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榮 王 瑋 李香梅
(1.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2.國家環境保護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中心)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產業轉型不斷升級,現有土地資源配置低效問題日益凸顯[1]。為進一步加強政府對土地的管理和規劃,防止地塊再開發利用對人體造成危害,促進土地資源高質量發展[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服務地的,變更前應當按照規定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以安徽省某建設用地為研究對象,以資料收集、實地踏勘、采樣調查、檢測分析等方法為手段,通過對場地進行歷史追溯、區域環境特征調查及特征污染物識別分析,利用專業判斷布點法和系統隨機布點法在調查區域內采集土壤樣品,依據國家相關技術規范,對調查地塊土壤環境質量進行調查與評估,為后期地塊環境安全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調查地塊屬于安徽省某建設用地,根據利用現狀不同分為A、B2塊。塊地A為科研用地,塊地B為公園綠地。根據資料收集,該地塊過去基本為農用地,后逐漸被填平。至2021年,調查地塊綠植基本被推平,擬作為建設用地被綜合開發。現場踏勘時,地塊內無河溝,未聞到土壤散發異味。地塊東面相鄰地塊為產業園建設用地,調查地塊高程與該建設用地高程相差約2 m;南面相鄰地塊主要為林地;西面相鄰地塊主要為道路和平地;北面相鄰地塊主要為林地、住宅和學校。現場調研顯示,調查地塊無工業固體廢物堆放場,無工業廢水排放管線,無工業廢水儲存池或廢水處理站,沒有發生過化學品泄露事件和其他環境污染事故,地塊內土壤和地下水均不曾受過污染且相鄰地塊無環境污染事件。地塊周圍分布的環境敏感點主要為村莊、學校和企業。
場地布點主要遵循客觀性、全面性以及代表性等基本原則。根據我國相關規范技術要求,結合前期場地調查的綜合情況,本場地調查布點主要采用專業判斷布點法和系統隨機布點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3-5]。對調查場地進行40 m×40 m的單元劃分并編號,利用隨機數生成器,系統隨機抽取7個快速檢測點位,同時,在未有環境擾動的地區布設1個土壤背景檢測點位,對場地土壤進行檢測,見圖1。依據布點檢測方案,采樣前進行現場踏勘工作,采用手持式GPS定位儀在現場確定采樣點的具體位置和地面標高,在現場做標記。

現場樣品采集、檢測,均嚴格按照規范落實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措施,確保獲取的樣品與取得的檢測數據真實可信。在采樣過程中,防止采樣過程中的交叉污染。采樣時,去除表層雜物及浮土,由3人在場進行操作。采樣工具、設備保持干燥、清潔,以防待采樣品受到交叉污染;鉆機采樣過程中,鉆探設備轉換鉆孔時需要進行清潔,與土壤接觸的其他采樣工具重復利用時也進行清洗。
依據《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監測技術導則》(HJ 25.2—2019),本次土壤調查各個采樣點的取樣深度分別為0~0.05 m、0.5~2 m、2~4 m、4~6 m。
采用國家標準方法、行業標準方法對樣品進行檢測,采用不同的設備及方法對調查地塊土壤樣品進行檢測分析,利用便攜式VOC檢測儀(PID,中國,PGM7340)對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進行檢測分析。利用能量色散型X熒光光譜儀(XRF,中國,Explorer9000)對重金屬元素進行檢測分析。
本研究土壤檢測評價依據《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中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第二類用地)。
釩、鈷、鎳、銅、砷、鎘、銻、汞、鉛采用國標《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中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第二類用地)進行評價。鉻、錳、鋅參考深圳市地標《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和管制值》(DB 4403/T67—2020)中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第二類用地)進行評價。根據檢測結果(表1),調查場地釩、鈷、鎳、銅、砷、鎘、銻、汞、鉛未超過國標《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中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第二類用地)。
各元素檢出濃度的平均值與背景值檢出濃度接近,說明一系列歷史生產活動對調查區域土壤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較小。其中,釩、鈷、鎳、銅、鎘、銻、汞、鉛、鉻、錳、鋅均遠遠低于第二類用地篩選值,而砷接近篩選值,最大為8.35 mg/kg,潛在風險最高。砷是一種劇毒的類金屬元素,土壤砷污染具有長期性、隱蔽性以及不可逆性等典型特點,能夠通過生物富集進入人體,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命健康,在下一步開發利用過程中,需密切關注砷污染情況。

?
調查區域現場踏勘結果表明:地塊內無河溝,未聞到土壤散發異味;未檢測出明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調查地塊無工業固體廢物堆放場,無工業廢水排放管線,無工業廢水儲存池或廢水處理站,沒有發生過化學品泄露事件和其他環境污染事故,地塊內土壤和地下水均不曾受過污染且相鄰地塊無環境污染事件。調查區域土壤樣品未檢測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這與現場踏勘及現場調研結果相一致。
根據調查土壤檢測結果,針對采樣點不同深度進行對比分析(表2)。調查結果表明,隨著采樣深度的增加,各檢測元素的濃度大致保持不變,但略有降低。該場地的一系列歷史生產活動對土壤環境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但影響不大,并隨著深度的增加,環境的擾動帶來的影響不斷降低,外界因素對該調查區域造成的環境影響是可控的。

?
總體來看,不同區位各采樣點土壤檢測結果差別不是很大(表3),其中B4號采樣點各檢測結果最大,B7、B6號采樣點各檢測結果最好,這與其方位有一定關系。B4號采樣點西面相鄰地塊主要為道路和平地,其人類活動相對復雜,人類活動對土壤質量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大。B7號采樣點南面相鄰地塊主要為林地,沒有復雜的人類活動,故其土壤質量較好;B6號采樣點與B7結果類似,但是沒有B7結果好,主要是由于B6采樣點雖緊鄰林地,但是離道路較近。

?
本研究根據實地踏勘調查,確認建設場地無明顯造成土壤污染的來源。通過對該建設用地進行土壤環境檢測及分析,之前一系列人類活動對建設地塊土壤環境未產生不利的影響,其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中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第二類用地),無需開展進一步詳細調查及風險評估,可直接進行開發利用。
不過,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任何調查都無法詳細到能夠排除所有風險,而且鑒于過去的人類活動對場地還是帶來了一些擾動,因此,在開發利用之前,應妥善處理現有場地遺留的部分固體廢棄物,組織編制相關應急預案。在開發利用時,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做好土方外運監管工作,應密切注意環境風險點,防止有異常土壤外運情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保障生態高質量及可持續發展。
本研究建設場地無明顯造成土壤污染的來源,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國家相應標準,無需開展進一步詳細調查及風險評估,可直接進行開發利用。但在開發利用之前,應妥善處理現有場地遺留的部分固體廢棄物,組織編制相關應急預案。在開發利用時,密切注意環境風險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保障生態高質量及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