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
學校為深入推進課堂改革,響應縣教科所在全縣推進的“研、訓、教一體化”模式,從改進研修方式入手,提出“學研并重、先學后研、以學促研、聯校共研”的“學而不止、教而無悔、研穩致遠”新研修理念,積極為教師專業提升搭臺鋪路。
每學期開學前,學校分組召開三級會議(研修管理團隊會議、教研組長會議、全體教師會議),合理規劃新學期研訓計劃,結合近三年工作教研規劃和縣教科所新的研修要求,對新學期研修計劃精準把脈、群策群力、強化措施、改進方法。同時,完善各項研修制度(學習、集體備課、研課、反思、小課題管理等),提高學校管理的針對性,以制度管人,按規則做事,努力讓每個人的行為由制度來約束,由制度來提升。

1.管理人員帶頭研修。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分工明確,注重學習,定期進行領導力學習培訓。在研修工作中,本著深入教學一線、任教一門學科、分管一個年級、做出一個主題、負責一個成果的宗旨,扎實有效地組織好教師的“研、訓、教一體化”工作。
2.抓牢學習培訓。
(1)分層管理,對癥下藥。學校對全校不同年齡、學科,不同觀念和基礎的教師進行分層培訓。針對課堂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不同級別、不同內容的二次培訓、三次培訓;針對群文閱讀多次學習,從不同內容、不同年段分類歸納后培訓。
(2)外部培訓,引進資源。每學期都選派教師外出學習,盡量讓教師多渠道汲取不同營養,提高研修水平,并要求外出學習培訓的教師及時將培訓內容傳達給其他教師,“講座通路”“示范課例”“一帶一組”“一帶多人”等方式讓更多人受益,讓每位教師都有收獲、都有成長。
(3)網絡交流,時段自由。信息時代,我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我研修,提升業務能力。疫情時期,按照縣教科所要求,我校作為聯合體牽頭學校在開學前進行了統一排課,聯合體學校教師統一按照教學進度,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和本年級、本班學情,精心選擇適宜的學習內容,充分利用已有的網絡資源,通過微信群、家校通、QQ 群等平臺,在線答疑,指導學生。聯合體不同學科群中,各校教師資源共享,各學科、學段互通有無,共同提高。
3.梯隊培養促專業發展。學校充分發揮已有名師、骨干教師作用,提升整個教師隊伍素質。同時,加強梯隊建設,促進教師共同發展,開展師徒結對活動,骨干教師對新教師從班級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進行指導,幫助新教師迅速成長。青年教師的“推門課”“過關課”、骨干教師的“提升課”“優質課”、名師的“示范課”“經典課”,分步優化,分層發展,整體推進,每種課型都在教研組內進行詳細的評課議課,使每位教師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通過梯隊管理,大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探討,每位教師的理論水平、實踐水平都有所提高。
為確保教學質量,更好地發揮研修團隊力量,在學校科研處、教務處的組織實施下,依照縣教科所要求,學校統籌規劃教學研究,扎實做好研教相融工作。
1.打造優質課堂。學校著力打造優質課堂,大力推進小組合作、導學案和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改革,堅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我們要求教師嚴格按照新課堂模式授課,既要有“范式”,又要有“變式”,立足學情,形成特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斷引發教師思考,如何在小組合作中引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深度,如何保持學生學習力的持續和自發性、自悟性,如何多樣化評價考核小組學習的效果等問題。
2.搭建合作平臺。每學期第二周學校都會組織磨課活動。磨課中努力引導師生樹立“熱愛學習、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教育主張,采取措施,提升課堂效果。(1)集體備課:核心問題討論、教學方法斟酌。(2)多磨:一次本班試課、二次異班同課研討、三次同學段賽課。(3)會研:教師要在研磨中勇于承受挫折,努力超越自我。每名教師都要有自我成長意識,抓住一切可研的問題點、時間段、不同空間、不同伙伴來磨礪技能,提升素養,有向名師、專家型教師發展的勇氣。通過推門課、結對課、主題課、反芻課、同課同構、同課異構等多種形式,引導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對思維的把控,有效提升小組合作學習課堂的效果。
3.引導研究高度。學校一直注重引導教師對小課題的研究,鼓勵教師積極申報課題,組建專項研究團隊。但是鑒于教師實踐多于理論,研究高度有所欠缺,多數課題研究還是課堂方面的多,一般課題多,亟須在理論水平、科研素養、研究能力等方面再上層次。為此,學校積極通過“群研、微研、聯研”和“實修、思修、閱修”相融合的方式提升教師研究高度,努力做到研訓并進、研教相融,教師研究素養得以有效提升。
學校“研、訓、教一體化”發展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不斷前行的路上,我們仍然需要銳意進取,砥礪前行,發揚長處,彌補短板,保證教育教學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評 價
棗強縣教育科學研究所:“研、訓、教一體化”發展是我縣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實施以來,各學校立足學校實際,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第四小學是其中落實較好的學校之一。學校制定了相關的推進制度,完善了針對性管理,以研訓并進、研教相融為具體指導思想,全面推動了學校的各項工作,不僅為學校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有力帶動了聯合體內其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