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濤
(湖南省兒童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OVCF)作為常見骨折疾病,老年人發生骨質疏松癥可能導致骨組織鈣元素流失,從而導致骨密度及強度降低,從而誘發OVCF,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是臨床認同的骨折治療方法,穿刺直達病灶處,分析骨水泥注射情況,這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傳統的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PVP)治療選擇CT及DSA進行引導,但兩種引導方式也存在局限性。平板DSA類C臂椎體束CT成像技術引導過程中使用CT及DSA引導,有利于單一引導的不足,但PVP在應用過程中依據巨大的空間,但臨床研究量不足。對此,本文對DSA類C臂椎體束CT成像技術在椎體成形術中的應用情況進行研究,以下為詳細報告。
選擇我院2020年1月~2021年3月納入的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80例患者隨機數字法進行分組,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在45~82歲,平均年齡(70.14±4.44)歲,病程在1~15d,平均年齡(7.01±0.41)d。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70.42±4.13)歲,病程在1~14d,平均年齡(6.11±0.51)d。組間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患者在X線及CT等影像學檢查下確診,均是新發骨折,病程在15d內。椎體后緣骨質完整,并未發生椎管狹窄,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排除標準:將合并肝腎腫瘤疾病及神經壓疾病、肝腎疾病等患者排除。
對照組:患者施以普通DSA引導,取患者仰臥位,在DSA下定位及引導,骨穿針穿刺達到椎體前1/3,確定患者位置后,利用漸進式注射灌注骨水泥,在骨水泥拉絲期灌注1ml骨水泥,觀察患者是否發生滲漏,1min后繼續灌注2~6ml骨水泥,治療后插入針芯,撤出工作通道。
觀察組:患者呈仰臥位使用DSA類C臂椎體束CT成像技術進行引導,對患者椎體圖像進行采集,DSA系統自帶5S-DR程序采集,在工作站中利用C臂CT軟件建構圖像,并對穿刺路徑進行分析,思考椎骨皮質連續性,根據椎弓根及穿刺針位置進行調整,位置滿意后觀察骨水泥情況,確定骨水泥分散到椎體后,利用上述方法采集圖像。根據骨水泥情況及完整性思考是否持續注射,完成全面的注射后,C臂CT對斷面及冠狀面、矢狀面進行采集,獲得三維立體圖像,從而觀察水泥滲漏情況及椎體填充狀態。
(1)患者疼痛程度選擇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估(VAS),分值在0~10分,分值高患者疼痛嚴重。(2)功能障礙選擇Oswestry量表進行調查(ODI),該量表包括疼痛程度及生活、提物、步行、睡眠及性生活等,每個問題0~5分,總計分值50分,分值高患者功能障礙非常嚴重。(3)組間穿刺成功率及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滲漏率對比。
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計量資料概率%表示,卡方值檢驗。計數資料標準差±表示,t值檢驗,p<0.05。
干預前,疼痛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觀察組30d及90d疼痛評分對比對照組疼痛程度減輕,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組間疼痛評分對比對比(±s,分)
術前,ODI評分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術后,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組間治療前后ODI評分對比(±s,分)
上述指標對比中,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組間穿刺成功率及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滲漏率對比(n,%)
骨質疏松性疾病后果非常嚴重,患者骨量降低及骨密度松解,在日?;顒舆^程中,發生輕微損傷會導致發生脆性骨折,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是臨床非常常見的骨折疾病,應當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骨質疏松骨折后患者恢復速度遲緩,外科治療整體難度較大,臨床治療有效率低下,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性較大,患者容易喪失生活能力。該疾病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PVP手術對患者的機體創傷小,安全性較高,治療具有一定優勢,成為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效果顯著。PVP在透視下插入細針,可及時復位及穩定脊柱,達到止痛及消炎目的。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施以DSA引導,觀察組在DSA類C臂椎體束CT成像技術進行引導,在本研究后,干預前,兩組疼痛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觀察組30d及90d疼痛評分對比對照組疼痛程度減輕,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DI評分對比中,術前,ODI評分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術后,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在疼痛指標及功能障礙情況上差異不大,但觀察組穿刺成功率及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滲漏率均優于對照組。
對此,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療過程中,通過DSA類C臂椎體束CT成像技術進行引導效果顯著,該治療方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