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南縣有防汛垸堤348.12公里。這些垸堤,在全縣干群的努力下,每當夏秋洪水滾滾時,垸田依靠這些堤防守衛著全縣人民的生命財產。不管藕池河東、中、西支洪水如何洶涌,或是洞庭南水北灌,垸堤均固若金湯,堤垸唇齒相依。
? 育樂垸是南縣縣城南洲鎮所在地。該垸由育才、樂新兩個大垸組成。1978年,南茅運河竣工,打破育才、樂新兩垸界限合成一個大垸,取兩垸首字命名,稱育樂垸。垸內有南洲、浪拔湖、荷花嘴、中魚口、三仙湖、游港、下柴市、三岔河、茅草街九個鄉鎮。這些地名的來歷如下:南洲,是因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南洲直隸廳撫民府移駐此地,重修街埠,劃為城區,泛稱南洲。浪拔湖,據《南縣地名志》載,因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藕池潰口,洪波洶涌,驚濤拍岸而稱浪拔湖。茅草街,20世紀30年代,這里因水運方便,舟楫云集,商旅如云,逐成集市碼頭,初建街時為茅草房舍,故名……
? 南漢垸位于縣城西南部,距縣城16公里。它原由南鴻、漢太兩個大垸組成,最早有64個小垸,經過了近百年演變。1959年取兩垸首字命名為南漢垸。垸內有廠窖、武圣宮兩個鎮。兩個鎮地名的來歷:廠窖,明末,沅、澧二水在此匯合,激流迴蕩,形成深隈不竭的潭窖,因窖畔有集市,呼集為廠,故名廠窖。武圣宮,清光緒年間,曾建武圣宮(廟)于老武圣宮而得名。又云,本系“爛五十弓”,后雅化為今名。
? 和康垸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10公里。它最初由43個小垸逐步合并而成,歷時近百年,取五垸聯和及百姓康樂之意而名和康垸。
? 大通湖垸位于縣境東南,處沅江市東北,是洞庭湖區最大堤垸之一。清咸豐年間,藕池潰口,泥沙淤積,洞庭湖迅速縮小。清光緒年間,赤磊洪道沖積扇與藕池河東支沖積扇合圍,使此湖從東洞庭湖分離出來。因東通東洞庭,南連南洞庭,西注目平湖,北納藕池水,四通八達,故稱大通湖。
如今,縣內渠道縱橫交織,排灌自流,渠旁林帶延伸,青翠欲滴。阡陌猶似棋盤格子,電桿林立,銀線飛架,田土旱澇保收。
(摘自《益陽日報》2021.12.18彭佑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