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瑩,陳麗甜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510010)
近年來,我國城市CBD核心商務區建設開發量巨大。隨著未來CBD的進一步開發建設,區域內的交通出行需求(特別是停車需求)將逐步提高[1],地面道路交通將逐步趨于飽和。如何聯系區域內不同地塊、整合相互獨立的停車資源,以合理調配各車庫的空余車位,使停車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是緩解地面道路交通壓力、提高CBD交通服務質量的重要解決辦法之一[2]。
本文通過設計地下小汽車環形共享通道,以聯系并整合區域內的地下停車資源,提高車庫的使用效率;同時利用外圍與市政道路銜接的出入口,快速分流部分進出地下車庫的小汽車交通,從而減少地面道路交通壓力,提高CBD的交通服務品質。
南京江北新區中心區地面道路總體方案維持“四橫三縱”主骨架路網格局。其中:區域內快速路網為“二橫一縱”,“二橫”分別為浦珠路、橫江大道,“一縱”為定向河路;主干路網為“二橫二縱”,“二橫”分別為沿山大道、浦濱路,“二縱”分別為七里河大街、定山大街。圖1為地面道路總平面圖。

圖1 地面道路總平面圖
本次設計的核心區內道路為“四橫一縱”主骨架路網格局,其中“四橫”分別為萬壽路、九袱洲路、橫江大道和勝利路,“一縱”為定山大街。內部支路采用“六橫三縱”小格密集路網布局形式,街區寬度為100~150 m,并結合地塊出入口布置和周邊主干路網部分支路組織單向交通。支路將交通分散至較多的街道以有效減少道路擁堵,使得小尺度的街道系統更加便捷,提升了交通聯系效率。
過境交通:橫江大道主要承擔東西向過境交通;定向河路承擔南北向過境交通。
對外交通:片區東西向對外交通主要通過浦濱路、萬壽路、九袱洲路、勝利路、濱江大道承擔;南北向對外交通主要通過七里河大街、石佛大街、定山大街、廣西梗大街承擔。
內部交通:內部次干路、支路系統承擔集散片區內部交通。
(1)引導小汽車到發交通由地下共享通道與市政道路銜接的出入口進出區域,分擔一部分地面交通量[3],以釋放更多的地面空間給行人,改善核心區的環境品質。
(2)通過地下共享通道直接串聯核心地塊的地下車庫,整體、靈活調配該區的停車需求,提高車庫的使用效率。
(3)地下共享通道僅通行小汽車,設計車速20 km/h。共享通道為地塊地下車庫的一部分,與地塊地下車庫同步建設,并結合綠地和公共地下空間建設共用出入口,統籌協調難度小,建設投資較小。
連通地塊平面見圖2。核心區除3塊綠地外,其余21個地塊地下空間開發強度均不低于4層,多為兩層商業和兩層停車,而定山大街公共地下空間商業層也位于地下負二層,因此本方案設計將地下共享通道布置于地下負三層,與周邊地塊地下車庫平接。

圖2 連通地塊平面圖
核心區除3塊綠地外其余21個地塊均為商業辦公用地,地下空間開發強度相比周圍地塊大,因此地下共享通道連通范圍僅考慮核心區24個地塊。但是,由于東西向地鐵11號線、15號線站臺和橫江大道隧道均位于地下負三層,阻隔了地下共享通道,因此本方案設計建議地下共享通道僅連通七里河以南至橫江大道以北的15個地塊。建議連通范圍用地占商務核心區用地的68.7%,建筑規模占總建筑規模的52.5%,停車規模占總新建停車規模的58.1%。余下9個地塊相鄰地塊之間設置連通通道,實現停車共享。
由于核心區七里河以南至橫江大道以北的15個地塊呈南北向五排排列,東西向三排排列,因此方案設計在區域中央負三層設置單向逆時針的環形共享通道。環形共享通道位于定山大街、規劃橫二路、規劃縱二路和規劃橫四路,考慮周邊地塊銜接口處專用加減速車道設置的要求,環形共享通道設計為單向3車道,同時為減少主環形共享通道上的開口,在規劃橫三路和規劃橫四路之間設置東西兩條車庫聯絡道連接外圍6個地塊,車庫聯絡道單向兩車道順時針循環。
主環形共享通道南面設置一對右進右出的匝道與負三層橫江大道隧道直接銜接[4],考慮橫江大道隧道為城市快速路,因此該對進出匝道與橫江大道直行隧道間平行段的設計采用防撞欄分隔,此后再設置足夠長度的專用的加減速車道。主環形共享通道在九袱洲路也設置一對右進右出的匝道,上述兩對進出匝道形成“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快速進出通道。設計方案還在定山大街設置一條北出匝道,并結合19號綠地地塊設置一條北入匝道,結合39號綠地地塊設置一條西出匝道,出入匝道都為單向單車道。圖3為“一環兩聯絡”環形方案示意圖。

圖3 “一環兩聯絡”環形方案示意圖
在定山大街負三層設計南北向直行的共享通道,共享通道為單向3車道,在共享通道東西兩側九袱洲路、規劃橫三路、規劃橫四路位置各設置一條車庫聯絡道銜接周邊地塊地下車庫,車庫聯絡道為單向兩車道。
共享通道南面與負三層橫江大道隧道直接銜接,北面在七里河以南與定山大街地面道路銜接。圖4為“一線六聯絡”樹形方案平面示意圖。

圖4 “一線六聯絡”樹形方案平面示意圖
從交通功能、聯通地塊數、車庫共享工程、實施工序、工程造價等方面對兩方案進行對比分析(見表1)。方案比選分析結果表明,方案一(“一環兩聯絡”環形方案)的交通功能、車庫共享情況、實施工序、工程造價均優于方案二(“一線六聯絡”樹形方案),故本設計推薦方案一。

表1 方案比選表
地下共享通道建設作為緩解CBD地面道路交通壓力、提高區域交通服務品質的重要解決辦法,設計階段應綜合多種因素進行多方案設計比選。本文對南京江北新區中心區地下空間一期項目地下共享通道提出了“一環兩聯絡”環形方案與“一線六聯絡”樹形方案共兩種方案設計,并從交通功能、連通地塊數、車庫共享工程、實施工序、工程造價等方面對兩方案進行對比分析。分析結果表明,“一環兩聯絡”環形方案能更有效地聯系并整合區域內的地下停車資源、提高車庫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