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東 申沁竹
“健康城市”的理念于20世紀80年代由世界衛生組織在加拿大首次提出,并在全球范圍內推廣,是指從城市規劃、建設到管理各個方面都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實現健康人群、健康環境及健康社會的有機結合[1],是城市高速發展階段解決城市化與公眾健康矛盾的必然產物和必然趨勢。國內外有關“健康城市”的理論研究已較為成熟,但由于我國“健康城市”建設起步較晚,大多城市建設中更關注“保障性”基礎建設,導致我國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項目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如何將健康產業同空間規劃和建筑創作相結合,如何以人的健康需求為中心,從根本上促進城市健康的探索有所欠缺,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本文試圖以中山以嶺健康城設計方案為例,基于中山打造“健康城市”的契機,將健康產業融入到建筑規劃布局、空間環境、人文氛圍等層面中,提出集“醫、藥、健、養、游”于一體的大健康綜合體健康城的創新模式,從而保障人們生理及心理的健康需求。
項目位于廣東省中山市西區,沙古快速公路以南、隆興北路以西,凈占地約796.76畝(約53.12hm2)。其中一期用地:292畝(約19.47hm2),場地內地勢平整,周邊其他道路于2018年由政府開始分期建設完成。中山市以“宜居”聞名,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健康元素的客觀條件,為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響應中山市打造“健康城市”的理念,項目著力建設集“醫、藥、健、養、游”于一體的大健康綜合體,以推動健康產業的發展。
健康產業是與人的整體健康相關產業的統稱,現代的健康觀念不再是單一注重身體無病痛,而更注重于人軀體健康、心理健康、行為健康等多元素綜合[2]。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比例呈趨勢增長,對老年人口健康問題的關注也應與日俱增,主要體現在對老年人醫療、康復、養老等需求的回應。同時,社會進程快速發展導致人們生活工作節奏加快,隨之而來的精神壓力、工作壓力、不健康的生活規律成為城市人口亞健康的導火索。而在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的背景下,賴以生存的溫飽問題得到滿足后,人們開始對養生、療養等健康管理服務產生更高的追求。這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都促進了健康產業的加速發展,以提高國民健康水平,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健康產業的加速發展也促使以健康服務業為主旨的復合型健康園區——“健康城”模式的興起[3],作為一種大健康綜合體,它融合了醫療、保健、康復、養老、教育、科研、居住多元化功能,在緩解社會醫療緊張的同時,提供了更加綠色生態、舒適宜人的醫療康養環境。健康城的出現回應了人們的健康管理需求,迎合從以往依賴醫院治病到以健康預防、防護為主流的醫療轉型,從根源上提高國民健康指數,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
中山以嶺健康城項目以吳以嶺院士獨創的“通絡、養精、動形、靜神”八字養生經為指導,融合以嶺養生文化與珠三角地域文化,致力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首席康養服務綜合體,打造全國康養產業鏈綜合示范基地。具體體現在:①產業驅動,發展引擎。健康城以“以嶺藥業”產業為基礎和發展引擎,依托“以嶺藥業”中醫絡病理論創新,打造科技創新與中醫養生文化為特色的健康科技小鎮,調劑整合科研資源,帶動周邊發展。②醫療導入,輻射吸引。導入和構建一體化醫療服務平臺,高度聚集優質的醫療資源,以健康城園區為核心節點,輻射吸引周邊具有醫療需求的群體,打造醫養結合與高效便捷為特色的醫療健康小鎮。③配套齊全,多元復合(圖1)。建立創新研發、高端醫療、健康養生、健康商務、健康社區等五大核心功能,包括醫院、健康城、教育培訓中心、養生主題酒店、科研用地、健康小鎮六大部分,實現人群多樣化需求的全面融合,有助于健康服務業各行業的合作與共同發展。

圖1 復合多元的功能分區
(1)中山地標,以嶺窗口
中山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具有優越的地理環境,中山以嶺健康城則充分利用其地域優勢和發展機遇,推動健康產業,聚集健康元素資源,打造地標性的健康園區,形成中山地域品牌,將“健康中山”打造成為中山特色新名片。同時,中山以嶺健康城不僅是承載以嶺藥業產業內涵的容器,而且也是其向世界傳遞企業精神的窗口,別具一格的建筑符號代表著企業形象。項目的各個方面都旨在以核心特色規劃設計思想打造珠三角最高端、最智能、最有康養特色的康養產業全國示范中心。
(2)形意建筑,形神互映
中山以嶺健康城打破了中國以往“千城一面”的單調形式,運用蘊含深意的建筑形象構建形意合一的建筑體系。沿隆興北路為主要大街,也是本項目主要對外展示窗口,在規劃上要將東側沿街面作為重點打造,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展示項目特色。因此設計中利用靈動的弧形雨棚連廊,將本有著不同形式界面的沿街建筑完形構成一體,突出和諧統一的流線型界面,建筑群整體效果明顯,與高低錯落的建筑輪廓一同體現著天人合一、開懷如意的造型理念。園區又以一條核心景觀軸線貫穿東西,比鄰的建筑群宛如張開懷抱擁抱整個園區,彰顯宏偉氣魄。同時,作為建筑群中的最高體量,養生主題酒店的沿街界面以飽滿的船頭造型寓意著揚帆遠行的游輪,象征著以嶺藥業就如啟航的游輪一般,由石家莊成功延伸至中山,最終定會駛向全國乃至海外。健康城園區以外在造型為手段,以內在寓意為本體,塑造形以寄意、形神互映的園區形象,以打造建筑群獨具特色的整體識別性(圖2)。

圖2 建筑群如意、游輪造型
(3)生態綠島,康養圣地
綠色自然的園區環境、清新宜人的空氣質量、溫暖和煦的光照能夠為健康服務功能提供良好的環境品質,是健康城不可缺少的必備條件。園區結合水系和綠植景觀,在健康城核心位置打造生態綠島(圖3),置入休憩、健身場所和種類多樣的喬灌木,再以架在水面上的棧道與周邊道路相接,打造親水空間的同時營造與世隔離的靜謐氛圍,發揮環境養人的康養效益。同時,園區采用園林式景觀,各園林組團配置完善又一同組成生態網絡,塑造多層次、健康活力的景觀體系,使以嶺健康城成為城市中的綠洲、康養中的示范。

圖3 生態綠島,城市綠洲
以嶺健康城將園區總體規劃布局與陰陽五行理論、中醫脈絡理論相結合,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歸納提取其精神本質,轉譯為適用的建筑語言運用于園區設計中,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中醫養生理念的解讀,同時注重嶺南地域氣候的回應,以打造“醫、藥、健、養、游”一體化服務示范區。
(1)陰陽五行,虛實相生
陰陽五行是一種認識事物存在及內在關系的思想方法,陰陽代表著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關系,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種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要素,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有機整體[4]。陰陽五行理論把世界萬物看作由多部分組成的整體系統,以嶺健康城吸取陰陽五行系統理論,將園區分為對應著五種基本要素的五大核心功能區(圖4),各功能區在總平構圖上雖形式各不相同卻又聯系流暢、和諧統一。同時,在明確功能區劃分時也要保證各功能板塊中不同建筑使用上的緊密便捷,如醫院、健康城、酒店的內部交通動線,健康小鎮與養生活動廣場的聯系等。中心小島采用陰陽八卦圖的形狀,陰陽互補、相互咬合,形式與功能結合打造養生太極廣場。園區各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缺一不可,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系統。

圖4 五大核心功能區對應著陰陽五行,構成整體系統
(2)脈絡理論,整體共生
以嶺健康城打造獨具中醫精髓的整體共生環境系統,把養生文化的脈絡理論融入整體空間環境設計中(圖5),使其發揮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總平規劃布局形式剛柔并濟,流線型的建筑體量與延續不斷的景觀水系帶來綿延柔和的空間體驗和收放自如的視覺效果。如脈絡聯系的空中連廊貫穿園區主體建筑,四通八達地伸展開來,形成園區核心交通體系,在立體空間層面,將“醫、藥、健、養、游”連貫為有機整體,考慮外部人流、車流導入后接受康養、住宿、休閑、生活等一體化服務的便捷,體現高效、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同時醫院入口采用下沉式立體交通組織,車流直接導入地下停車場,實現人車分流,結合下沉廣場的植物造景,提供休憩場所,打造入口景觀環境。園區景觀空間環境與建筑和諧共生,軟化建筑邊界,脈絡分明的生態網絡與主體建筑相互滲透。

圖5 園區脈絡、連廊體系及下沉式立體交通組織
(3)嶺南地域,現代傳承
中山市位于嶺南地域,園區規劃則要因地制宜,考慮適用于嶺南地域氣候的景觀環境及建筑形式(圖6)。在景觀環境設計中扎根嶺南文化,借鑒嶺南桑基魚塘模式打造阡陌縱橫的水街,水街空間引入生態微氣候,改善大尺度養生廣場的環境質量。結合園林化、休閑化的整體外部環境設計,種植嶺南地域植物,注重近景、中景、遠景多層次空間效果,形成具有中山水鄉特色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綠色康養基地。在建筑形式設計中,借鑒嶺南建筑通透及室內外空間環境界限模糊的傳統,多方位置入架空連廊,同時建筑入口挑檐深遠,既能與之結合設置配套服務功能,又能形成良好的遮蔭、防曬、避雨的休閑停留空間,適應嶺南地區光照強烈又濕熱多雨的氣候條件,改善室內隔熱及自然通風效果,節約能源。

圖6 水街空間及深遠挑檐
(1)創新研發,動力引擎
科研用地基于以嶺藥業的研發創新技術體系,包括新品研發大樓、公寓式辦公樓和員工宿舍及配套服務設施,主要營造健康醫藥產品從研發到生產到銷售的一體化實驗基地,同時解決整個健康城園區員工居住、生活、交流等基本需要。根據“學、研、銷”一體化服務的特點和使用要求,組織排布建筑內部流暢的使用功能,具有強大的適應彈性。室內外營造花園式辦公研發環境,同時結合研發到展示銷售的快捷流程,打造靈活的便于交流互動的空間環境。建筑設計立面造型凸顯科研建筑的理性,采用標準化裝配式生產方式,節能環保,體現綠色宜居的環境理念。同時,方正平直的科研中心大樓與一側飽滿船頭造型的養生主題酒店形成鮮明對比(圖7),營造園區理性與浪漫的有機相容和曲直呼應、剛柔相濟的整體關系。

圖7 標準單元預制裝配建筑和剛柔相濟的整體關系
(2)高端醫療,醫養結合
醫療用地主要規劃2000床三級甲等特色專科醫院,包括門診、醫技、病房、后勤配套服務等部分。門診部與醫技部功能分區明確,各標準化門診單元和醫技單元由一條承載著交通、停留、引導功能的醫療街串聯于一體。門診部平面以中心化科室布局,目標明確,形成一個具有內在關聯性、緊湊貼合的有機體系(圖8),布局考慮診斷治療路線的快捷清晰,以人為本,盡可能縮短就診流線,極大減少醫院的無效交通,既保證患者就醫效率,也提供了溫暖體貼的就醫體驗。同時,打造智能化醫院,引進先進技術,實現患者、醫護、藥品、設備等系統間的便捷互動,以提高醫院整體醫療水平和工作效率。設計注重污物運輸的單獨流線和出口,以及內部醫務通道,保證患者、醫務人員、污物運輸三者流線自成體系、互不干擾,急診入口、住院入口緊鄰車行道路,可達性強。

圖8 醫院功能分區及流線組織
醫療用地整體營造公園化的醫院外部空間環境,符合中醫學說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點,采用環境輔助療法,打造康復景觀。良好的景觀設置能夠舒緩壓力,實現精神上、心靈上的自然性修復,提供更加治愈的外部空間,讓人身心放松、愉悅舒適,體現醫養結合的理念。
(3)健康養生,健康商務
中心健康城單體建筑是以吳以嶺院士獨創的通絡、養精、動形、靜神八字養生經指導下的高端健康養生服務綜合場所,聚集了健康體檢、健康產品銷售、健康療養館、養生餐飲、休閑娛樂等功能,各功能區既相對分離又聯系便捷。建筑外形采取標準化單元構件生產安裝,便于控制施工效果和成本,建筑中央為通高的陽光中庭,剖面空間設計利用嶺南冷巷拔風原理,實現自然通風采光,打造低技、綠色、生態建筑(圖9)。

圖9 健康城單體建筑造型效果
養生主題酒店將健康管理和睡眠管理融入經營管理之中,為顧客提供有利于身體健康、有助于疾病預防的健康客房、健康餐飲和健康服務。酒店以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服務功能為主,與健康城單體建筑、教育培訓中心以獨立的連廊連通。
(4)健康社區,綠色人文
健康小鎮以營造獨特的養生生活環境為目標,包括健康智能化的醫療保健、超市商場、會所、銀行、閱覽室、健身房、花房等生活設施,小鎮有著超大日照間距和景觀空間縱深設計,打造五星級體驗的戶外空間環境,展現出現代、簡約、健康的整體形象。同時,在微觀尺度的親人層面,小鎮入口營造現代中式的傳統意境,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演繹(圖10)。健康小鎮與健康城單體建筑、醫院緊密聯接,實現居家康養醫療服務,引領未來全新的智能居家健康生活發展模式。

圖10 一期健康小鎮縱深景觀及主入口
中山以嶺健康城是在中山“健康城市”計劃背景下的一次突破,是中山及嶺南藥業的對外窗口。運用形意合一的造型手法和生態綠島景觀設計彰顯設計特色,結合陰陽五行、中醫脈絡理論、嶺南地域氣候進行總體規劃,力求打造“醫、藥、健、養、游”于一體的多元綜合性康養圣地,推進城市與人民健康協調發展。文章通過項目實踐的深入分析,以期為健康城的規劃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資料來源:
文中所有圖片均引自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生態園區、綠色康養——以嶺中山健康城概念設計方案》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