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創辦于2020年的“中關村舞劇節”,每年都融聚國內外一流舞蹈演創資源及頂尖學者、舞蹈藝術家,集結了先進的演出場館及優秀的運營團隊,充分發揮北京市海淀區探索創新的發展模式與資源優勢,通過劇院院線、現場與云端的互動連接以及戶外展演巡游等方式,探索人文、藝術與商業的優質融合,也由此豐富了公共文化的新內容,深入開發了文化市場并已產生了相當數額的文化消費。從這個意義上講,僅以“舞蹈藝術”視角對“中關村舞劇節”進行觀察顯然是不夠的,有必要從文化創意的角度,考察分析“中關村舞劇節”的運營策略,探討在重要的文化事項中,舞劇如何在文化創意中賦能城市,并持續推進自己行業品牌的建設。
文化創意是以文化為核心進行的創造以及創新性活動①向勇.文化產業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5.,它通過“意義”與“內容”的賦予使文化商品、文化活動都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與更深刻的體驗。除了內容本身,與文化藝術產品相關的傳播渠道、新興文化理念也屬于文化創意之范疇。因此它是文化產業最具思維活力的核心構成。肩負著百年中國夢的發展使命,文化藝術的發展所承載的不僅是個人束之高閣的藝術理想,更是文化強國發展戰略中的價值引領,是傳承民族精神、復興傳統文化的精神載體。當今,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必然需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深入百姓生活,面向人民大眾,培養并擁有更多的受眾。因此,優質行業文化品牌的創生與發展、持續不斷的文化創意驅動,是文化藝術事業未來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中關村舞劇節”是以舞劇為核心的藝術盛會,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后,首屆中關村舞劇節于當年9月在昂揚奮進的起舞中謳歌人民、禮贊生命;秉承著“舞劇重啟生活”之初心,在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第二屆中關村舞劇展演以“百年印記,大美芳華”為題,深入開發本民族文化資源,帶動系列文化項目、相關產業的持續創新。2022年以“向舞· 向美· 向未來”為題,第三屆中關村舞劇節以更為突出中華傳統文化之美的舞劇作品為“黨的二十大”獻禮。作為文化創意思路與具體實踐之案例,也是舞蹈行業文化品牌的成功探索,“中關村舞劇節”項目品牌及其運營策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北京海淀中關村一直以高科技、高創新、高知人才、高等院校的密集聚合而國際馳名。2021年9月,伴隨著第二屆“舞劇節”拉開帷幕,中關村國際舞蹈中心因具有品牌效應的舞蹈文化創意而引人矚目。當藝術作品作為文化創意走向市場,勢必要有傳播渠道、消費模式、發展媒介等多態鏈與之相應。文化品牌創生的價值鏈條中所有環節如組織形式、文化活動、文化媒介、文化符號、價值構成等如能互相支撐,真正實現良性循環,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推進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實現文化品牌的創構并激發其不斷增值、持續發展的潛能。作為新創不久的、以舞劇為核心的文化品牌,“中關村舞劇節”將“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運營方案設計的首要突破口,特別立足于舞劇藝術特征,深入挖掘藝術創新與文化創意兩者之間可相互激發的潛力,大膽探索以文化創意為推手的舞蹈行業品牌實踐路徑。
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發展在我國方興未艾,長遠來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行業業態的不斷完善都與宏觀意義上產業化方向密切相關,而在此基礎上舞蹈文化品牌的打造與運營策略尚有巨大空間值得探索。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討論并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文中明確了“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①新華社.文化產業振興規劃[EB/OL].(2009—09—26)[2021—09—20].http://www.gov.cn/jrzg/2009-09/26/content_1427394.htm.,當前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實施也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指明了新方向。在科技智能與數字經濟并行的時代,藝術家的創造活動、系列開展的文化評鑒,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情感交流、審美體驗、互動性的認知傳遞等,其中某單一層面的完善發展都不足以實現由藝術創造、文化創意到創生優質行業文化品牌的飛躍。
論及舞蹈藝術品牌的創生,首先面對的是項目執行之組織架構與人才聚能。中關村舞劇節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國舞蹈家協會以及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等單位指導或主辦,專家委員會、評委主席團云集了近20位國內外頗具權威的舞蹈專家,既體現出國家大力推進發展文化產業的力度,又突出了行業協會的引領推動作用,同時尊重并體現出舞蹈藝術文化發展的專業性與學術性。不僅如此,舞劇節還集合了國家大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央芭蕾舞團、中央民族歌舞團、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等10多個全國最具實力的演出場館或創演團體,同時兼有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等10多所頂級名校的通力協作,將海淀區獨一無二的高等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其次,行業文化品牌最重要的發展動力即為資源動力與產業動力。資源動力主要是人才與文化資源,產業動力主要是新技術的普及、市場機制的發達以及企業經營的主導力量②向勇.文化產業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68.。在地緣與人才優勢的前提下,文化創意是藝術品牌創生的核心要素。作為走向市場的舞蹈文化品牌,中關村舞劇節的核心內容由不同的價值板塊構成。同時,文化創意的驅動直接推進了藝術生產的質量與數量,《曹雪芹》《長城》《青衣》等舞劇佳作不僅在業界頗受贊譽,而且在舞劇節展演面對市場的考驗中叫好又叫座,這顯然是藝術創作與運營策略共創雙贏的結果。除集中且高密度的劇場演出之外,還有“八小時不間斷戶外巡演”“掃樓大行動”“街采大行動”“高峰論壇”“大師課”等創新板塊,這些方案設計充分運用公共文化空間構建藝術共賞氛圍,廣泛鋪設導賞、宣傳途徑,同時積極推進觀眾反饋機制,通過即時采集觀者們的感受評價,有效地調整后續運營方案。這些創新板塊的設計實踐突破了局限在劇場中的審美體驗,且深度增強了與觀演民眾的互動,亦由此形成舞劇作為“文化產品”的體驗增值。“創意、故事、節目、信息、活動安排以及各種文化藝術的知識產權決定著產品和服務的高附加價值。”①陳少峰.文化產業商業模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05.通過上述在戶外、街道、寫字樓等場所創造的沉浸式舞劇體驗,以及線上、線下開放式課堂搭建起的與創演團隊溝通交流的橋梁,觀眾們在充分領略舞劇藝術魅力的同時實現了對舞蹈藝術創作的深刻感受。由此,中關村舞劇節在文化創意的驅動中擊破了藝術的象牙塔頂,讓文化藝術真切參與百姓生活的建構。再者,需要傳播渠道的多元兼顧。5G時代的技術變革驅使著我們不得不采用新的方式面對世界。在充分發揮紙媒、專業學術類媒體的力量之外,舞劇節在文化品牌宣傳層面深耕網絡與自媒體力量,搭建起全方位的傳播媒介,體現出不役于物、善假于物的時代精神。同時作為舞蹈行業品牌,其傳播視角強調文化內容的專業性與新聞性并重,突出審美與互動參與的雙重體驗,線上與線下協同作戰、共舉發力。在對傳統營銷模式精工細作的同時,品牌方也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新聞平臺、專業刊物等渠道實現了多層面宣發的聯通互動,由此構建起更為專業化、產業化的行業品牌傳播體系。
如上所述,從組織結構搭建與人才資源的優勢整合到核心文化產品的多樣態構成,以及兼顧專業與產業的運營傳播模式,可以看出中關村舞劇節在行業文化品牌創立中建構起優勢資源共舉發力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資源條塊分割的劇場演藝運營模式,向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行業品牌之建立和發展邁出了一大步。
作為唯一以舞劇為核心的藝術盛會,舞劇展演中舞之為“劇”的優勢顯而易見,成功的舞劇作品一定是舞蹈與“故事”水乳交融的。不只是舞劇,電影、戲劇、文學等藝術創作幾乎都有“故事”的積淀作為前提,個人生活的瑣碎重復,人生命運的起伏跌宕、峰回路轉,時代的風云際會、變遷更迭,波瀾壯闊的民族復興,都是可以生發延續“故事”的種子。故事承載著歷史的講述,接續著不同文明時代之言說,是人類思維成長成熟的記錄,也是民族精神、生命情感、禮俗信仰、傳統文化的凝練與積淀。當人們因為文化、語境、文字之差異產生溝通壁壘之時,“故事”甚至可以重建那被語言所困的“巴別塔”。而舞劇中的“故事”,并非僅指情節、敘事之范疇,也包括其作為文化創意的核心創造,即內容的創造。故事驅動就是以故事為核心,運用無窮的想象力把文化轉化為文化產品。
以舞劇為載體講述故事,無外乎三種:以舞蹈的方式敘述已知的故事,以舞蹈的方式借已知的故事說事,以舞蹈的方式講述以無為有、未知的故事②李超.《泥人的事》:言以賦文舞以為用[N].中國藝術報,2014—01—15(3).。因此“講述”什么與如何“講述”就成為包括舞劇在內由“故事驅動”的藝術創作之基點,此兩者分別指向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文化創意的技術性突破。我國浩浩蕩蕩、綿延數千年的文明之中,豐厚的文化遺產蘊蓄著巨大的“故事”基因,而文化創意的技術性突破則主要體現在藝術家對“故事”“人物”“事件”的創造性演繹。從文化創意的角度來看,以故事為驅動的舞劇創造具有以下諸多優勢特征。
其一,以故事為驅動,舞蹈充沛的情感抒發與在此基礎上營建出的敘事氛圍和交感模式使觀者在審美體驗中獲得極強的民族記憶與文化認同。例如第二屆展演新作《長城》,將新中國在面臨核大國威脅、軍備競賽之際迸發出的“兩彈一星”精神投射在父女兩代科學工作者前仆后繼、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舍小我為大國的故事之上。舞劇構造出蒼涼壯美的羅布泊,凝聚著12年間數以十萬計的科研工作者們前仆后繼的歷史真實;故事驅動的舞劇《長城》書寫著科研英雄們勇攀高峰的壯志豪情、以身許國的赤子之心,賡續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鑄就起科技興國的歷史豐碑。又如第一屆舞劇節展演的《記憶深處》,侵略者滔天的罪惡在張純如仿佛身陷其中的視角與對話間昭然若揭。在舞劇敘事的技術性創造中,多線人物的敘說還原建構起互相印證、并舉的平行結構,精妙又觸動情腸的舞蹈創意在蒙太奇式的呼應、交織中令觀者產生恍若親歷的切膚之痛,如我國先鋒派戲劇家林兆華在《導演小人書· 做戲》一書中的感悟:身體語言是最為高級的舞臺語言③林兆華.導演小人書:做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78.?,F實主義視角下對歷史真相的敘說令吾輩銘記歷史、奮發自強。舞蹈的故事驅動基于身體語言的直接表達,比之通過語言傳達的戲劇、通過文字與想象力傳達的文學更具有體驗感,“身體”最直觀的感受與生命情感切要相關。
其二,故事驅動賦予舞劇創作更多的主題與隱喻,“故事”正是在“原型”不斷疊加、變化、演繹中重獲新生。電影、小說的《青衣》已為人們耳熟能詳,首屆舞劇節舞劇《青衣》是很典型的同一故事的不同演繹。劇中的女主人公“筱燕秋”正是一個極具生發意味的“原型”,這意味著“她”與作為觀眾的“人”具有本質內在的同一性。坎貝爾認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原型”理論是神話中的邏輯、英雄、行為在現代依然有生命力的原因①參見:坎貝爾.千面英雄[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2—14.,榮格將“原型”看作來自遙遠先民們而不被我們自知的“集體無意識”。藝術創意中的“原型”更直接傾向于處在生活情境之中同一的生命體驗,“筱燕秋”可以是任何一個流淌在生命線中執著于某人、某事甚至某個抽象物的人。因此“原型”理論對故事驅動的文化創意極具意義。
其三,故事驅動的舞劇更易于沖破固有認知的框架,關聯起古代之于當代的意義建構。巨著《紅樓夢》以及曹雪芹本人跌宕起伏的命運,留給世人無數可以捕捉、玩味、想象的空間,其內在難以窮盡的藝術張力與歷久彌新的文化生命力,為當代舞劇的故事驅動留下巨大的創意空間,正因如此,以“紅樓”人物與故事為主題的舞劇創作始終熱度不減。中關村舞劇節展演之舞劇《曹雪芹》并未被“紅樓”所困,開宗明義將舞蹈創意聚焦于曹雪芹其人,通過倒敘、插敘、閃回等時空變化將文豪一生的命運浮沉與情感描摹、創作之思聚合交織,也從中映照出那個時代塵世人間的虛空無奈與精神世界的飽滿豐盈。從這個角度講,舞劇就像是穿梭于虛實之間的曹雪芹與今之對話,關聯著創作者和觀眾與古今之故事,于其中經歷繁華寥落,體味人情冷暖、時代變遷,也由此激發出對人生的感悟、對傳統文化的敬畏。
其四,故事驅動為“謎語一般”的藝術提供意義傳達的支點。被阿多諾比為“謎語”的藝術,即便是古典藝術也同樣存在因為“體驗與闡釋”的差異、瞬間地“被分化”等原因而存在“歧義性”,現代藝術則因類似于“手寫物”,是失去了信碼的象形文字②阿多諾.美學理論[M].王柯平,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218.而更難于被理解。相比“無以言表”的貝克特、“純動作”的坎寧漢,“故事驅動”下的舞劇作品顯然更具有觀者與創作者之間溝通理解的雙向可能。例如,第二屆展演作品《三段留白:好空、很慢、極簡單》以極簡的表達凝練出關于空間、時間與內容的思考,相比不知所云佯裝的前衛與先鋒,“故事”的講述是平凡中的廣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提到“講好中國故事”,“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③習近平:讓全世界都能聽到并聽清中國聲音[EB/OL].(2019—01—10)[2022-03-0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514168.“講好中國知識產權故事,展示文明大國、負責任大國形象?!雹芰暯?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J].求是,2021(3):8.習近平總書記還特別強調,要組織各種精彩、精煉的故事載體,使人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講好故事能說服人、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言簡意賅、語重心長的話語明確了“故事驅動”所具有的巨大能量與應該肩負起的重任,這不僅為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藝術創意文化產業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為媒體從業人、文藝工作者以及緊扣“故事驅動”之特質的“中關村舞劇節”指明了方向。
文化創意是文化產品的生命力,成功的文化創意不僅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其最大的意義在于它所蘊含的社會價值,簡述其要即為滿足人民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公眾提供充分的精神滋養,為公共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服務。這恰是2021年中關村舞劇展演的初心:“以舞劇賦能城市”,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城市文化建設積聚能量、突破發展的新途徑。
文化賦能能力,主要是指文化創意對城市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產品與消費升級以及城市的宜居舒適度的價值貢獻⑤葉朗,向勇,陳少峰,等.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20—202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341.??v觀“中關村舞劇節”行業文化品牌的創生與發展,其“以舞劇賦能城市”的先導性經驗很值得借鑒。
首先,文化品牌與優勢資源的共謀聚力為激勵并推進優秀舞劇創作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機制與創新機制,且“中關村舞劇節”作為定期舉辦并已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舞劇藝術品在特定時間集中投放,由此打通并優化了與市場接軌的文化生產與藝術創新模式,也占天時、取地利地占領了較多的消費市場份額,最終實現了舞劇票房的大幅度增收。其次,行業文化項目的持續性具有逐年增長的品牌效應與專業影響力,勢必會更有效地提升文化產能、拉動經濟效益。從“中關村舞劇節”文化品牌的總體設計來看,它充分結合了城市公園、寫字樓商圈、街道、商用樓盤及居民生活區的設計建設,尤其強調對城市人文景觀的持續性建設思路。例如在許多公共文化區域打造出相關的創意活動板塊,增加了大量的惠民藝術活動,這不僅讓很多忙于工作、生活的人們能夠在閑暇之時真切感受到藝術精品的感染和熏陶,也滿足了人民近在咫尺感受舞劇藝術魅力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人們廣泛參與、積極互動的實際過程,完成了事實意義上數量巨大的市場調查與藝術產品反饋,培育和開發了更多藝術活動的潛在受眾,充分實現了文化藝術的公共服務職能,同時也確保了周邊文化產品的可持續性消費。
再者,經濟與文化的融合發展已成為現代城市的大趨勢,以文化之復興賦能城市必將為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創建城市人文理念、煥發城市人文精神帶來生態育化式的全景推進。英國經濟學家湯姆· 坎貝曾講:“創意大城市的發展必須注重并依靠人的創造力,由此提高城市的核心競爭力”①范周.2018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75.。優質的行業品牌不僅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其所具有的文化創新力與行業人才的優勢資源將會持續產生強勢文化競爭力,例如“舞劇展演”在云端、線下同時開展的藝術講座、大師課,以及公眾交流平臺等文化服務,使得更多優質文化藝術IP具有了質的飛躍,醞釀出更多高附加值的文化項目與產業鏈,從而構建起更具活力的、全民參與的文化藝術發展生態。綜上所述,藝術行業品牌的創生與發展,在利用地緣優勢、充分挖掘文化內蘊,帶動整個城市文化藝術創意發展,真正實現審美化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煥發著頗具時代生機的能量與意義。
文化創意具有社會與商業之雙重價值,此兩者在現實發展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經濟繁榮能夠為文化發展提供更多契機,而成功的文化創意也會創造經濟價值,發展文化產業將為國民經濟與文化藝術發展帶來許多新的增長點。反之,在經濟發展受阻甚至衰退之際,人們對精神產品的渴望會愈發強烈,借力文化創意的藝術生產將在傳達真善美、傳遞正向價值中為整個社會注入巨大能量。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許多產業受挫,在其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階段,承擔精神文明建設重任的文化藝術之發展更具有重大意義。“中關村舞劇節”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克服重重困難,它以匠心獨具的文化創意表達中國精神,以故事為驅動講述中國故事,以舞蹈行業品牌帶動城市文化發展,至今仍為市民們津津樂道。作為文化創意的行業品牌發展之路還很長,在思路、策略、實施過程中也仍有許多可以繼續探討、思考和完善的地方,好在長風破浪、來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