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本強
廈門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綜合科,福建廈門 361010
牙體缺損較為常見,多由牙齒齲壞或外力損傷等所致,促使牙體外形或結構不同程度損傷,從而誘發牙齦腫痛、牙齒咬合不力等,影響咀嚼功能及面部美觀,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2]。目前,臨床對于牙體大面積缺損多以全冠修復為主,雖可修復缺損牙體,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但對于部分牙齒磨耗嚴重、牙齦縫隙小的患者而言,常規全冠修復難以獲得良好固位力[3-4]。高嵌體修復技術能減少牙體組織的磨除,有效彌補全冠修復的不足,更適用于大面積缺損患者,可達到良好的修復效果。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則是一種高效、準確的修復體設計與制造技術,通過口內牙體預備后口外制作,能獲得更為優質塑形的全瓷高嵌體,利于重建牙齒咬合關系[5-6]。鑒于此,本研究選取廈門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收治的86 例牙體大面積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CAD/CAM 高嵌體與傳統印模全瓷冠修復在牙體大面積缺損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廈門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收治的86 例牙體大面積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3 例)。對照組中,男26 例,女17 例;年齡24~65 歲,平均(38.59±3.25)歲;缺損位置:上牙缺損25例,下牙缺損18 例;缺損原因:齲病27 例,外傷16 例;患牙類型:前磨牙19 例,磨牙24 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15 例;年齡22~66 歲,平均(38.62±3.28)歲;缺損位置:上牙缺損24 例,下牙缺損19 例;缺損原因:齲病26 例,外傷17 例;患牙類型:前磨牙16 例,磨牙2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廈門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所有參與研究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 患者的后牙牙冠嚴重缺損,缺損累及≥1 個尖牙,或≥1 個尖牙出現薄壁弱尖;患者均為單牙缺損;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患者的患牙已完善根管治療。
排除標準: 患者的牙周健康狀況差;X 線片示根尖周有暗影,且咬合過緊的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伴有免疫系統、循環系統疾病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完善相關檢查,并于根管治療1 周后進行牙體預備。
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印模全瓷冠修復,具體包括:按全瓷冠預備原則進行牙體預備,預備牙體邊緣圓鈍,使頜面厚度低于2.0 mm,頰舌側及鄰面去除倒凹并制備寬1.0 mm 左右淺凹型肩臺,邊緣清晰,內線角圓鈍,并采用3M/ESPE 經典加成型硅橡膠材料制取印模,灌注石膏模型,進行全瓷冠制作。
觀察組患者予以CAD/CAM 高嵌體修復,具體包括:以高嵌體原則進行牙體預備,先進行顏色比對,將薄弱部分去除,之后涂抹修復樹脂,固化粘合后以流動樹脂填充牙髓腔道; 使用CEREC 真彩CAD/CAM系統(Sirona,德國)掃描口腔,獲得修復體的位置、軟組織袖口高度、咬合高度等多方面信息,經虛擬代型,依據需求設計理想修復體,最終獲取與患牙條件相符的數字化蠟型嵌體,之后在選取瓷塊經CEREC 真彩系統加工研磨,形成全瓷高嵌體。
兩組設計完成后,均進行試戴,檢查修復體咬合關系、顏色匹配及鄰接關系等,必要時可適當調整,待確認無誤后粘結固化處理。兩組均隨訪6 個月。
①修復效果。修復6 個月后,由醫生通過顏色匹配、表面光滑度、邊緣密合度及修復體完整四個方面評價兩組患者的修復效果。其中顏色匹配為表面光澤度良好,并無明顯顏色改變;表面光滑度為表面光滑,未感覺到粗糙面;邊緣密合度為邊緣密合,未有臺階,不卡探針;修復體完整為修復體結構完整,無缺損,無裂紋。②牙周狀況[7]。修復前及修復6 個月后,通過菌斑指數(plaque index,PLI)、牙周袋深度(probingdepth,PD)、牙齦指數(gingival index,GI)評價兩組患者的牙周組織情況,其中PLI、GI 均以四級評分法評價,0~3分,對應無輕、中、重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癥狀越嚴重;其中PLI:0 分為齦緣區無菌斑,3 分齦溝內或齦緣區存在大量軟垢;GI:0 分為牙齦健康,3 分為牙齦嚴重炎癥;PD 以牙周探針測量牙齒及牙齦間齦溝深度。③咀嚼功能。采用艾動咬合力分析儀(江蘇暢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測定兩組患者的咬合力,并予以患者2 g 花生咀嚼,測定咀嚼效率。咀嚼效率=(咀嚼前重量-殘留固體)/咀嚼前重量×100%。④并發癥,包括牙齦腫痛、感染、出血等。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修復體顏色匹配度、表面光滑度、邊緣密合度及修復體完整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的比較[n(%)]
兩組患者修復前的牙周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修復后的PLI、PD、GI 低于修復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修復后的PLI、PD、GI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修復前后牙周狀況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修復前后牙周狀況的比較(±s)
組別 PLI(分)修復前 修復后 t 值 P 值PD(mm)修復前 修復后 t 值 P 值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2.03±0.35 2.09±0.32 0.830 0.409 0.61±0.15 0.73±0.18 3.358<0.05 24.453 24.290<0.001<0.001 2.15±0.23 2.19±0.25 0.772 0.442 0.77±0.14 1.05±0.21 7.275<0.001 33.608 22.896<0.001<0.001 GI(分)修復前 修復后 t 值 P 值1.85±0.26 1.92±0.31 1.135 0.260 0.53±0.13 0.67±0.16 4.453<0.001 29.777 23.496<0.001<0.001
兩組患者修復前的咬合力、咀嚼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修復后的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修復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修復后的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修復前后咀嚼功能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修復前后咀嚼功能的比較(±s)
咬合力(kg) 咀嚼效率(%)組別 修復前 修復后 t 值 P 值修復前 修復后 t 值 P 值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38.96±3.57 39.25±3.68 0.371 0.712 61.58±6.12 56.54±5.83 3.910<0.001 20.935 16.445<0.001<0.001 56.12±5.13 55.89±5.07 0.209 0.835 89.58±7.13 82.14±6.87 4.927<0.001 24.979 20.160<0.001<0.001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牙體大面積缺損發病復雜,臨床普遍認為齲齒為該病主要誘因,病原菌持續侵襲可促使牙體硬組織脫礦、分解,最終軟化形成齲洞,破壞牙冠完整性。外傷也是牙體大面積缺損常見誘因,外界作用力沖擊可促使牙體缺損[8]。而牙體一旦出現大面積缺損,不僅可影響牙周組織健康,影響咀嚼功能,造成營養攝取不充分,還可降低面部美觀程度,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9-10]。
目前,臨床治療牙體大面積缺損方法較多,早期多以填充治療為主,但該方法難以恢復牙齒外觀形態,且無法獲取良好鄰牙連接關系,若填充不當還易引起食物嵌塞、牙周病及微滲漏等,影響口腔功能[11-12]。全瓷冠修復則為當前治療牙體缺損的常用方式,具有耐磨性強、抗折能力強等特點,可恢復牙冠形態及鄰牙間關系,重建牙齒咬合關系,以促使咀嚼功能恢復,且全瓷冠修復后顏色、外觀逼真,可改善面部美觀度[13-14]。但全冠預備過程中對牙體剩余組織磨除量大,不符合當前微創理念,若修復體發生瓷裂,修復也存在較大難度。加之傳統印模全瓷冠修復操作步驟繁瑣,包括取印模、咬合配準、石膏模型制備等,增加患者就診次數。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修復體顏色匹配度、表面光滑度、邊緣密合度及修復體完整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修復前的牙周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修復后的PLI、PD、GI 低于修復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修復后的PLI、PD、GI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修復前的咬合力、咀嚼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修復后的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修復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修復后的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CAD/CAM 高嵌體在牙體大面積缺損中修復效果確切,可減輕牙周組織損傷,加快咀嚼功能恢復,且并發癥少。張敏等[15]研究顯示,CAD/CAM 全瓷高嵌體修復磨牙大面積缺損效果顯著,可提高患者修復滿意度,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其原因為嵌體修復屬于臨床新型修復技術,相較于全冠修復對健康牙組織磨除較少,經體外完成嵌體制作后將其嵌體牙體組織內,外形易控制,邊緣線準確,不會產生懸突現象,能良好重建修復體與鄰牙間關系,并能減輕對牙周組織刺激,且嵌體經高度拋光后顏色與光滑度更佳,滿足患者對美觀的需求。但全瓷高嵌體對精準度要求較高,傳統手工制作精密度欠佳,易影響固位效果,導致遠期療效欠佳。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CAD/CAM 系統逐漸應用于高嵌體設計與制作中,借助數字化印模技術及生物仿真設計,可獲得理想機械強度、美觀度、精密度的嵌體,且該技術工作效率高,能簡化制作環節,提高嵌體制作的速度及精度[16-17]。此外,CAD/CAM 高嵌體邊緣線在齦上方,利于牙周及口腔清潔,從而維護患者口腔健康,且高嵌體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口腔內咬合情況,設計者能個性化調整咬合接觸點緊密程度等信息,使得高嵌體咀嚼效率大幅提升,利于增強咀嚼功能[18]。但本研究受樣本量少、觀察時間短等因素影響,所得結果仍可能存在一定偏倚,后續還需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增加觀察指標,開展證據等級更高的臨床研究,以進一步論證CAD/CAM 高嵌體在牙體大面積缺損修復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CAD/CAM 高嵌體可提高牙體大面積缺損修復效果,減輕牙周組織刺激,維持口腔健康,改善咀嚼功能,且并發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