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慶生 余正涵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初,證券發行與交易開始逐步“無紙化”,迄今實物證券已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加之時間的推移,這些實物存世量越來越少,尤其是清代及民國時期發行的證券藏品更是鳳毛麟角。
眾所周知,證券是證明其持有人享有某種特定權益的法律憑證,狹義的證券主要指證券市場中的股票、債券、基金、期貨、期權等產品,而證券藏品即指這些證券、相關文獻及其衍生品的實物。近年來,證券藏品已經成為收藏市場中的重要品種之一,其價值被越來越多的機構與藏家所關注。
此類藏品中,股票及債券占據了絕大部分。特別是股票藏品,如何對其進行有效分類,以助更好地集藏?它們深層次的歷史價值與趣味性又體現在何處?我們不妨圍繞時序、行業、題材、記載形式、股東權利及區域等方面進行了解。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輪船招商局經批準成立,并發行了被認為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只股票。此后,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選擇發行股票的企業越來越多,參與股市的國人也越來越多。
清光緒八年(1882年)十月,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買賣股票的公司——上海平準股票公司設立并開展股票公開買賣交易,首開中國有組織的證券市場先河。由于此后募股風氣大開、投機日盛,先后出現了中國近代證券市場影響較大的兩次股票風潮,分別為光緒九年“礦局股票風潮”和宣統二年“橡皮股票風潮”。而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股票藏品主要有以下幾類。

圖1 清光緒八年(1882年)煙臺繅絲局股份票
一類是洋務運動背景下官督商辦、官商合辦企業發行的礦局實物股票。如輪船招商公局股分票、開平礦務局股票、上海機器織布局股票、電報總局股票、煙臺繅絲局股份票(如圖1)、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股票、奏辦湖北機器紡紗局股票等。一類是鐵路股票。如中國鐵路公司股票、商辦川省川漢鐵路有限公司股票、商辦廣東粵漢鐵路有限總公司收股執照、福建全省鐵路公司股票、江蘇全省鐵路公司股票、安徽全省鐵路公司股票、江西全省鐵路公司股票等。
還有一類是重大歷史活動發行的股票,如南洋第一次勸業會股票等。另外一類是“橡皮股票風潮”事件中各類橡皮股票,這類股票發行主體大多注冊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及部分海外其他地方。
再有一類是清早期的股份制契約、合伙合同或股份簿。作為研究早期股份制起源的重要物證,同時也是重要的收藏品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四川自貢鹽約、徽商晉商合伙興辦典當行、雜貨行等合伙契約。
民國時期,我國股份制經濟已十分普遍,外國資本、官僚資本、民族資本等各類資本通過發行股票籌措資金、興辦各類實業,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生產關系,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得金融及工商業取得了空前發展。
民國時期發行股票眾多,也是近代老股票藏品占比最高的部分。在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前,市場流通股票就已達百余種;抗戰期間,僅中國人自己創辦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股票就已達199種。民國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股票藏品有:各類工商業股票尤其是開創民族工商業先河的企業股票;各類銀行、交易所、保險業等金融業股票;“老字號”股票;五大企業財團,即新亞集團、久安集團、永安集團、國貨集團、中法集團的股票;六大體系,即興華系、國華系、新新系、三樂系、華影系、美綸系的股票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部分設立于民國及更早期的公司因增資需要發行股票,亦有企業新設發行股票,如北京市興業投資股票、天津投資股票、廣州投資股票、中華琺瑯廠股票、大新化學廠股票、愛華制藥社股票等。
1949年后,生產、消費或金融(信用)合作社開始興辦,并發行合作社股票,成為個體工商業、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途徑。從1953年開始至1956年,全國范圍內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對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道路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對資本主義私股實行“定息制度”,并發放股票或股息憑證。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中國資本市場又重新開始孕育。1980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撫順市分行新撫辦事處首次代理發行遼寧撫順紅磚廠股票,其定額每股壹萬元,共發行280股,被認為是改革開放后首家發行股票的企業(非股份公司)。
1982年,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成立,開啟了全國自上而下的經濟體制改革,一些小型企業開始嘗試發行股票。之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股份制試點,股票一級市場開始出現。從上世紀80年代初直至滬深交易所相繼開業,全國有不少地方進行了企業股份制改革的探索并發行股票。這一時期的股票藏品主要有改革開放初期及早期發行的股票實物、“蘇南模式”鄉鎮企業發行的股票等。
上世紀80年代,一批企業積極探索股份制改革,并嘗試通過向社會發行股票籌集資金。部分企業發行的股票在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后,通過轉托管成功掛牌上市交易。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后,一批企業已印制好股票并準備發行,但由于交易所正實施股票無紙化發行,這些股票實物也就未實際使用,如今已成為當代上市公司實物股票收藏的一部分。據不完全統計,當代上市公司實物股票(含轉托管后掛牌上市)涵蓋全國26個省、約近250余家公司,同時還有多家發行H股股票。可以說,當代上市公司股票藏品眾多,圖2所示的發行于1984年的上海飛樂音響公司股票便是其中之一。這一時期代表性藏品主要有各類開創性股票、滬市“老八股”、深市“老五股”、天津定向募集公司股票等。
上世紀90年代地方證券市場交易的股票同樣值得關注。例如武漢柜臺市場(簡稱“漢柜”)交易的股票、成都紅廟子市場交易的股票、淄博市場交易股票、海南市場法人股股票等。
民國時期,證券市場相關統計資料將發行股票的企業,按行業分為交易所股、金融業股、公用事業股、紡織業股、文化事業股、新藥業股、化學工業股、百貨業股、礦產業股、卷煙業股、食品業股及其他各業股。結合當今產業結構及行業分類,我們一般將股票藏品按所處行業分類如下:

圖2 1984年上海飛樂音響公司股票


圖4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圖5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上海杏花酒樓昇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圖6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一是金融業股票,包括銀行業股票、交易所股票、保險業股票、信托業股票、錢莊業股票、銀號業股票、典當業股票等。如清代大清銀行股份券、信成銀行股票、華成經保火險股票、中國合眾水火保險股票。民國時期,銀行業發行股票的數量較多,如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市場流通的銀行業股票就有39家之多。這一時期著名的有“北四行”股票、“南三行”股票、民國“八大”商業銀行股票、民國十年(1921年)“信交風潮”期間在上海成立的136家交易所及12家信托公司股票,還有上海錢莊股票、山西錢莊股票、“九大家族”錢莊股票、買辦錢莊股票、名人錢莊股票等。如圖3所示發行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的中國通商銀行股票與圖4中發行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的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都是典型的實物例證。
另一類是工業股票,包括紡織及服裝業股票、食品及輕工業股票、化工及制藥業股票、建材及礦業股票、機械及船舶制造業股票等。
還有一類是商業服務業及公用事業股票。如百貨業股票、餐飲業股票、交通運輸業股票、地產業股票、自來水、燃氣及電力等公用事業股票等。圖5所示的正是發行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的上海杏花樓昇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再有一類是文化業股票。出版文化板塊股票包括書局、報刊、圖書等股票;文化用品板塊股票有造紙廠、制筆廠、印刷廠等股票;舞臺文化板塊股票如影片公司、戲院、影院、劇場等股票;娛樂文化板塊股票則有娛樂場、賽馬場、跑狗場、游藝公司、古物商場等股票。圖6所示就是發行于1948年的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當今的股票收藏還可以按照題材分類,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紅色題材類股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效利用資本工具積極開展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活動,在紅色根據地建立經濟合作組織并發行股票就是一個典型地例子。這樣做不僅彌補了國營經濟、穩定了物價、改善了供求關系,為經濟困難者提供經濟幫助,而且還提高了社員的民主意識與政治素質,為成功開展革命奠定了經濟和社會基礎。圖7所示的為發行于1933年的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股票。

圖7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股票
二是名人名企類股票。自洋務運動開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翹楚創辦各類實業并發行股票的情形,在中國大地上不斷涌現。這些企業對開創中國工商業發展、啟迪民智、促進技術革新和社會進步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如“中國商父”盛宣懷、“實業興邦第一人”唐廷樞、“化工先導”范旭東、“長江船王”盧作孚、“狀元實業家”張謇等人創辦的企業,均有股票發行。
三是洋商股票(外商投資企業股票)。1840年中國開埠以后,外商投資企業便陸續進入中國展業,并將股票這一產物帶入中國。目前,不斷有清代早期外商股票實物被發現。比如圖8,是發行于1883年的上海平和碼頭皮毛清潔有限公司股票。
到了抗戰后期,上海眾業公所交易活躍,在該所注冊的股票達96種,上市的股票、公司債券及其他證券合計近160種,其中金融業股票8種、保險業股票5種、地產業股票9種、船廠碼頭及運輸業股票4種、公用事業股票8種、紗業股票5種、橡皮與墾殖公司股票36種,及其他行業股票21種、公司債券10種、市債及其他公司債超過50種。這些上市證券絕大部分為外商企業所發行,代表性的藏品有洋行股票、銀行業股票、地產業股票及部分知名工礦業股票等。
四是“偽滿”時期東北地區發行的股票,系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東北地區實施經濟侵略和掠奪的重要物證。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涌現出200多家各種“株式會社”(即股份有限公司),其所發行的“株券”(即股票)在當下的收藏市場已很少見,比如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株券、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株券、滿洲中央銀行股票等。
五是僑商股票,為華僑在海內外投資企業所發行的股票。這些股票發行主體的注冊既有在海外也有在國內,發行對象主要還是面向華人華僑,如中國郵船股票、中國交通洋行股票、公良實業股票、金山時報股票等。圖9就是發行于民國八年(1919年)的朝鮮京城華商公聚興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接下來筆者再介紹一種分類形式,即按照票面記載形式及股東權利差異分類。

圖8 清光緒九年(1883年)上海平和碼頭皮毛清潔有限公司股票

圖9 民國八年(1919年)朝鮮京城華商公聚興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一類是記名式股票與無記名式股票。記名式股票指票面記載有股東姓名,股票轉讓時需要照章辦理過戶手續(一般在股票的背面印有股份轉移表);無記名式股票則指票面不記載股東姓名,一經轉讓,其所有權轉移即刻生效,無需辦理股票過戶登記。
另一類是普通股股票、優先股股票與后配股股票。其中的優先股股票,是指公司在分紅派息或分配剩余財產時優先于普通股的股票;一家公司如無優先股發行,則所有股份皆屬普通股,其所有股東權利與義務皆相同。后配股指的是在分紅派息或分配剩余財產時次于普通股的股票,其大都為公司贈送予發起人或管理者的股票,俗稱干股。
另外,優先股中按照發行的先后順序或優先權的不同可分為頭等(第一)優先股、二等優先股;累積優先股、非累積優先股、保障優先股;參與優先股、非參與優先股,以及可收回優先股、可轉換優先股等等。
當然,按照行政區域分類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筆者建議內地股票藏品可以按照省級行政區劃分類,民國股票藏品、當代上市股票藏品則可以按照省別來進行分類整理。而縱觀中國香港、澳門與臺灣地區在各時期各行業所發行的股票藏品,相較來說,香港地區發行種類較多。
總之,自1872年往后,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累計發行的股票實物品種豐富。但因為各種原因,很多品種只見文獻記載,實物已難得一見。因此,進行搶救性發掘保護,并根據具體需要進行分類整理、收藏研究,共同把這一重要的金融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在今天看來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