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華
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關注精神生活,迫切需要優秀的群眾文化來豐富和充實自己。群眾文化建設作為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大眾對群眾文化關注過少,文化建設力度不強,大眾主動參與文化傳播的意識薄弱,群眾文化活動類型單一,難以發揮其對文化和經濟的促進作用。而全新需求的出現,需要明確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價值,提升群眾文化在社會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推動地區文化事業快速發展。
一、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分析
(一)娛樂和交互功能
群眾性的娛樂活動作為群眾文化的主要表現形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群眾在活動中的交流和互動,更是成為群眾娛樂活動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觀賞并主動參與其中的主要因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升,民眾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社會化大生產帶來的個體差異,使人與人的交往變得日益復雜,大眾之間的情感較為淡薄。部分人局限于生活小圈層中,忽視對人際關系的擴展。而豐富多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沒有設置具體的要求和限制,并以大眾容易接受的娛樂方式吸引著人們的關注。人們借助群眾性娛樂活動這一載體展開交流和互動,可改善當前部分民眾生活單調無趣的現象,為人們提供放松、娛樂、交際機會。例如,廣場舞、太極拳、文化演出等以休閑娛樂為主的活動,能夠豐富大眾的業余生活,突出群眾文化活動的娛樂和交互功能。
(二)符號和象征功能
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地區重視對自身文化形象的塑造,以文化作為地區對外發展的名片,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文化作為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其傳播需要借助標志性的載體。群眾文化作為最能體現一個地區文化特色的名片,可在文化傳播中發揮符號作用,更加立體和直接地展示地區的風土人情以及群眾文化的內涵和發展情況。例如,博物館、文化廣場、文化館等地區象征性的文化場所作為各類文化藝術活動的載體,可展示地區特色形象,借助多樣化的群眾文化活動凝聚群眾的精神力量,夯實地區深厚的群眾文化基礎,能向全國和其他國家展示民族精神,對地區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群眾文化的文化價值分析
(一)有利于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中國作為文化強國,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一直是諸多教育學家比較關注的焦點,并以提高群眾文化素養作為促進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指示。近幾年,為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國家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還將傳統文化融入社會群眾生活文化中,對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為明顯的效果體現在群眾文化的滲透與傳播方面,實現了對傳統且陳舊的文化思想破除,逐漸轉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思想認知,并在交流中獲得知識、提升自信。同時,對陳舊文化思想的破除,還促使一些偏遠地區的封建迷信思想得以轉變。文化部門大力推行文化建設,建設群眾文化體系,通過定期在公共場合舉辦群眾文化演講、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等活動,進一步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打破其對群眾文化的傳統認知。主導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文化具有支撐與引導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群眾文化作為主導文化的一部分,將其以多種形式融入社會群體中,不僅可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而且可促使群眾的精神世界得到凈化。其中最為典型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包括廣場舞、集體跑步、陽光運動等,便是通過吸引大量群眾積極參與,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潛移默化地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二)有利于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文化遺產創新提供平臺
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以下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典型代表為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及相關手工制品、器具和文化空間。這里所指的“文化空間”,主要是在指定場所內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集中為社會大眾展現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空間性與時間性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風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表演藝術等,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想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活態傳承,而活態傳承離不開適度創新。從國務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可清晰發現,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存在或已存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現有的群眾文化領域中,擁有諸多與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相關的活動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擁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因此,發展群眾文化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與傳承,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提供平臺,發揮支撐作用,并促使自身文化價值得到升華。
(三)有利于促進精英文化的創新發展,為建設文化強國打下基礎
精英文化是群眾文化發展的前提與基礎,二者存在一定的區別,各自的文化特性較為明顯。其中,精英文化有著更加強烈的層次感,主要受眾群體為知識分子與精英階層;而群眾文化的受眾群體則普遍為社會大眾,更加關注大眾文化。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必須面對群眾文化現實,適當借鑒精英文化的思想與優點,通過精英文化引導群眾文化,將精英文化高大上的理想追求與群眾文化的現實性有機結合,最大化滿足社會群體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發揮群眾文化的重要價值。反之,精英文化活動的開展也應汲取群眾文化的養料,將民間最本真和樸素的精神滲透其中,既要引領精英人士學習高深的知識,也需引導知識分子與精英階層對群眾文化中的艱苦奮斗精神等達成理念共識、樹立正確的認知,為建設文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四)有助于提高民眾生活的幸福指數,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群眾文化具有較強的娛樂交互性,有助于聚集群眾開展特色活動,引導群眾在輕松和愉悅的氛圍中進行互動和交流,豐富人們的生活體驗。從這個維度來看,群眾文化的發展有助于提高民眾的幸福指數,進而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例如,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和追捧的廣場舞就是群眾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在動感音樂的帶動下,人們深度參與娛樂健身運動,不僅能夠強健體魄,而且能獲得精神享受。尤其是退休的老年群體可多參與群眾文化活動,改善生活狀態。社區可組織多樣化、多主題的活動,真正發揮群眾文化的符號和象征功能,跨平臺和多渠道宣傳正能量以及優秀傳統文化。以群眾文化為著力點,組織多種類型的藝術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大眾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增強國民身份認同感。地方要認識到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及傳播價值,引領大眾主動參與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活動,將群眾文化深度滲透于大眾的日常生活中,進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覆蓋,增強普通大眾的國民身份認同感,推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現代化建設使精神文明構建成為地區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群眾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源頭,具有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想要實現群眾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需要了解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及文化價值,在傳承發展中充分調動群眾,將群眾文化的要素和內涵準確傳遞給更多民眾,使大眾了解地區和民族的文化風貌,自覺加入群眾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中,實現科學意識形態的構建,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王鵬.群眾文化視角下當代群眾舞蹈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J].戲劇之家,2021(13):130-131.
[2]羅蔚檬.探討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3]張佳佳.淺談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與時代價值[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4]趙金強.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淺談新時代視角下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9):164-165.
[5]王瑞.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研究與文化價值分析[J].藝術品鑒,2021(29):45-46.
[6]李燦燦.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中國文藝家,2021(7):196-198.
[7]謝如晶.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0(20):63-64.
(作者單位 平邑縣保太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