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亞

咸陽匯通面(馬林/攝)
秦地最勝,無如咸陽。咸陽地處八百里秦川腹地,因山水俱陽而得名。
作為一座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古都名城,咸陽市已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中國十大智慧城市等多項殊榮。
在這片滋養了璀璨中華文明的厚重土地上,咸陽市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發展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等重大機遇,及時確立“西部名市、絲路名都”城市定位,以創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為抓手,大力建設科創、機遇、園林、魅力、健康“五城”,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渭水湯湯,九嵕巍巍,山水俱陽,謂之咸陽。
咸陽市堅持以發展支撐幸福,用創新開啟美好。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充分發揮咸陽“電子城”“醫藥城”“職教城”等資源優勢,加快構建“544”現代產業體系,力促基礎產業固本增效、傳統產業轉型增力、新興產業接續增量。
咸陽市以國家級高新區——咸陽高新區為載體,以西部(咸陽)科技創業灣為牽引,加快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咸陽核心區,著力打造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示范高地。依托建設國家級顯示器件產業園,形成以8.6代液晶面板為龍頭的千億元級電子顯示產業集群,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64家,創新驅動發展水平指數達到141,技術合同交易額增長72%。
走進新發展時期,咸陽經濟發生了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整體運行穩中向好、進中求新、質效雙升。電子顯示、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綠色食品、能源化工等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布局,創新創業創造活力競相迸發。2021年,咸陽被評為高質量發展十佳城市。
作為一座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古都名城,咸陽市已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中國十大智慧城市等多項殊榮。
咸陽市堅持以開放拓展幸福,用機遇增添獲得。讓在咸陽的每個人都有成功機遇、有出彩機會,勞有所得、創有所獲、投有所報、業有所成,是咸陽市創建幸福城市的不懈追求。
實施高新區擴容強區計劃,深化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以“六個一體化”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著力打造“一核心兩示范四高地”,中韓產業園、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中國科協西部海智計劃基地、海歸人才臨空智港相繼落地建設。
面向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環城現代立體綜合交通,發展跨境電商和對外貿易,多措并舉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產業承接地和商品集散地。圍繞“十最”目標,積極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精心謀劃奏響百企進咸、民企助咸、人才興咸大會三部曲,唱響正月文化鬧咸陽、2021年花開逛咸陽、花好月圓話咸陽活動三部戲。
另外,聘請34位兩院院士作為科技顧問,聚集各類科技人才23.1萬,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居陜西之首,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景氣指數居全國前列,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4年跑贏經濟增速。
咸陽市堅持以生態增厚幸福,用綠色增添愉悅。把綠水青山、藍天白云作為打造幸福城市的底色本色。
治水清污、興水潤市,咸陽市以穿城而過的母親河渭河為依托,建成萬畝水面、總長16.8公里的城市會客廳——4A景區咸陽湖。還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統籌推進“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生態重塑、生態惠民”,建密“15分鐘”生活圈,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循環暢通,讓角落綠意盎然,實現了城在林中、道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逐年增加,生活便利與生態美好相得益彰。
咸陽市堅持以精神提升境界,用文化潤澤幸福。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向建設城市文明躍升。找準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連接點,實施“111”文化文藝精品創作計劃,讓咸陽看得見歲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脈,激蕩起文明進步。
同時挖掘綿延的歷史文化,城市建設突出秦元素、秦風格。我們開展了“歷代詩人詠咸陽2000首詩詞朗誦”活動,讓詩情詩韻充盈城市大街小巷。
挖掘厚重的紅色文化,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充分運用馬欄革命舊址、渭北革命根據地、三原地區八路軍改編、安吳青訓班、爺臺山戰役等珍貴遺存,講好咸陽革命故事,建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把紅色基因一代一代傳下去。
同時,挖掘多彩的民俗文化,彰顯農耕文明,傳播關中印象,推出以“biangbiang面”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國際面食之都”,“咸陽馬欄紅”蘋果、武功小子獼猴桃等特色農產品和袁家村、馬嵬驛等鄉村旅游享譽全國。
咸陽市堅持以共治保障幸福,用共享營造氛圍。全方位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教育引導干部群眾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形成干事創業、激昂奮進主旋律。建立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專項專線解決機制,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改造老舊小區街巷,實施城鄉“暖冬行動”,推行特定時段公交車、停車場免費,大力度解決入學難、看病貴、救助遲等民生問題,讓城市溫情溫度不斷提升。
同時,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鞏固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成果,推廣“五鏈共治、法在基層”新時代“楓橋經驗”咸陽社會治理模式,守法依規、自尊自信、理性包容、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加快形成。
此外,咸陽市大力建設快慢結合運動型休閑化陽光城市,在主城區建成3個體育運動公園、6個全民健身中心、35個國際性比賽運動場以及西部領先的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沿渭河建設105公里全民健身長廊。成功舉辦陜西省第十六屆運動會,承辦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相關比賽以及4屆咸陽渭河國際風箏節、全國賽艇錦標賽和龍舟賽,“走進運動場、健康帶回家”在城市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