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輝
長津湖戰役發生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這場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極寒天氣考驗,創造了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并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冰雕連”的事跡就出現在這場戰役當中。那一年究竟有多冷?出現極寒天氣的原因又是什么?
事實:
長津湖自1888年有溫度記錄以來最冷的一年
根據英軍戰場情報官的記錄,1950年至1951年的冬天,朝鮮遭遇了50年一遇的極寒天氣。據當時英軍情報軍官佩林斯介紹:“朝鮮半島的天氣經常在雨夾雪、雪和晴天之間轉換,可能一開始是雨夾雪的天氣,隨后又變成下雪天,然后很快就放晴了,但是放晴的天氣在夜間會更加寒冷?!?/p>
這場極寒天氣在美軍那里也得到了印證。在長津湖戰役中,美國陸戰一師第11炮兵營每天都要記錄溫度和風速,這是他們確定射擊參數的重要依據。1950年11月初,下碣隅里凌晨最低氣溫低至-35℃。
除了低溫外,蓋馬高原上凜冽寒風的風速達17.9米/秒左右。清晨,空氣中會有冰晶,在陽光下像鉆石一樣發光,但這樣的“鉆石”是致命的,它不但讓人體感溫度大幅下降,也導致大量裝備損壞。
1950年11月下旬,氣溫更低了。一天清晨,美軍陸戰隊隊員波奇看到指揮所里的溫度計顯示-54℃,直到退伍上大學后他才知道,1950年是長津湖自1888年有溫度記錄以來最冷的一年,難怪美軍感慨“像是在北極”。
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下,美軍不但有冬季防護服,還有取暖袋、保溫帳篷,而志愿軍的穿戴衣物十分單薄。正是在各種不利條件下,志愿軍抓住戰機,打響了氣壯山河又極其慘烈的長津湖之戰。
長津湖之戰不僅是與敵人的較量,更是人類承受極限應對極端嚴寒氣候的挑戰,特別是志愿軍第20軍的一個連隊為了完成伏擊任務,在雪地里趴了6天6夜。當沖鋒號吹響,他們中的很多人再也沒能站起來。這支隊伍,后來被人們譽為“冰雕連”。
根據氣象資料判斷,1950年1月至1951年2月,發生了一次歷時超過12個月的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出現大范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異常變冷現象。它的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都可能會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多數拉尼娜事件發生時,南美沿岸附近地區降水減少,而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則降水增多;非洲中部、美國東南部等地常發生干旱,巴西東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則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至于東亞地區,受拉尼娜事件影響的冬季,氣溫偏低的概率較高,極端冷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以我國為例,通過分析1951年以來歷史上發生的15次拉尼娜事件發現,拉尼娜年我國冬季氣溫偏低的概率是偏高概率的兩倍——有10個拉尼娜年我國冬季氣溫偏低,5個拉尼娜年氣溫偏高,其中不乏像2008年我國南方雨雪冰凍等極端氣象災害。
在拉尼娜年的大背景下,1951年初,朝鮮半島不僅普降大雪,從蒙古襲來的寒潮也帶來了大風。風寒效應讓人們的體感溫度更低。不過,即使當年沒有受到拉尼娜影響,長津湖本身也是易出現極寒天氣的地區。當地一般于10月下旬入冬,11月下旬的氣溫可降至-27℃。長津湖為何比緯度相近的北京冷得多,這要從地貌、地形和海陸位置說起。
從地貌來看,長津湖位于蓋馬高原上,平均海拔約1300米。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通常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約6℃。另外,高原蓄熱能力差,白天在接收太陽輻射后,熱量容易散失,隨著夜晚地面輻射降溫,氣溫也進一步下降。
從地形條件來看,蓋馬高原位于朝鮮半島東北部,北面是廣闊的東北平原,地勢低洼,東北方向是鄂霍次克海,因四周沒有高大的山脈阻擋,地形條件更有利于寒潮南下,直沖蓋馬高原。
一般來說,河流、谷地往往能隔斷山脈,成為水汽和風的通道。黑龍江谷地也成為寒潮南下的通道,而蓋馬高原正處于風口之上。在東亞地區,寒潮南下時,有西、中、東三條路徑,東北平原及朝鮮半島處于東部路徑上。蓋馬高原受蒙古冷高壓反氣旋系統影響,風向偏轉為東北風,風從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來,攜帶大量水汽,受蓋馬高原抬升作用,容易形成降雪。
從海陸位置來看,冬季日本海相對于陸地而言,水汽豐富。當寒潮南下,冷暖氣團相遇,致使蓋馬高原常出現較大暴風雪。
回溯:
志愿軍當年是否有氣象保障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氣象事業還處于萌芽階段。1950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了東北軍區司令部氣象管理處(簡稱東北軍區氣象處),隨后,在長春開辦了氣象訓練大隊。
抗美援朝開始后,許多青年學生積極響應,從全國各地匯集到長春氣象訓練大隊學習,后被分配到各地為志愿軍提供氣象保障。除了對戰場天氣進行預判外,為我國空軍提供氣候服務也是氣象保障的另一重點。
為保障空軍重要航線飛行,遼寧安東氣象站觀測員每天24小時觀測,固定航空報每小時一次,危險報警隨時發。有空戰時發預約航危報,包含各種關系到飛行安全的氣象要素資料。
雖然安東不是最前線,但同樣炮火連天,美軍幾乎每天進行偵察、偷襲、轟炸。氣象觀測員冒著生命危險,從未中斷觀測。當時,鴨綠江大橋是美軍轟炸的重點。觀測站距離大橋越近,越有利于觀測,于是安東氣象站搬到靠近鴨綠江邊六道溝一座小樓內。夜間,觀測難度更大,觀測員在手電筒上蒙一塊黑布,刺個小孔,借著微弱燈光完成各項觀測任務。每一次及時準確的觀測、發報,對我軍能否抓住戰機、掌握戰勢都至關重要。
讓我們回溯那段歷史,致敬英雄,致敬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