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雪峰
1
如果說星空能夠讓一個人的心海博大,那么仰望星空,就是一個人心靈與星空的對話方式。我贊美星空的浩瀚深邃。每當我仰望星空,憧憬美好,寄托遐思,放飛情感時,想到最多的就是父母。
父母如月,讓我仰望。
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我的感情和生活是充沛的飽滿的。見到父母,不在于說多少話,而在于切身感覺到父母就在身邊,呼吸著與父母同在的空氣,仿佛空氣中有一種我特別向往的氧離子,能夠凈化和愉悅心靈。有父母氣息的生活,比什么都好。氣場由父母主宰,兒女被一種很濃厚的生活氛圍籠罩著,感受著父母帶給的煙火味,就像寒冬臘月圍坐在父母燒旺的火爐旁,火苗散發的溫暖,何嘗不是父母燃燒自己,奉獻給兒女的火熱情懷呢!父母是兒女寒冬的一團火,是兒女春天的微風,是兒女夏季的涼爽,是兒女秋天的碩果。父母是兒女的春秋,存在于兒女最真切的感情里。
我的父母都是古稀之人了。前些年,我還不認為父母已老,感覺父母飯量還好,還像過去一樣什么農活都能干。現在父親的背佝僂了,母親的腿腳不靈活了,牙掉好幾顆,飯量也減得厲害。眼前的父母,真的已經老了。老了的父母,總讓兒女有一種莫明的擔心,害怕手機半夜想起……
2
父親現在還干著力所能及的農活,可是體力大不如從前,不再是幾年前什么力氣活都能干的父親了。
以前的父親,下地割麥、捆麥、裝麥、拉麥、打麥、賣麥等,每一項艱辛勞作,都留下他從容的身影,嫻熟的手法。父親干活從不叫苦,從不說累,盡管他干活的速度不是特別快,但是很有韌性,不知道歇緩。
暑假收割季節,我最怕的活兒就是割麥。望著無邊的麥浪,心里發怵。站在麥田邊,沒下地精神就被嚇倒了。父親說:“少看多干,手是耙耙,活越干越少。”跟在父親身后,看著父親的后背,我真的想超越父親,便鼓了勁割。可是無論我多么努力,使多大勁,還是攆不上父親。攆不上,精神就會懈怠,站一會,吹吹風,用衣袖擦擦臉上流淌不止的汗水,甩甩酸痛的胳膊……父親勾腰拉廉,起身放麥,后背清晰地映在我汗水浸泡的眼簾里。
父親的后背被汗水浸染得很快就成了一塊地圖。看著父親的后背,我也想背一塊地圖回去,那樣母親就會說我也像個能干的爺們了。我動力猛增,眼前的麥子在鐮刀“噌噌噌”的收割下躺倒了。我的努力使后背汗濕的版圖比父親的還大,回家后,得到了母親的表揚,吃了好多肉。母親說多吃肉長身體。
父親的后背從此印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我與父親在一起干活,雖懶散一點,但父親從不指責。父親越是這樣,我越不忍心讓父親一個人苦干,默默地跟著父親,像老黃牛身邊的小牛犢一樣,忠誠地陪伴在父親身邊。
二十幾年前與父親一起耕地的日子歷歷在目。先是大騾子,后來是生牛,無論哪一個牲口,都是不聽話的主兒,我都不敢親近。好在犁地時,因為牲口不乖,父親給套了籠頭,由我牽著韁繩走。這兩個家伙對我很不友好,稍不注意,就會踩踏我的腳,疼得我齜牙咧嘴。被踩踏了幾次后,痛得我使性子不干了,父親只好停下來歇緩一下。
黃昏迫近,夕陽從牛背上緩緩下沉,余輝照得父親臉上的汗珠如金子一樣流淌不止。我不忍心坐著不動了,迎著父親討好祈求的目光,繼續拉著牲口犁地。
如果牲口乖巧,就不用我來牽引了。為了避免牲口踩踏,我始終走得比牲口快,牽繩拉得很直,拽得很有分寸,盡量讓牲口走直線,不要偏離軌道;回犁時,盡量讓牲口自然轉身。父親腳踩犁溝,手拿鞭子,很少揮揚,漸漸地在后面吆喝聲弱了,頻率也少了。地犁順暢了,人也輕松了。人和牲口的默契,體現在一起勞動的相互安撫中。父親教會我如何與牲口和諧相處,也教會我好多的人生道理。父親常說:“理在自己一邊,也要禮讓別人,更何況是默默無聞不會說話的牲口呢。”
父親喜歡親近牲口,關懷呵護無微不至。歇緩時,他給牲口弄點新鮮的嫩草,牲口吃草,他站在旁邊撫摸著牲口。牲口身上的毛色被他梳理得光滑,就連身上的汗水也被他給揩干凈了。牲口很有靈性,不時回頭親昵一下父親。父親不斷調理著不聽話的牲口,目的就是讓我脫離牽引,專心學業。我曾經抱怨父親為何不買乖巧牲口,買回來的都是尥蹶子使性子的牲口,干活還要多一個人伺候。后來才知道原委,父親買難使的牲口,就是為了省點錢供我們兄弟姊妹上學。父親說:“牲口和人一樣,有著相通的靈性,只要對它像對待子女一樣關懷,它一樣會聽話的。”父親就這樣不厭其煩地調教著牲口,讓不乖巧的牲口在他手里乖巧起來,成為家里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從父親對待牲口的態度里,我看到了父親的慈祥。父親的手盡管粗糙,但撫愛牲口時卻是綿軟溫柔的;那撫愛,真的是充滿了溫情。
3
如今,父親在我們的勸說下不再干重體力活了。好些年,家里收麥子我也沒有回去了。因為收麥子告別了鐮刀。我慶幸告別了割麥子用鐮刀的時代,也慶幸告別了交公糧的歷史。幾代農民感恩黨的好政策。父親每談起三農政策,總有說不完的話,樸素的話語里,充滿著哲理,蘊含著深情。
父親不割麥子,卻掰玉米;不掰玉米,又割黃豆。不養牛了,卻養羊;不養羊了,又養雞。父親總是閑不下來,閑下來,可能也就不是我的父親了。
我每次回家,都能看到父親在忙活,不是在菜地,就是在雞棚喂雞。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燒柴劈得大小一般,碼放整齊……從生活場景可以看出,父親始終對勞動充滿著熱情。
我不止一次閱讀了父母在一起勞動的場景。父親手握鍘刀,母親喂草;母親點豆,父親敷土;母親做飯,父親燒火,不緊不慢的節奏,彰顯著溫馨和諧。尤其母親做飯,父親燒火,說著做著,讓我一次次看到了裊裊炊煙里裹挾的故事。
我習慣了到家鳴笛。其實不鳴笛大門也早已為我打開。因為我在路上就打電話告訴母親回來,即便這樣,第一個跑出來的還是父親。車能進來,父親還是擔心車會刮到大門,把大門打開到與房子完全平行的程度。父親多余的擔心讓我覺得溫暖,對我的熱度由此可見。
當我從車里出來,打開后備箱,喊三弟來拿東西,第一個往下拿東西的還是父親。我說:“爹,你不用管,讓老三拿。”父親說:“誰拿都一樣,又不是什么重活。”父親總是干活在先,吃飯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兒女面前從不擺譜,不拿架子,樸實得就像一塊不發光的金子。
母親笑盈盈地出來了,老三慢騰騰出來。每一次回來,我都帶著不少東西,母親總是嗔怪著:“回來就行,干嘛帶這么多東西!”同時指揮著父親和三弟把東西分不同種類分別放在里屋外屋和廚房。父親和三弟,包括我們兄弟姊妹,都已經習慣了母親的指揮和安排。聽母親的話,已成為我們日常的行為習慣。在母親眼里,我們好像還沒有長大成人。因為愛母親,我們只好順從母親。
從小,母親盡力不讓我參加勞動,導致我好多方面的勞動技能缺失,就連手扶拖拉機都不會開。母親的溺愛和不放心,使我沒有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民后代。我曾抱怨母親,母親卻說:“農活干多了,書就讀的少了。書讀成,就不用干農活了。”母親望子成龍的心情我能夠理解,出發點是為兒女前程著想。
在人情世故方面,母親左右著我們的行為。給親戚出禮,出多出少,母親的意見很重要,必須參考。想要由著性子和感情用事,除非母親沒有在現場。母親的人生觀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
父親也很聽母親的話。在父親面前,母親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母親在外很講情理,很有威信,而在父親面前,很多時候都是不講理,父親也便乖乖接受母親的歪理邪說。父親很會遷就寵愛母親,迎合母親最喜歡的方式生活。母親脾氣暴躁,父親沒有脾氣,自然就成了母親的出氣筒。
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無法抗拒的命運,都會朝著命定的方向而去。如果不是因為受爺爺的牽連,在烏魯木齊當技師的父親也不會回來當一輩子農民。父親沒有因此抱怨終生,既然命運安排他當農民,他就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本分的農民。
在我心目中,父親是儒雅的農民,是五十年代具有高中學歷的知識分子。父親閑暇時喜歡讀書看報,天文地理、文化歷史、科學養殖等方面的知識知道很多,無論養殖還是種植,沒有不精通的。爺爺的精于牧業遺傳給了父親。幾年前,父親養牛養羊很有成色,精心伺候,科學喂養,善于經營,靠養殖發家致富,成就了三弟的兩次婚姻。
父親種瓜也是能手,為了買上好種子,不惜出高價多跑路。他合理點種,秧苗開花配種,培土灌水,小心翼翼。父親對莊稼甚至地里的野生植物都看得很貴重。在他眼里,這些植物是生命的組成部分,是土地的恩賜,他是用感恩的心看待土地的。
在我面前,父親從未要求我給他買過東西。我給他買的好衣服,被母親盛在柜底,很少見他穿過,平時穿的都是兒子淘汰下來的。父親知道我有很多書,唯一要求是讓我把看過的書報留給他。
有時,母親做好飯,叫父親吃飯,看到父親看書,就會對父親喊叫,說看書能看出國家干部還是國務院總理?父親訕訕一笑了之。父親心中裝著國家大事,裝著天文地理,裝著名勝古跡,裝著文學藝術。在我心里,一個成功的農民,應該懂得科學技術,懂得經營好土地,使之高產增收;具備苦干實干誠實本分的品質。這些素質,父親都具備。以后我有了一些社會閱歷和經歷后,一直覺得,以父親的涵養,心量,氣量,雅量,比地位高的男人差不到哪里。
父親一直注重精神修煉,品格修養,不斷汲取著文化知識。在父親那代人中,一個土里刨食的高中生,在村莊周圍算是鳳毛麟角。盡管物質對于父親也尤為重要,但是節儉的父親為了兒女積攢著血汗錢,苦累一輩子,平時上街除了給家里買日常生活用品,舍不得亂花一分錢。過年母親給的零花錢,除了理個發,進個澡堂子,剩余的拿回來又交給母親;掙的錢也從不經過手里,接過錢的手,都是母親的手。
母親管錢是能手,不同面值的錢分別放在柜里,存折單另秘密存放。父親掙錢,母親存錢;父親健朗,母親羸弱;父親豁達,母親心小;父親隨和,母親氣盛;搭配合理,天衣無縫。母親是離不開父親的,父親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母親,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母親住院,兒女看望可以,但堅決不讓照顧。母親習慣了父親的陪護和照顧,父親端水端飯,喂吃喂喝,扶上扶下,攙扶走路不一而足。有父親的用心照顧,母親的病好得很快。母親病好出院,開始回報父親,雖然做飯不如從前利索,但是給父親做可口的飯菜還是不在話下。父母能相扶相攜,相濡以沫,白頭到老,讓我們做兒女的感到很欣慰。父母夕陽紅般的幸福生活同樣令人羨慕。
只要我們回來,父親就殺雞,臨走,再讓帶一只。親戚來了,父親的熱情程度絲毫不比對兒女差。母親說父親不分親疏,不分輕重,不像她對人對事,有親疏輕重之分。父親的格局,與母親相比明顯有別。
4
兒子參加工作了,我才知道父母老了。我孝敬父母的心情也有了急迫感。以前,只想到自己外出旅游,哪管父母有沒有旅游的心情。有幾次在外地旅游,接到母親的電話,我內疚得恨不得立刻返程回家。歸心似箭中帶著負疚的心情,也帶著孝敬父母的誓言和信心。
父親身體健朗,堅定了我給他報團旅游的信心。利用兒子放寒假的機會,我報團讓兒子陪爺爺去海南旅游。父親七十多歲,坐飛機需要體檢,我打電話告訴父親:“盡快去體檢,體檢完了把結果拍照發過來。”電話中父親興奮地回答:“我馬上就去醫院體檢。”不到一天時間,父親就把體檢報告發過來了,辦事的效率就像干活的效率一樣高,雷厲風行。父親在電話里興奮地說,“身體沒問題,各項指標都很好。”話里還帶點炫耀的意味,生怕這趟旅游因為自身原因走不了。父親的興奮心情,我完全能體會到。
第一次坐飛機旅游,父親在飛機上觀賞了白浪滔天的云海,感受了升降的眩暈,駐足流連了美麗的椰子樹,博鰲亞洲論壇會址,在湛藍無際的大海邊留下了足跡。父親懂得不少知識,攀談中有人還以為他是老師呢。有兩個老太太始終跟隨在父親身邊,不離左右地聽父親講說。
旅游回來,兒子把洗好的照片放大擺在客廳,照片中的父親笑得比孫子燦爛。在父親的笑容里,我找到了生活的真諦——快樂。父親面對艱辛生活泰然處之的堅韌和樂觀,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我積極的人生態度,得益于父親的影響。
我認為,如果讓父母快樂,那就盡量孝順父母。有孝道的人生,才是沒有缺憾的人生。
去年冬天,我又選擇了一家旅行社,給父親報團去了一趟華東五市。博學的父親對于這趟旅游充滿熱情,留給他的不僅是風景,還有思想;觸動他神經的不僅是城市文明,還有城市的文化和歷史。父親已經越來越喜歡旅游了,心氣越走越大了,視野也越來越開闊,在晚年和旅游已經結下不解之緣。
母親腿腳不好,血壓也高,不能報團旅游,我決定利用節日放假開車帶父母一起出去旅游。當我提前一周把消息告訴父母時,父親很高興,母親卻很平靜,但答應一起出行。我精心規劃著線路,定下了延安——壺口瀑布——黃帝陵幾日游。前一天打電話給母親,知道我一個人開車,她擔心我太累吃不消,又不想去了。我當天下午回去,抓緊做通母親的工作。父親也在一邊笑語盈盈地幫腔,母親總算同意了。
第二天早晨七點出發,從陶樂到前旗,一路沙漠綠洲和草原,父母一路很開心。父母已然見過了這樣的景色,竟然還能心曠神怡新奇不斷,更何況未來幾天還有他們沒見過的景點呢。父母高興,我開車更有精神。外甥女負責導航,姐姐陪著父母說話。
下午到了延安,選擇賓館時,母親一再叮囑我不要選擇價格貴的。我也出于這樣的考慮,選定了價位一百五十元的兩個標間。母親進屋后,從表情就能看出好像不太滿意。已經登好了,錢也交了,車也停到賓館后院了,母親便盡力迎合我們的心情,馬上露出笑容說:“延安城真大啊,很不錯。”母親始終不在房間吃東西,也不在房間洗澡,房間顯得陰潮,有些不好聞的霉味。
晚上,我匆匆洗完澡就上床了,讓父親進去好好洗一洗。父親嗯了一聲,可是不到十分鐘就出來了。第二天一早,父親早早洗漱完,我洗漱出來時,見父親已經把我們睡過的被子疊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姐姐進來說,母親也是如此。姐姐說:“花錢住賓館,我們不用疊被子,有服務員呢。”母親說:“我們只要住過,哪怕只是一夜,我們也像在家里一樣把房間收拾干凈。”我可親可敬的父母,用自己的真誠樸實,向子女傳遞著良好的社會風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景,也會留下自己人生的腳印。楊家嶺、棗園、王家坪等老一輩革命領袖生活過的地方,父母駐足觀看領袖們留下的不朽的腳印,看得流連忘返,依依不舍。每一個房間,每一個場景,父母都沒有錯過。面對拾級而上的臺階,母親也不叫苦了,上不去時,不叫我和二姐攙扶,只叫父親攙扶。父母相扶相攜恩愛的樣子,的確也是一道風景。
在楊家嶺,看過朱德住過的窯洞僅能容納一張小床,母親一個勁地感嘆,崇敬之情躍然面頰。父親在中共七大開會的禮堂、王家坪紀念館久久凝視著。從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緒飛揚,激情滿懷,浮想聯翩。革命圣地延安,顯然使父母的情懷和遐思產生了如海浪般的翻涌。是的,只要是有正常思維的人,走進延安這樣的環境,沒有不心懷敬仰的。
5
返程途經二級路,由于修路,車從便道經過時不小心托住了。我焦急萬分,恰巧遇到好心車主給拉上來了。母親感動得讓我從后備箱里抱出兩個硒砂瓜,還拿出幾串葡萄給了幫忙的好心人。
由硒砂瓜,我不由想起小時候家里過中秋節的情景。每到中秋節,母親就會抱出一個大西瓜,面帶喜悅地看著我們。我們的臉上立刻布滿了興奮和喜悅。我們的喜悅呼應了母親的喜悅,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分瓜開始了,炕桌被我搬到地下,桌上放著大小一致的瓷碗。西瓜被我抱在懷里,不忍心交給母親。母親接過西瓜輕輕放在桌上,不緊不慢地用勺子挖著瓜瓤,然后盛到碗里。放進碗里的瓜瓤,就像失去生命的鮮血一樣,不再流淌汁水。母親一邊挖著,一邊均勻著每個碗里的分量。
我總是忍不住端起碗就吃,母親就會呵斥我放下,等到全部都盛完了,再給每人切一塊月餅,才允許我們將面前的碗端起來。對于母親烙的月餅,我的興趣淡然。面對西瓜,我早就垂涎欲滴,幾大口就吃完了屬于自己的一份,把剩下的汁水也會仰起脖子喝得干干凈凈。
我吃完了,兩個姐姐和兩個弟弟碗里還有,我的眼睛盯著他們的碗里。大姐會給我放一塊,二姐說啥也不給。二弟也很快吃完了,與我爭著大姐碗里的瓜瓤。大姐沉默無奈的表情,永遠刻在我的心上。我的狼狽樣,現在想起來可笑,但值得回憶。回憶是苦澀的,也是美好的。
父親在煤窯背煤,中秋節的西瓜自然吃不上。母親自己切開的西瓜沒有給自己留一份,也就沒有分享。母親看著兒女吃,目光是清澈的,神情是幸福的。看著我們吃著西瓜過中秋節,她的心里是滿足的。盡管她沒有吃一口西瓜,可是已經分享到兒女帶給她的滿足。夜晚,我們和母親一起坐在院里,望著滿滿的圓月,亮堂的心里裝著不盡的趣事。仰望著月亮,美好的心事自然就像星星一樣泛濫。
童年的記憶模糊著也清晰著大腦。兩次大雨天,我們都窩在家里睡覺,玩耍的念頭被大雨澆滅了。孤獨侵襲而來,肚子餓得難受,吃的欲望特別強烈。恰逢其時,父親披著雨披回來了。父親沒有空手而回,提著的袋子里裝著小甜瓜,連雨披都沒有顧上脫下,就喜笑顏開迫不及待地把小甜瓜拿出來。本來一人一個,父親早盤算好的。但母親說:“兩人分一個。五個孩子,兩個大人。”父親說他在路上吃過了,母親就讓父親拿出三個分。小甜瓜真甜真好吃啊,我連下地玩耍的心思都沒有了。
父親沒有分吃。我們只管自己嘴甜,哪管父親吃了沒有。至于小甜瓜從何而來,我們都沒有深入去想。父親下雨為我們帶回美食,讓我們分享,其實也是在分享兒女帶給他的快樂。我還惦記著袋子里的幾個小甜瓜,卻早被母親鎖在漆皮脫落的老柜里。我盯著柜望眼欲穿,但母親把鑰匙裝在身上。我知道除非母親走親戚,才會把鑰匙交給大姐保管。如果有要分的食物,大姐就像母親一樣,只給我們四人分。這一點大姐太像母親了,只知道奉獻。
我們都知道母親是一家之主,說話算數的主兒。大姐比母親柔弱隨和,我怕母親,不怕大姐。只要母親走親戚,我就會纏著大姐開柜拿吃的。每一次分吃的,大姐會省下來一點分給我吃。
漸漸長大了,家里只要做好吃的飯,必須把家人等齊才開飯。知道有好飯吃,我即便在外面玩耍,也會惦記著早些回家。回家聞到飯香,趁母親不注意,我從鍋里撈塊燙手的肉,趕忙塞進嘴里。開飯必須等父親回來。
母親差我去村外的路口迎父親。每一次迎見父親,我都是一路小跑。迎見父親,我已是滿臉汗水。肉菜米飯,記憶中似乎分過幾次。我的食量大一些,總比兄弟姐妹吃得多吃得快……久遠的回憶,有幾許甜蜜也有幾許苦澀,但歲月中的親情卻依然如熏風讓人心頭溫暖。
6
父母始終對兒女給予一種期望和寄托。兒女們盡力在父母面前綻放幸福甜蜜的笑臉,表達輕松愉快的語言,收斂諸多不如意的沉重,在生活中負重前行。父母所謂美好的未來,就是盼望兒女們的生活都能美好。
要說,我的父母現在也算得上有錢的老人了,每月的社保工資足夠他們生活。可是,他們仍然很節儉,舍不得多花一分錢,攢下的錢存在銀行。母親說:“除了給老三留下一筆養老金外,還給兩個沒有結婚的孫子花銷。”母親平時也很接濟兩個生活并不富裕的姐姐。這就是我只為子孫而活的父母。
父母是兒女的精神家園,兒女是父母無盡的希望。兒女風光時,未必能想到回家讓父母風光;失意時,卻第一時間想到回家讓父母共同幫助消化失意。返鄉的心靈,一定是得到父母慰藉的心靈。兒女無論在外遭受多大的委屈,只要回到父母身邊,身心便會踏實起來,那是因為父母點燃了兒女內心的火苗。
每年過年,父母把做年夜飯看得很重要。做好年夜飯,等著兒孫們早早回來。渴盼兒女回家過年的心情,已然體現在精心準備的年夜飯里。過年最累最苦的是父母,可是父母的心情是喜悅的。我們熬夜打牌睡懶覺,父母不忍心叫醒我們;醒來了,父母已經把餃子包好了。我們端著父母熬夜包好的熱氣騰騰的餃子,內心五味雜陳。年年回來勸說父母年夜飯也在酒店吃,父母說花那個錢真沒必要。父母自己寧可苦點累點,都不希望兒女多花一點冤枉錢。
父母給予我們精神的動力和心靈慰藉,使我們在負重前行中不斷克服種種困難,不斷戰勝自己。每當皓月當空,我站在陽臺上向家的方向張望時,不由得抬頭望天,抬頭望月,使我對未來充滿期望。于是,我找到力量的源泉,那就是——如天如月的父母。
我知道,一個人有父母在,家就在。我的如天如月的父母,無時不讓我在心里敬仰。
責任編輯 閻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