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描述家國情懷,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今,家國情懷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最新版課程標準強調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評價,明確了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其中家國情懷是五大核心素養的根本所在,對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為例,探索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滲透的路徑。
一、深入探究:挖掘教材內涵的家國情懷素養
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反抗與斗爭,抗日戰爭曠日持久,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取得了勝利。面對敵人的侵略,中華民族沒有妥協和退讓,中華兒女頑強拼搏、浴血奮戰,用自己的身軀鑄起反抗外來侵略的高墻。正是這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支撐著中華兒女堅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決心,在反抗外來侵略的過程中堅定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家國大義讓中華兒女砥礪前行。
在正面戰場的抗戰過程中,淞滬會戰始于1937年8月,會戰歷時兩個多月,最后以日軍占領上海告終。淞滬會戰中雖然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是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重傷了日軍,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1937年9月,平型關戰役取得勝利。1937年10月,忻口戰役爆發,此次戰役在抗戰初期對華北戰場具有重要影響。1938年4月,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中取得的最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華民族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武漢、廣州淪陷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抗戰時期的中國,雖然經濟、技術等方面落后于日本,但是中華民族抗日斗志高昂,在抗擊外來侵略的同時,轉移東南沿海工業,將華北、華東等著名高校師生、書籍、實驗等進行大規模遷徙,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精神、物質基礎,也為戰后中國經濟社會的復興打下基礎,提供了保障。
在敵后戰場的抗戰過程中,中國軍隊按照中央部署建立多個敵后抗日革命根據地,并且根據不同地形特征,采取適合當地的作戰方式,如地道戰、夜襲戰等,開辟敵后戰場,配合正面戰場作戰,牽制日軍的進一步侵略。
在淪陷區,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以罷工等進行斗爭,破壞日軍“以戰養戰”的部署。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作戰——百團大戰,摧毀了敵人的眾多據點,繳獲大量物資、槍械等,打破了敵人的“囚籠”政策。此時,國民黨消極抗戰,發動了皖南事變。面對內憂外患,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不斷擴大民主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精兵簡政,以“三三制”為原則等,這些政策的實施使民主革命根據地不斷發展。在艱難中奮進,在苦難中堅持,是家國情懷的表現,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深刻實踐,其指導中華民族奮勇抗敵、爭取民主自由和勝利。
在東方主戰場的抗戰過程中,1941年12月,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中國抗日戰爭發揮牽制敵方力量的作用。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軍隊在配合盟軍的同時給予盟軍積極幫助,加速了戰爭的勝利。1945年5月、9月,德國、日本相繼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宣告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增強了中華民族的信心,鼓舞了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反抗外來侵略的勇氣,重塑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是東方沉睡雄獅的再一次蘇醒,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走進國際中心,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努力。
通過對《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內容的學習,了解中華民族為了反抗外來侵略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才取得來之不易的勝利。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滲透家國情懷,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愛國意志,堅持奮發向上,為民族富強、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二、情感升華: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
(一)學習歷史,向英雄烈士致敬
在《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所描述的歷史階段,有許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跡,如左權等。在全國抗戰爆發后,左權在山西省遼縣麻田附近掩護八路軍總部機關突圍轉移時,壯烈犧牲。這樣的英雄還有很多,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犧牲了自己,沒有他們的努力,革命就不能順利地進行。在學習這些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英雄的愛國之情和光復華夏的決心,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愛國之心,引導學生不斷努力奮斗,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
(二)感受歷史,在文物遺跡中體會家國大義
歷史的學習離不開實地考察,人們旅游時經常會到文物古跡遺址參觀拜訪。歷史的學習過程也是感官的接觸過程,當學習的知識與眼前的文物遺跡發生碰撞時,學生會產生不一樣的情感思緒。在《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課程學習后,學生可以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博物館記錄了許多抗日戰爭事跡,如臺兒莊大捷,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博物館就有著詳細的記錄,并且可以看到當時戰役中使用的一些物品。通過參觀,學生的視聽感應得以融合,更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抗日戰爭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歷史體驗感,強化榮辱觀,珍惜當下和平,努力奮進,實現人生價值。
(三)總結評價,在歷史中尋找正確方法
歷史課程的學習能夠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學習總結經驗和教訓,以史為鑒。在抗日戰爭中,毛澤東就根據戰爭的實際情況總結經驗和教訓,尋找到適合中國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1938年,武漢會戰前夕,毛澤東在延安演講《論持久戰》,總結了抗戰開始以來的情況和當時面臨的形勢,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才能獲勝的科學指導理論。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抗戰勝利,證實了《論持久戰》的正確性。學生通過學習《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要善于總結經驗,以史為鑒,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促進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學業進步。
三、旨在躬行:家國情懷素養的踐行
(一)樹立民族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感
在平型關戰役中,林彪領導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隱蔽設伏,與日軍展開激戰,致使日軍傷亡慘重,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中國抗戰的自信心和決心。民眾有自信,才能使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增強民族自信、增強民眾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個人成長和民族國家的興旺發達密不可分,要將家國融合,重視集體利益,明確有了強盛的國才有安定的家。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認同感,這是引導個人努力奮進、國家富強繁榮的強大精神支柱。
(二)堅守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作風
在抗戰過程中,中國軍隊堅守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作風,根據各地不同地形特征選擇適合自己的戰斗方式。抗戰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與中國軍隊、中國人民堅守求真務實的作風,堅守嚴謹科學的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要堅守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作風,不能急于求成,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提高學習效率,尋求自我突破,實現自我價值。
(三)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堅持立德樹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人才,堅持立德樹人。通過學習《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學生能夠了解抗戰中的重要戰役和事件,知道抗日戰爭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正義戰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能夠直接指導實踐,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貫徹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的現實需要。可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至關重要。
四、結語
家國情懷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口號,更應落實在教學的各個方面。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故事、課外實踐、傳統歌謠等方式踐行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的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奮進動力,引導學生為國家的富強和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修訂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張峰.史學研究成果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作者單位 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