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旺銘 李燕玲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院眼科,福建龍巖 364000
[關鍵字]間歇性外斜視;視感知覺訓練;小兒;雙眼;外直肌后徙;視功能;復發
間歇性外斜視是介于共同性、外隱性斜視間的一種狀況[1],此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則為基本型間歇性外斜視,其特征為看遠斜視角與看近斜視角基本相等。此疾病一般在兒童3 歲后發生[2],但若病情表現出癥狀后再就診,其就診時間則較晚。目前認為兒童間歇性外斜視發病原因往往表現為復視、注意力不集中、畏光等。臨床治療此疾病主要采用手術方式,如單眼外直肌后徙+內直肌縮短術、雙眼外直肌后徙術,但有關此兩種手術方式治療療效的相關報告結果卻不一致。但近年發現,將雙眼視感知覺訓練聯合雙眼外直肌后徙治療的效果更明顯[3]。現此方面報告較少,仍有大量學者致力于此點研討中。本研究共納入60 例間歇性外斜視患兒,分組重點討論雙眼外直肌后徙術聯合雙眼視感知覺訓練治療效果。
回顧性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龍巖市第二醫院收治的60 例間歇性外斜視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30 例,30 眼)與觀察組(30 例,30 眼)。對照組中,女11 例,男19 例;年齡3~11 歲,平均(5.32±0.25)歲;病程14~29 個月,平均(20.35±1.25)個月;最大斜視角-15~-95 PD,平均(-35.25±0.25)PD。觀察組中,女12 例,男18 例;年齡3~11 歲,平均(5.38±0.24)歲;病程13~29 個月,平均(20.32±1.24)個月;最大斜視角-16~-94 PD,平均(-35.28±0.23)PD。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兒均滿足《新版美國眼科臨床指南對間歇性外斜視診治的指導》[4]中小兒間歇性外斜視判定標準;②患兒家屬均簽字接受治療方式;③斜視度為-30△-40△間;④術后可接受隨訪;⑤各患兒均單眼發病。
排除標準: ①存在類肉毒素治療史或斜視手術史、眼內手術史者;②合并眼球震顫者、垂直性分離性斜視者、麻痹性斜視者;③其他眼科疾病造成視力降低者;④合并神經性疾病者。
對照組接受雙眼外直肌后徙術治療,局部浸潤麻醉,開眼瞼,在顳下方穹隆結膜部位做切口,勾取水平肌,分離和節制肌間膜、韌帶,肌止端2 mm 部位用雙頭鏟針和可吸收縫合線做肌肉套環縫合處理,并將肌肉離斷,重新縫合鞏膜,并將其固定于淺層鞏膜上。術后1 個月,檢查視力狀況。并做階段性視功能訓練,對照組僅接受常規訓練法,用經典雙眼視覺訓練儀,患兒兩側視野用斜隔板將其分離,并在斜隔板上固定反射鏡。此方式可讓優勢眼看到平面鏡中側板上的視標圖片或視標,并傳遞給大腦、另一只眼,進而投影至底板,并在底板上描畫、融像,消除抑制,恢復雙眼立體視、同時視。
觀察組接受雙眼外直肌后徙術聯合雙眼視感知覺訓練治療,手術方式與對照組手術方式一致。雙眼視感知覺訓練法: 利用腦神經的可遷移性和可塑性,結合各項檢查指標,通過特定的學習和視覺刺激,激活患兒視覺信號通道。①加強訓練立體視。用立體視圖片讓其出現立體感覺,圖片更換順序需為從簡單至復雜,逐步調節動畫片種類和照明程度。②輻輳訓練。用融合畫片2 張,畫片融合后,把兩側鏡筒和中央開關鎖住,鏡筒用水平旋鈕進行控制,鏡筒出現輻輳運動,提升患兒雙眼輻輳功能。③訓練脫抑制。包括動態刺激法、閃爍刺激法。用同時知覺畫片做閃爍刺激法,雙眼正前方放置兩側鏡筒,模式共3 種,變化鏡筒亮度,交替進行3 種模式,分別時一側點滅、同時點滅、交替點滅,可交替,也可單獨,頻率逐步增高則可。動態刺激主要包含捕捉法、進出法、側向運動法。捕捉法:鏡筒畫片為拖拉機、房子,可由患兒和醫生控制,患兒將拖拉機移動至房子后,醫生逐步將鏡筒移開,反復進行則可。側向運動法:把畫片融合2 張放在客觀斜視角上,開啟中央開關,將同視機鎖住,平行運動2 只鏡筒。進出法:固定一只鏡筒,另一只鏡筒由患兒操作,反復讓拖拉機進出房子。按照患兒實際狀況,制定治療方式,遵照視覺修復、信息整合原則、提升原則。每次訓練20 min,每日2 次。
兩組患兒均持續訓練3 個月。
比較兩組患兒的視功能正常患兒占比情況及復發率。①用華亞醫用TSJ-I 型同視機測定其視功能,包含立體視(正常為周邊立體:200; 黃斑立體80~200;中心凹立體:60;AC/A:4±2△/D)、融合視(正常為集合:25~30、水平分開:4~6、垂直分開:2~4、旋轉融合:15-25)、同時視(正常為他覺狀態下,視軸向內偏斜角<+5°和向外偏斜角<-5°),并用多為空間感知覺訓練軟件測定其動態立體視功能(低速運動立體視標準值為100%,高速運動時,患兒判斷途中E 字開口方向)。②術后開始隨訪患兒1年,記錄其復發率。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兒視功能正常者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視功能各指標正常占比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視功能正常者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兒視功能的比較[n(%)]
隨訪6 個月、1年時,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兒復發率的比較[n(%)]
間歇性外斜視是介于外隱斜和恒定性外斜視之間的斜視,多外展功能和集合功能失調而誘發[5]。但融合能力和集合功能降低時,則會相應的降低對外展能力對抗性,造成眼位出現外斜傾向,進而發展成恒定性外斜視[6]。間歇性外斜視在兒童人群中較為常見,疾病初期僅在遠看時才出現,隨著病變發展,近看也會發生,所以,間歇性外斜視會影響兒童成長。臨床將間歇性外斜視分為集合不足型、假性分開過強型、分開過強型、基本型等。目前矯正此疾病的主要方式則為手術,降低其斜視度,讓其視功能得到改善,但多因素均會干擾手術治療療效,如手術時機、視功能、病情等,且手術方式不同,其療效也存在差異。
近年常用的手術方式則為雙眼外直肌后徙術,此手術是從患兒生理上解除疾病發展因素,進而改善其視功能和融合能力[7],讓眼位得到恢復,改善斜視。已有學者在研究中分析了小兒間歇性外斜視患兒[8-9],術后6 個月,其眼位正矯率無明顯差異,術后1年A 組正矯率低于B 組,斜視度低于B 組,術后1年時,A 組斜視度高于B 組,矯正回退率比B 組高,提示內直肌縮短術聯合單眼外直肌后徙術治療近期效果好,而雙眼外直肌后徙術則遠期療效理想,穩定性高。其原因為,雙眼外直肌后徙術從解剖角度上恢復眼位[10],破壞性小,出現遠期眼位的危險性小,療效穩定。但近年臨床實踐發現,術后給予眼功能訓練也非常重要。已有學者提出[11-13],雙眼視感知覺訓練對小兒間歇性外斜視的療效較理想。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視功能各指標正常占比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視功能正常者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 個月、1年時,觀察組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雙眼外直肌后徙聯合雙眼視感知覺訓練對其雙眼視功能、疾病復發率均有積極意義。感知覺訓練屬于內隱性學習方式[14],可通過科學、系統的知覺訓練,讓大腦皮層得到重建,促進恢復視覺功能[15-16]。人腦存在可塑性,給予視覺聯系,對視覺通路有激活效果,增強腦組織處理視覺信號的能力。感知學習訓練過程中,可根據患兒實際狀況制定具備較強針對性和個性化的訓練方案,以跟蹤式和調節式任務的模式[17],激發其興趣,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而恢復其視功能。
綜上所述,進一步提升小兒間歇性外斜視的治療療效,可采用雙眼外直肌后徙聯合雙眼視感知覺訓練治療,對患兒雙眼視功能改善效果理想,并可降低疾病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