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蘭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1156)
黨的十九大以來,產教融合成為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的“熱點詞”,相繼寫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產業、科技、人才等領域的重大文件中,2017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9年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一系列關于職業教育改革政策“組合拳”的出臺充分體現了產教融合已成為新時代發展所需和社會共識。在國家政策強力指引下,職業教育正迎來新發展、大發展的黃金時期,校企雙方面臨巨大的創新空間,也將釋放更高維度的效能活力。為此,本文通過對當前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現實必然,提出以“平臺—機制—生態”為聚焦點的深化產教融合解碼策略,同時從校企共生互融視角出發,設計產教融合的“菜單式”合作模式,為新時代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構筑校企產教融合命運共同體提供路徑引向。
眾所周知,“產教融合”的概念最早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黨的十九大更是明確將深化產教融合作為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重發突破點之一。
放眼全球,產教融合發展方興未艾。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全球孕育興起,各國在制定“再工業化”戰略時,都把發展高質量、終身化、創新性的職業教育,建立一流的技能體系,作為最重要的策略。如德國發布《職業教育與培訓現代化和結構完善指南》,提出促使職業教育進一步完善,以有效應對新的人口、經濟、科技及國際發展挑戰。①產業轉型加速,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技能型人才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凸顯,倒逼職業教育加快深化產教融合的步伐。
《中國制造2025》提出“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人才之爭將成為制造業相互競爭的焦點之一。隨著產業升級,人口紅利將逐漸消失,未來依靠簡單重復性勞動的傳統產業將逐步減少,而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的現代服務業、智能制造產業將容納大量的技術技能人員,而職業教育恰恰肩負著培養“大國工匠”的偉大使命,而創新型、技術型人才所具備的匠人精神正是在產教融合實踐中一步步陶然出來的。
近年來,政府、行業、企業、高校各方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諸多實踐探索,通過積極引導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激發各方創造活力,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兩層皮,一頭熱”的難題仍未解決。政府、行業、高校、企業四方之間少動力、少契合、少支持、少保障;各方利益主體有顧慮、有風險、有障礙、有不足;信息與資源存在不對等、不匹配、不穩定、不滿足等現象;產教脫節、校企合作沒有真正觸及職業教育的痛點和需求,這些都表明需要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
深化產教融合既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頂層戰略,更是基本原則,舉足輕重,意義重大。職業教育若想順利渡過改革“深水區”,就需要洞悉目前改革存在的痛點與短板,圍繞“平臺—機制—生態”三個關鍵詞為聚焦點,有所為有所不為,精準找到高校與產業企業融合的契合點,實現深耕式拓展融合,不斷挖掘產教融合價值量。
圖1:產教融合“菜單”模式設計示意圖
深化產教融合的痛點在產教合作的無序零散。著力引導產教融合型企業開展“第四方平臺”建設,政府、企業和院校之外推動建設面向特定區域和特定領域的公共教育服務平臺;通過引導職業教育各利益相關方共建各類平臺,如產教融合平臺建設UPD模式。高職院校與技術鏈上游企業(UpstreamFirm)共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Platform),為技術鏈下游企業(DownstreamFirm)提供技術服務,同時為相關專業群提供實訓基地、混編師資、創新平臺和就業市場。平臺呼應各方訴求,能讓大家各取所需,實現共贏;同時,依托平臺的集聚效應,可以源源不斷地吸引上下游企業加入,實現滾動發展。最終使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呈現“有規劃、有制度、有實體、有項目”的“四有”全新狀態。
產教融合的斷點在雙方利益訴求的落差。引導職業教育各利益相關方關照彼此訴求,協助各方探索通過PPP、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等形式新建、改造、壯大一批產教共有、共治或共享的職業教育實體、平臺和培訓評價組織,在教育領域率先探索職業教育投入機制創新。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鏈式融合,建立“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集成式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縮短人才培養周期、擴大院校服務半徑、增強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適配度,創新出產業的“融教育”模式。
產教融合的核心點在教育生態的打造。優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生態環境,引導多元主體跨界協同、同頻共振、共融共長,圍繞推動“政、行、校、企”合作,實現多方連接、共創賦能,全力推動生源鏈、產業鏈、師資鏈、信息鏈、成果轉化鏈、就業鏈的深度融合。實時推出面向潛在產業人才的半職業化培訓、面向軍民融合發展的軍事職業教育、面向社會公眾的愛國主義教育等公共教育服務,打造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生態圈,實現人才供需對接和流程再造。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要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要想更好地發揮作為新業態的產教融合型企業主體性和高職院校的主動性,就需要從校企雙方共生視角出發,重新審視產教融合,從企業效益、品牌、質量等不同維度,厚植院校人才職業形態、職業能力、職業資格培養全過程,設計若干合作“要素菜單”(如圖1所示),供雙方根據需求精準配對。
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了院校專業建設與企業職業崗位群的直接對應關系,產教融合是院校人才培養規格、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人才需求耦合的最佳途徑,耦合的著力點在于育人的全過程。院校通過建立“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合作機制,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對標“新工科”“新商科”建設標準,淘汰落后專業,落實大平臺、多模塊、柔性化的專業集群建設思路,優進優出,精準實現產業鏈用人全覆蓋。
設計“基地+工學結合”“企業+訂單班模式”“校中廠+現代學徒制模式”的多元菜單模式,結合生源與高校實際,訂制專屬課程設置體系,采用階梯式交替學習,授課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職業工作過程、職業形象對接職業行為規范,將企業真實的生產項目、企業文化、企業管理制度等全面融入教學,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場工作氛圍,使企業品牌植根于學生心底。
“1+X”證書制度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體系的融通,院校作為“1+X”證書的實施主體,將證書培訓內容及要求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行業標準,建立學習培訓、考試認證、實訓實操的完整閉環,實現“學歷證書+技能證書”于一體,打通學生就業“最后一公里”,縮短企業用人周期,避免“二次職業教育”的浪費;企業也可借助院校培訓考證資源,實現員工共培訓考證與自我提升,降低培訓成本。
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②可見,新時期職業教育正處于大有可為的政策紅利期和發展機遇期,校企雙方均需牢牢抓住,共生互融,共同強化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給和適度超前儲備,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注釋
① 練洪洋“.產教融合”要讓企業挑大梁[N].廣州日報,2017-12-21.
② 教育部發布《關于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