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欽 晏宗根 朱文韜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三大隊)
自1957年航測發現異常后,上世紀80年代前人在萬安縣彈前巖體研究區開展了不少放射性找礦、物化探測量和專項鈾礦勘查等工作,落實了白水腦、橫江背、楓樹灣、馬頭石、高下、月形下6個鈾礦化點及眾多異常點[1]。上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國家鈾礦找礦工作重點的轉移,該區鈾礦地質工作處于停滯狀態。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花崗巖型鈾礦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該區鈾礦找礦工作投入逐漸增加,但找礦效果欠佳。因此,有必要在整理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成礦條件、成礦規律做深入綜合研究分析,厘定成礦有利地段,圈定成礦遠景區,實現好的找礦突破。
研究區位于彈前巖體中部,地處羅霄—諸廣隆起北段,遂川—臨川深大斷裂和大余—南城深大斷裂帶的夾持部位,北東部是加里東晚期形成的興國旋卷構造,中間部位是贛南山字型構造的脊柱北段重疊部位(圖1)。經過長期的地質歷史發展,形成了以近南北向和北西基底復式褶皺,近東西向、北東向斷裂構造為主,疊加北西、近南北向斷裂構造的總體格局[2]。特別是燕山活動以來,強烈活動的北東向斷裂對本區燕山期巖漿活動的侵位及隨之而來的成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為本區域鈾礦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地質背景條件。

研究區出露的地層為震旦系中統老虎塘組(Z2l)、寒武系下統牛角河組(∈0-1n)、寒武系中統高灘組(∈2g)、寒武系上統水石組(∈3s),其中老虎塘組(Z2l)分布于研究區南側,寒武系主要分布于研究區北部(圖2)。
本區寒武系為主要的鈾源層,特別是牛角河組是湘贛地區主要的富鈾地層[3]。含鈾豐度值為(6~8)×10-6,分布許多鈾礦化點及異常點,尤其研究區外圍寒武系下統牛角河組碳質、砂質斑點板巖分布有遂川芳田洞、衙前、上猶西坑、贛縣黃竹坑等礦化點。
研究區巖漿活動較強烈,加里東期至燕山期均有出露,呈多期多階段性,區內以燕山早期第一階段中粗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為主體,燕山早期第二階段中粒似斑狀二云母花崗巖為補體大面積侵入分布,鈾礦化主要集中于這兩階段花崗巖中。本區燕山早期花崗巖U含量為(12~18)×10-6,高于華南產鈾花崗巖平均值(10.67×10-6)[4],Th/U值一般小于3,介于1.94~2.7,浸出率大于30%,介于40.25~54,表明研究區彈前巖體為一富鈾、產鈾巖體。
區內以白水腦—水草龍(F1)、湖溪—松林(F2)斷裂為主干構造,派生的次級斷裂縱橫交錯。區內鈾礦化基本分布于斷裂相互交錯所形成的若干相對圈閉、相對獨立的夾持區(圖2),其中F1、F2斷裂為區內主要控礦構造,前者直接控制橫江背、白須腦、水草龍礦化點,后者直接控制馬頭石、高下礦化點,而F1和F2斷裂夾持部位中派生的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斷裂聯合控制楓樹灣、月形下鈾礦化異常[5]。F1、F2斷裂不僅僅控制礦化點,部分礦化體直接賦存其中,如橫江背鈾礦化賦存于F1斷裂后期硅化角礫巖、紅色硅質脈、玉髓脈中,白須腦鈾礦化賦存于F1膨脹部位的碳質板巖角礫巖中;F1、F2斷裂的次級北北東向斷裂亦是本區重要的容礦構造,高下、馬頭石礦化賦存于F2斷裂東側次級硅化含黃鐵礦化碎裂帶中,水草龍鈾礦化賦存于F1斷裂南東盤次級硅化破碎帶中。

區內蝕變強烈,主要有硅化、赤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螢石化、云英巖化,其中赤鐵礦化、紫黑色螢石礦化、黃鐵礦化與鈾礦化關系密切(圖3)。硅化主要沿斷裂呈帶狀或巖體的內外接觸帶呈不規則狀分布,赤鐵礦化、黃鐵礦化呈細脈狀或浸染狀分布于構造巖、礦石中;螢石礦化主要呈集合狀、網脈狀、脈狀分布于橫江背地段F1斷裂上盤中;絹云母化、綠泥石化主要呈帶狀分布于F1、F2斷裂內外接觸帶中;云英巖化主要分布于工作區北側含 鎢礦石英脈兩側,與工作區鎢成礦關系密切。

區內鈾礦化類型有產于花崗巖中的硅化破碎帶型、堿交代巖型2種。
(1)硅化破碎(蝕變)帶型是區內主要的礦化類型,屬于該類型的有白須腦、橫江背、楓樹灣、馬頭石、高下礦化點。礦化嚴格受硅化破碎帶控制,含礦構造為次一級斷裂或裂隙,構造產狀多變,在變異部位礦化較好。構造方向有北北東、北東、北西和近東西,當北北東向與北東向斜交處,礦化較集中。含礦構造具多次活動特征,硅質脈充填、破碎、再充填、膠結現象明顯。礦化則與灰綠色、黃色、紅色硅質脈或破碎角礫有關。
(2)堿交代巖型僅在月形下礦化點存在。礦化受二種因素控制,一是堿交代巖,本身鈾含量較高,二是后期構造影響使堿交代巖破碎,并有玉髓、赤鐵礦、黃鐵礦疊加,形成工業礦體。礦體規模與堿交代巖規模有關,一般后者大時,前者也大。礦體形態復雜,但并不與堿交代巖形態一致,一般為脈狀或不規則狀。
3.2.1 鈾礦化體規模、形態
區內鈾礦化地表揭露的規模較小,一般長20~50 m,寬0.5~2 m。礦體形態簡単,呈小透鏡體、扁豆體、細脈狀、團塊狀。
3.2.2 礦石礦物組成、結構構造
區內主要鈾礦物為瀝青鈾礦,常以浸染狀、星點狀或呈球狀被黃鐵礦包裹賦存于紅色玉髓脈中,次生鈾礦物有銅鈾云母、鈣鈾云母、矽鈣鈾礦、鈾黑及脂鉛鈾礦;金屬礦物有方鉛礦、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脈石礦物有石英、方解石、螢石、玉髓。
礦石結構主要有膠體結構、浸染網脈狀結構、交代網脈狀結構、團粒填隙結構、骸晶狀結構、填隙細脈狀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角礫狀、細脈狀、邊緣脈狀、環狀脈狀、環狀、分叉細脈狀、碎裂狀構造等。
3.3.3 礦石類型
根據礦物共生組合,可將礦化大致劃分3種類型,即鈾—微晶石英型、鈾—螢石型、鈾—黏土型。
區內鈾礦化產于彈前復式巖體內,鈾礦化表現為巖漿—構造—蝕變“三位一體”的成礦規律,根據區內已發現的鈾礦化點的成礦地質特征,總結以下鈾成礦規律。
(1)巖體與巖體、巖體與地層接觸帶定位鈾礦化體。區內巖漿巖活動頻繁,燕山早期花崗巖、加里東期花崗巖與外圍寒武系形成廣泛的不同巖體與巖體、巖體與地層的內外接觸帶。部分鈾礦化產出于內外接觸帶,如楓樹灣鈾礦化點產于燕山早期中粗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與加里東期片麻狀花崗巖接觸界帶中、白須腦鈾礦化點產于寒武系與燕山早期中粗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接觸界帶中。
(2)構造夾持區控制大多數鈾礦化。北北東向F1、F2構造為本區主要導礦構造,北北東向斷裂及次級斷裂或裂隙帶為主要賦礦構造。其中2組構造的復合部位、構造與不同巖性接觸帶復合部位、構造膨脹部位是區內定位鈾礦化體的主要部位。
(3)鈾礦化與蝕變疊加關系密切。紅色赤鐵礦化—煙灰色粉末狀黃鐵礦化—紫黑色粉末狀螢石礦化與本區鈾礦化密切相關,亦為本區找礦蝕變標志。區內鈾礦化往往直接賦存于蝕變碎裂花崗巖和硅化破碎帶之赤鐵礦化蝕變強烈部位,當3種蝕變疊加時,鈾礦化更強,局部可形成工業礦體。
綜合分析區內鈾成礦地質條件、礦化特征、成礦規律及結合以往工作成果,對研究區鈾成礦預測及成礦潛力進行分析,圈定了橫江背—月形下—楓樹灣成礦遠景區(圖4)。

(1)遠景區內具有有利的鈾成礦地質條件。區內主體巖性為中粗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和中粒似斑狀二云母花崗巖,均為富鈾巖體,是鈾成礦的鈾源體和有利賦礦巖體;遠景區地處F1、F2構造夾持區,區內北北東向、近東西向斷裂構造極為發育,其派生的次級斷裂縱橫交錯,為鈾成礦流體的形成、運移提供主要通道;同時區內熱液蝕變明顯,鈾成礦部位,疊加有赤鐵礦化、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螢石化等不同階段的熱液蝕變。
(2)遠景區地面物化探異常暈圈顯著發育。遠景區內共圈定3個伽瑪偏高場、3個eU異常暈、2條放射性水異常暈。物化探、放射性水化異常暈分布范圍廣,場、暈值高,梯度大,綜合性強,復合程度高,且復合部位通過槽探揭露,往往發現良好的鈾礦化體(圖5),表明遠景區內淺、深部具有豐富的鈾礦化信息顯示[6]。
(3)遠景區雖然已落實6個鈾礦化點及眾多異常點(帶),但是以往勘查工作主要集中于淺地表,深部勘查工作程度偏低,僅在馬頭石、月形下、楓樹灣地區進行了少量預查孔探索,而且多集中在300 m以淺,而橫江背、白須腦、高下地表鈾礦化體均未進行深部鉆探控制,另外,區內仍然存在許多異常點、帶有待進一步工作。
(1)區內彈前巖體為一富鈾巖體,構造活動頻繁,熱液蝕變明顯,具有良好的鈾成礦地質條件。
(2)區內鈾礦化類型為花崗巖型,屬硅化破碎帶亞型,亦為本區主攻找礦類型。
(3)區內控礦因素表現巖漿巖—構造—熱液活動聯合控礦特征。其中斷裂構造為鈾的轉移和保存提供甬道和存儲空間;巖漿巖活動為成礦熱液提供鈾源及熱動力機制;而熱液作為鈾的活化劑及運移載體,為鈾的富集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4)不同巖體和地層接觸帶、構造的復合部位、構造與不同巖性接觸帶復合部位、構造膨脹部位是區內定位鈾礦化體的主要部位;紅色赤鐵礦化、煙灰色粉末狀黃鐵礦化、紫黑色粉末狀螢石礦化蝕變組合為本區找礦標志之一。
(5)通過分析本區鈾成礦地質條件及鈾成礦規律,圈定了鈾找礦遠景區1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