2),地下莖的采茭始期比薹管提早1 d,采茭盛期相同。在大田生產上,地下莖抽生形成的游茭結茭期要早于薹管抽生的植株,本試驗里游茭的早熟性沒有體現,一方面原因是地下莖除先端抽生形成的植株外,其他莖節形成的植株并不具有早熟性,另一方面可能是地下莖采用平鋪寄秧育苗方式,削弱了頂端優勢,再經分株定植,每個莖節萌芽生根形成獨立的植株,改變了地下莖原有的營養不均衡分配,喪失了早熟性。
地下莖和薹管的有效分蘗數、產量沒有顯著差異(表1),這與植株分蘗期均需進行刪苗定株有關,每墩茭白留苗數相對統一后,產量也趨于一致。本試驗分蘗期田間觀察結果表明,地下莖和薹管苗定植大田后的分蘗能力無明顯差異,說明地下莖育苗后形成的植株,其分蘗性、豐產性可以滿足大田生產的要求。2個處理均沒有出現雄茭,表明地下莖在雄茭發生率上與薹管無差異。
與薹管相比,地下莖抽生數量較多,成苗率更高,地下莖的每墩莖節數、成苗數、成苗率均顯著高于薹管,其成苗數是薹管的1.89倍。由于薹管和地下莖均取自大田正常生產的茭墩,在分蘗期需進行刪苗定株,刪去多余的分蘗株,茭白采收后可用于育苗的薹管數受限,而地下莖則任其自然生長,導致地下莖每墩莖節數、成苗數高于薹管。
地下莖和薹管在雄茭發生率、茭白采收期與產量等方面無顯著差異。采用平鋪寄秧方式育苗后,地下莖頂部芽的頂端優勢減弱,沒有出現地下莖形成游茭提早結茭的現象。本試驗中,地下莖處理沒有雄茭發生,與汪葛興[22]的地下莖苗雄茭率高、連作后雄茭率更高的結果不一致,有可能是樣本數較少的原因,地下莖苗連作后雄茭發生率是否增加有待進一步試驗。但地下莖形成的游茭雄茭率高的認識,也有可能源于茭田中雄茭的分蘗及地下莖抽生能力強于正常茭,無人為干預的狀態下,茭田內雄茭將逐漸占據主導地位[23,24],擠占了正常茭的生長空間,使雄茭越來越多,從而產生游茭雄茭率高的現象。
地下莖的成苗數是薹管的1.89倍,將地下莖一同作為育苗材料,可以快速增加種苗供應量,減少育苗成本。但需要注意的是,地下莖生長在地下,與地上的薹管采集方式差別較大,茭白采收后須盡早排干田水,曬干土壤后翻出種墩進行采集,建議選擇排水性較好的砂壤土作為留種田,便于翻墩采集地下莖,讓茭農更快地適應地下莖育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