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偉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陜西省農村體育發展的現存問題及優化路徑研究*
張嘉偉
(西安財經大學 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100)
文章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出發,對陜西省農村體育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以下問題:(1)農村體育活動場地設施不完善,活動經費來源渠道少;(2)農村體育活動信息閉塞,活動形式單一,居民參與度低;(3)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村體育指導員缺乏。陜西省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供需矛盾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政府職能缺失、經費投入不平衡、信息渠道不暢等。對此提出了三點建議:(1)完善陜西省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管理體制;(2)優化陜西省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法制環境和政策體制;(3)完善陜西省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財政保障制度。
鄉村振興;陜西省農村;農村體育
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在黨的十九大中正式宣布,主要內容是促進農民的體質健康水平,發展農村體育事業。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相繼提出,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想為農村地區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要大力發展農村體育事業,完善農村體育設施,滿足農村人口的體育需求以及提高公共服務能力[1]。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就是指政府為了幫助和扶持農村體育的發展,提升農村居民身體素質,滿足農村居民的健身需求,從而為農村地區提供各種體育場地和設施,完善和保障農村體育的服務活動。農村體育活動的良好開展可以促進農村居民的體質健康,緩解工作帶來的壓力,延長壽命,豐富農村居民的業余生活。但是通過調查,發現陜西省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需求存在部分問題。
農村體育活動場所是農村居民的主要活動地方,所以農村體育活動場所是否完善決定了其能否開展農村活動。經過調查發現,在陜西省農村地區的各種體育場地建設呈現不均衡發展:體育廣場占比為35.2%,公共健身場地占比為14.3%,娛樂休閑室內場地占比為22.1%,室外操場占比為12.2%,公園占比為8.9%,室內游泳館占比為3.0%,室內專業健身房占比為2.8%,其他活動場地占比為1.5%。各類場地分布不均,如遇到雨雪等天氣,農村居民便不能去室外活動,所以室外場地和室內場地建設應相互平衡。近年來,雖然陜西省農村體育活動場所在數量上有所增加,但是活動場地質量問題依舊嚴峻,現有的場地和設施并不能滿足居民的活動需求。通過對農村體育活動管理者的調查問卷表明,農村體育活動經費來源中,居委會籌集占到了39.1%,靠政府撥款占32.6%,社會單位的贊助占15.2%,居民自己出資占8.6%,通過其它渠道獲取費用占4.3%。可以看出,陜西省農村體育活動經費的來源主要是居委會籌集和政府撥款,其他渠道的資金來源非常少,光靠居委會籌集和政府撥款起到的作用不大,再者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讓其自費投入體育活動不太現實,所以后續要發揮社會單位和其它資金渠道的力量。
居民獲取到的體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其參加體育活動,所以農村居民能否及時獲取體育活動相關信息也是需要關注的一點。通過調查發現,農村居民所獲得的體育信息狀況非常不理想。在城市生活的居民因為交通便利、網絡信息發達、智能化設備普及高,他們能夠通過多種途徑獲得體育信息,參加體育活動頻率也會高不少。農村很多居民沒有鍛練的習慣以及平時忙于生活,本身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不高,再加上得不到體育活動信息,對很對體育相關政策并不知曉,所以農村居民對參與體育活動并不積極。另外據調查得知,農村居民可以參與的體育項目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太極拳、廣場舞等體育活動,對于其它新興體育活動沒有了解。很多農村地區只有在節假日才會舉辦一些體育比賽供居民參加,居民參與體育活動時間間隔太長,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小。另外,陜西省還有一部分鄉村不重視開展體育活動。通過調查得知當地只有32.7%的居民參加過體育活動,因此農村居民重視并參與體育活動的觀念也很重要,政府要打通信息普及渠道,讓農村居民的觀念逐漸轉變。所以目前來看陜西省農村居民的體育活動開展很不理想,居民不能及時得到信息、體育活動形式單一、居民參與度低等問題比較嚴重。
被調查村莊的數據顯示,結果很不理想,其中在農村存在公共體育服務組織的占17.6%,綜合看來占比非常小。由于缺乏領導,農村體育的發展大多呈現自發性,并且自己能夠組織的體育活動非常少,所以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并不高。農村體育是陜西省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沒有起帶頭作用的服務組織和指導人,農村體育運動開展起來難度很大。
組織開展農村體育活動的同時,各種體育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社會體育指導員。社會指導員在農村體育中主要起到帶頭作用和幫助指導作用,要想使體育活動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就必須建設針對農村體育的體育指導員隊伍,通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帶動農村居民科學鍛煉。但是在調查中發現,這些體育指導員的數量與農村地區的需求不匹配,體育指導員在理論知識、觀念和技能等方面還存在認知問題,他們對于農村體育的積極性并不高,一些指導員甚至出現了抗拒心理,寧愿在城市中無所事事,也不會前往農村指導體育活動。在調查中,只有1.9%的指導員認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發揮不錯,有2.2%的指導員認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發揮良好,而95.9%的指導員選擇了不清楚。所以,農村地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建設尤為重要,很多居民都沒有接觸過體育活動,自己也不會從事體育活動,同時轉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思想觀念,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讓社會體育指導員在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中發揮巨大作用。
雖然政府在宏觀上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幫助與支持,但是在微觀上并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設計和規劃,兩個維度缺乏緊密配合,導致出現了政府職能的缺失。當前我國體育行政系統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國家-省-市-縣(區)”一體化管理,該模式對于體育系統的完善有著非常好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合并了一些部門,導致任務分工并不明確,權力弱化,效率很不理想,很多政策實施起來困難重重。這些問題間接顯示出了各個部門間的職能劃分不明確,盡管政府給出了體育服務的發展建議,但具體的服務區域、由哪個部門開展卻沒有具體的規范,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體育工作向農村的發展速度,再者各個部門權利不同、缺少信息溝通,間接導致農村運動發展缺少驅動力,同時也影響著農村體育的發展,農民的體育健身意識無法增強,農村體育發展尤為困難。
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離不開充足的資金作為保障,但是通過調查發現農村體育服務的資金投入狀況不是很理想。通過國家公布的數據可以發現,城市的體育公共服務指數為1.74,而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指數為0.82,農村體育服務的發展相比城市體育服務的發展慢,農村與城市的經濟投入相差了一倍不止,兩極分化嚴重,結果也是顯而易見。此外,農村體育經費主要靠政府的財政支持,來自社會和企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而城市則是多方共同投資。農村體育活動的資金短缺,很多農村體育開展不起來。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迅速發展,我國已經逐漸普及了網絡使用,萬家萬戶接入了網絡較之前可以獲取更多想要了解的信息。當前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的接入主要依靠智能手機。網上已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我國農村地區有87.1%接入網絡的人使用的是智能手機。“互聯網+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模式是一個發展契機,政府可以通過開發網絡體育教育類APP等互聯網產品來幫助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讓農村居民在家就能對體育活動有了解,再在網絡上錄制體育活動教學視頻并發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進農村體育發展。但是目前這種互聯網產品在城市地區使用較為廣泛,在農村地區則是少之又少,部分農村居民還在使用非智能手機,政府沒有相關措施幫扶。所以,各類國家政策和熱門體育活動無法及時讓農村地區居民了解,政府也無法了解農村居民的體育需求,二者聯系不深導致信息渠道不通暢。
監督管理機制薄弱是影響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監督管理機制還存在監管制度不完善、監督地位缺失等問題,所以完善陜西省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管理體制至關重要。
首先要完善監督管理機制。現階段,我國體育公共服務涉及的法律法規較少,已有的監管規章缺乏實施細則,農民公共體育權益沒有保障。所以,相關部門要盡快完善體育公共服務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政府、體育組織等主體的法律地位、職責以及監督的方式和程度等等,讓農村居民切實感受到政府的關懷。
其次要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如,國家在修建相關體育工程建筑時,所選用的材料和支出費用全部由相關部門監督,外部人員不參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貪污腐敗等問題。除此之外,各大媒體記者也可以主動承擔起監督的責任,訪談建筑工地的負責人以及建筑工人,讓群眾了解修建的進展狀況,引起政府和各界的重視。政府要號召廣大農民參與體育公共服務監管,協同處理各種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出現的問題,政府和農村居民相互配合將農村體育建設落到實處。
最后,政府要強化問責機制。當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中出現貪污腐敗、分配不當、效率低下、偷工減料等問題時,要及時向負責人追責,并且要求其及時進行改正。同時要加強縣、鄉鎮干部與村民對地方農村體育職能實施情況的監督,對不作為、不重視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現象,依法追究責任。農村居民也能感受到政府對于體育活動的重視,自身也會配合政府,以后的政策落實也會事半功倍。
完善的體育政策與法規可以更好的保障和促進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近年來,我國民眾對農村體育開展的認可度非常高。2006年3月,在《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黨和國家非常重視“三農”問題,構建農村全民健身體系幫助農村體育發展是現階段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目標[2]。該意見為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后盾,也為后續體育活動的開展打下了扎實基礎。之后又發布了《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關于體育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等政策。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農村體育活動的發展,強化農村居民的體質,完善農村地區體育場地和設施以及確保農村地區體育活動順利開展。
為了提高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水平,必須要有完善的法規體系和政策作為保障。從一開始《體育法》的頒布再到《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提出,以及現在的《全民健身條例》的發布,很大程度上顯示了國家對農村體育活動開展工作的重視程度。《全民健身條例》的頒布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政府和社會表明了對農村體育關注。《全民健身條例》明確規定了各級政府的權利和義務,為公眾獲得更好的體育公共服務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現有的政策制度仍然很不完善,難以落到實處。所以為了保證公眾享受到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政府必須依據《全民健身條例》的要求,實事求是,根據當地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實際狀況制定出與地方發展相匹配的政策,切實保護好農村居民的根本利益。
財政資金是保障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關鍵,農村體育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所以這些資金有沒有切實投入到農村體育對農村的發展非常重要。政府部門務必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第一要增強基層政府財政分配能力。國家財政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該文件包括部署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共同財政權力和支出責任,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調整各級政府的財政管理分配,合理劃分中央、省、市、縣、區、鄉鎮的責任和義務,在公共服務領域,建立權力相互協調的財政體系。確保縣鄉政府有充足的資金能夠順利開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增加農村體育財政支出。第二,根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相關規定和要求,要給予“三農”更多財政資源,財政資金的合理利用才能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農村體育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始終把發展農村體育放在重要位置,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最后要逐步提高政府資金對農村醫療衛生保障事業、生活生產事業、交通運輸事業、學生教育事業、農村體育活動事業等領域的投入,完善農村體育場地和設施,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此處,要完善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政分配機制,根據城鄉體育發展水平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財政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國家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財政支持,合理推進農村體育發展進程,根據不同的農村人口規模、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經濟水平等合理解決農村體育問題,最終建立從“縣撥”到“鄉用”的資金運行模式,確保資金能夠落實到農村體育活動中。
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是促進農村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緩慢,但是發展潛力巨大,在國家、政府、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才會逐漸向好。所以為了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社會各界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在財力和物力上給予一定的幫扶,共同促進農村體育發展。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http://www.moa.gov.cn/xw/zwdt/201802/t20180205_6136402.html,2018-01-02.
[2]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意見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zdt/2006-03/20/content_231408.html,2006-03-20.
[3]唐叢叢.新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8,40(2):20-22.
[4]王健,徐文強,陳元欣.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管理體制改革研究[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168.
[5]彭國華,龐俊鵬.新時代背景下中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路徑選擇[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53(2):25-32.
[6]史磊.法治視域下我國體育公共服務政府責任存在的問題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6.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itiative
ZHANG Jiawei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100, Shaanxi, China)
陜西省社科基金“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陜西省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需求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9R005)。
張嘉偉(1977—),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