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靜 明文梅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包頭 014010)
本調查問卷分兩部分組成: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和受訪者的工作情況。
(1)受訪者的基本信息調查。該部分共涉及5個方面,分別是受訪者的性別、受訪者的年齡、受訪者的最高學歷、受訪者的職稱、受訪者的工作類別、受訪者所在學校是否在內蒙古自治區。
(2)受訪者的工作情況。該部分主要涉及受訪者對學校績效評價的認識、學校進行績效評價的目的及學校績效評價的作用。
本次調查問卷共回收208份,數據分析情況如下:
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調查樣本教師中,女教師占61.06%,年齡主要在31-40歲之間,占比40.38%,學歷主要集中在碩士階段,調查樣本中中級職稱占44.23%,工作類別中專任教師占50%,管理崗占43.27%;被調查者所在學校內蒙古自治區內占80.77%,區外占19.23%。
教師績效評價調查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在“您所在的大學,是否已基本建立了完善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問答中,選擇“是”的人數僅為128人,占到了總人數的 61.54%,選擇“否”的人數為 39人,占總人數的18.75%,選擇“不清楚”的人數為 41人,占到了總人數的19.71%。這說明目前中西部地區有很多高校已建立了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如圖1。
圖1
在“您對本校實施績效工資制度所采取的績效評價標準的了解程度”的問答中,具體如表2:選擇“非常不了解”的人數僅為 9人,占到了總人數的 4.33%,選擇“不了解”的人數為44人,占總人數的 21.15%,選擇“一般”的人數為97人,占到了總人數的46.63%,“了解”的人數為47人,占到了總人數的22.6%,“非常不了解”的人數為11人,占到了總人數的5.29%。從這里可以看出,高校教師對目前學校所采取的績效評價標準不是很了解。
表2
在“您所在大學現行的教師績效評價制度是否合理”的問答中,具體如表3:選擇“非常合理”的人數僅為5人,占到了總人數的2.4%,選擇“比較合理”的人數為 61人,占總人數的29.33%,選擇“一般合理”的人數為 96人,占到了總人數的46.15%,“比較不合理”的人數為33人,占到了總人數的15.87%,“非常不合理”的人數僅為 13人,占到了總人數的6.25%。從這里可以看出,高校教師對目前學校建立的教師績效評價制度并不是十分滿意。
表3
在“您所在大學,現行教師績效評價對您的考核給予的壓力程度”的問答如表4所示,有28人認為現行的教師績效考核制度造成的壓力“非常大”,占總人數的13.46%,有88人認為“比較大”,占總人數的42.31%,71人認為現行考核制度造成的壓力“一般”,占總人數的34.13%,另外21人認為現有績效考核制度帶來壓力“不大”“完全不大”分別占總人數的8.65%和1.44%。這表明,目前現行的教師績效考核制度給廣大教師帶來的壓力較大,這不利于教師發展。
表4
在“您所在學校的教師績效評價主要涉及了以下哪些方面(可多選)”的問答中,選擇“教師基本素質”的人數僅為103人,占總人數的49.52%;選擇“教師科研”的人數為182人,占總人數的87.5%,選擇“教師教學”的人數為171人,占到了總人數的82.21%,“教師學習與成長”的人數為72人,占總人數的34.62%,選擇“教師社會服務”和“其他”兩項的人數分別為 48和 41,占總人數的 23.08%和19.71%。從這些數據中看出,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績效考核體系注重教師科研和教師教學,其次才是教師基本素質,而對教師學習與成長的考核不夠重視。如表5。
表5
在“您所在大學,對教師績效評價時是否以量化評價為主”的問答中,具體如圖2選擇“是”的人數144人,到了總人數的69.23%,選擇“不是”的人數為2人,占總人數的10.1%,選擇“不確定”的人數為 43人,占到了總人數的20.67%。從以上數據可以表明,現在的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大部分是以量化為主,而忽略其他方面。
圖2
在“您所在學校對教師學習與成長評價主要涉及了以下哪些方面(可多選)”的問答中,認為學校首先考慮“職稱、職務”的有176人,占總人數的84.62%,其次是“學歷提升”和“培訓與進修情況”,分別是 131人和108人,占總人數比例分別為62.98%和51.92%,最后是“社會榮譽授予情況”“國際交流”,以及“其他”所占總人數比例分別45.19%、28.85%和19.71%,具體如表6所示。調查數據表明,學校對教師的成長和學習的評價主要側重于職稱、職務,教師學歷提升以及培訓以與進修情況,對社會榮譽授予情況和國際交流方面關注較少。
表6
在“您所在學校,對教師教學和科研的評價比重”的問答中,有105人認為學校考核科研重于教學,占總人數的50.48%,相反有 36人認為教學重于科研,占總人數的17.31%,僅有45人認為學校的考核科研與教學并重,占總人數的21.633%,此外,還有22人不確定學校對教學和科研考核比重,占總人數的10.58%,具體如表7所示。這些數據說明,大部分學校在考核過程中側重科研,而忽略了教學。
表7
在“您所在大學,教師績效評價結果主要運用哪些方面(可多選)”的調查結果如表8所示。有154人占總人數的74.04%認為學校績效評價結果主要應用于職稱晉升,有151人占總人數的72.6%認為是考慮崗位聘任,有146人占總人數70.19%認為用于待遇及經濟獎勵,此外有53人選擇“促進教師發展”,占總人數的25.48%,還有38人和36人分別選擇“促進學術發展”和“精神獎勵”,僅占總人數的18.27%和17.31%。調查數據表明,現行高校教師績效評價注重職稱晉升和崗位聘任、其次是待遇及經濟獎勵,而對教師在精神方面的獎勵較少。
表8
在“您認為對教師評價結果進行反饋和溝通的最理想方式為(可多選)”的問答中,具體如表 9所示。有104人認為最理想的反饋和溝通方式是網上公示,占總人數的50%;其次有87人認為領導與本人當面溝通比較好,占總人數的41.83%,還有53人和50人認為可以通過網上僅對本人、例會集體通報的方式,這部分分別占總人數的25.48%和24.04%。有23人認為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反饋和溝通,占總人數的11.06%;這些數據表明,目前教師認為網上公示是最好的方式,最差的方式則是在例會對考核結果進行集體通報。
表9
在“您所在學校開展的教師績效評價在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上表現”的問答中,有73人認為“比較顯著”,占總人數的35.1%,有68人認為“無實質性作用”,占總人數的32.69%,還有35人認為“有一定的副作用”,占總人數的16.83%,另外各有17人和15人持相反意見,認為表現“非常顯著”的占總人數的8.17%,認為“有很大副作用”的占總人數的7.21%。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教師對自己學校開展的績效評價在提高工作積極性上的表現意見不一,認為效果比較顯著和無實質性作用的人數各占一半,具體見表10。
表10
從整個調查問卷分析來看,大部分高校已經基本建立了完善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但是績效評價體現的作用不顯著,教師的滿意度不是很高,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1)教師對本校績效評價標準的了解程度一般;
(2)高校現行的教師績效評價制度不是很合理;
(3)現行教師績效評價對教師的考核壓力較大;
(4)教師績效評價偏重于教師科研和教學,且以量化評價為主;
(5)績效評價結果主要運用于教師的崗位聘任、職稱晉升及經濟獎勵,對促進教師自身發展方面運用較少。
整改建議:
(1)完善績效管理指標體系,體現“以人為本”;
(2)重視績效溝通和反饋;
(3)科學合理運用績效考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