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淼平,李 曙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510010)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快農業(yè)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fā)布,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xiāng)村必振興。加強鄉(xiāng)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繼續(xù)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著力推進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有序實施較大人口規(guī)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yè)路、旅游路和村內主干道建設。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
根據《2019年交通運輸行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全國交通基礎服務網不斷拓展,截至2019年末,農村公路里程達420.05萬km,其中縣道里程58.03萬km,鄉(xiāng)道里程119.82萬km,村道里程242.20萬km。農村公路公路總里程較上年末增加16.08萬km,其中縣、鄉(xiāng)、村道分別增加3.1萬km、2.4萬km和10.6萬km。
鄉(xiāng)村道路作為農村地區(qū)服務性基礎設施,建設里程增長較快,但由于受限于投資、建設意識、設計、運營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鄉(xiāng)村道路建設普遍存在重道路路面硬件建設,輕交通安全設施建設問題,交通安全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發(f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統(tǒng)計年報》,近年來道路交通事故呈現出高等級公路事故占比下降,而低等級公路事故上升的特點。通過分析農村公路的安全特性,農村公路典型的事故形態(tài)是碰撞行駛車輛、刮撞行人、側翻、撞固定物等,事故成因主要是未讓行、超速行駛、強行超車[1]。
在后續(xù)建設過程中強化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監(jiān)管意識,重視交通安全設施的設計與建設,對于改善農村地區(qū)乃至全國道路交通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已有一系列針對鄉(xiāng)村道路建設的技術規(guī)范出版,如《鄉(xiāng)村道路工程技術規(guī)范》(GBT 51224—2017)、《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2111—2019)等,對提升鄉(xiāng)村道路建設的設計質量、控制建設成本、降低建設管理工作難度起到良好作用。本文結合規(guī)范及相關項目經驗,總結了適用于鄉(xiāng)村道路的交通安全設施。
《鄉(xiāng)村道路工程技術規(guī)范》(GB/T 51224—2017)[2]將鄉(xiāng)村道路定義為村莊以及部分規(guī)模、形態(tài)和發(fā)展接近于村莊的鄉(xiāng)內部道路,并以鄉(xiāng)村人口規(guī)模的大小為基礎給出了鄉(xiāng)村道路系統(tǒng)的組成。根據鄉(xiāng)村道路在路網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及對沿線居民的服務功能,鄉(xiāng)村道路分為干路、支路和巷路。干路以機動車通行功能為主;支路以非機動車交通、人行功能為主,兼顧集散交通功能;巷路以人行功能為主。
從車、路、人三個方面對鄉(xiāng)村道路交通特點進行分析。
(1)交通量及交通組成
鄉(xiāng)村道路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交通量小,主要交通需求為村民的進出通行,不考慮過境交通。鄉(xiāng)村道路的另一個特點是交通組成復雜,以混行交通為主。鄉(xiāng)村道路常見的機動車有貨車、農用車、小客車、三輪車、摩托車等,且均占有較高的交通組成比例。鄉(xiāng)村道路寬度較窄,車行道一般為雙向2車道或單車道,且一般不設置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混行交通對交通安全有較大影響。
(2)道路條件
a.道路線形
道路線形包括平面、縱斷面線形。受自然條件、道路用地、資金等限制,鄉(xiāng)村道路的線形條件往往較為一般。村落形態(tài)的形成緩慢且隨意,前期沒有專業(yè)的規(guī)劃介入,村路受限于村莊現狀建筑、地形等因素,難有調整優(yōu)化的空間。
平面線形不良主要表現為小轉彎半徑、曲線長度短、視距不足等。視距不足問題主要在交叉口范圍,鄉(xiāng)村道路平交口眾多,且部分線路交叉角度不合理,視距三角形范圍內常有構筑物存在,影響交通安全。
縱斷面線形不良表現主要是指陡坡,常見于山嶺、丘陵地貌的農村地區(qū)道路。鄉(xiāng)村道路基本依地勢而建,調整縱斷面往往需增加土方、邊坡開挖與防護、擋土墻等工程量,需增加投資。陡坡路段經常伴生的另一個危險因素是路側高差較大,如臨崖臨水等,需設置一定的安全防護措施。
b.橫斷面
鄉(xiāng)村道路大部分橫斷面為簡易做法,無人行道或非機動車道,僅設置了機動車道,機動車與慢行交通混合通行,且鄉(xiāng)村道路斷面較窄,大部分僅為雙向兩車道或單車道。
c.路面
鄉(xiāng)村路面大部分為水泥混凝土路面,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部分地區(qū)也逐漸普及瀝青混凝土路面,但個別地方仍存在砂石路面,且道路維修養(yǎng)護不到位現象也普遍存在。
(3)道路使用人員
在所有道路交通事故中,人的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比達70%以上[1,3]。道路使用人員包含車輛駕駛員、行人。由于城鄉(xiāng)人口整體文化水平的差異、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差異,人為因素在鄉(xiāng)村道路交通安全中影響更為突出。
駕駛員對交通安全的影響主要體現為以下問題[3]:
第一是駕駛員年齡普遍偏低、駕駛技能不足;
第二是長期形成的駕車陋習,如不按規(guī)定讓行、路口學校路段不減速、騎行摩托車不帶頭盔等;
第三是違法駕駛,如機動車或非機動車超速駕駛、酒后駕駛、超載運輸、無牌無證駕駛等。
行人及非機動車主要的特點是安全意識相對偏低,如行人隨意穿行道路、非機動車不靠邊行駛、逆行等。
設計速度是確定道路幾何設計的最基本條件,也是確定合理交通安全措施的基礎條件。鄉(xiāng)村道路一般與城市支路、四級公路相銜接,城市支路、四級公路的設計速度在20~40 km/h之間,建議鄉(xiāng)村道路設計速度按15~30 km/h控制,其中支路按15~20 km/h,干路按20~30 km/h,設計時結合周邊路網、道路自身條件等綜合確定。
交通安全設施主要包含交通標志、標線、路側防撞設施、視線誘導設施和其他交通安全設施。在鄉(xiāng)村道路高風險路段設置相關交通安全設施,事故可降低10~40%[1],應結合交通安全綜合分析,優(yōu)先設置主動引導設施以降低事故發(fā)生概率,根據需要設置被動防護設施以降低事故嚴重程度。
鄉(xiāng)村道路多以較熟悉道路特征的本地駕駛員為主要服務對象,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傳遞的信息應清晰、明確、簡潔。對于鄉(xiāng)村道路,主要設置情形如下[2-4]:
(1)村口應設置村牌、路標、交通限速標志牌或減速帶。
(2)陡坡、急彎、連續(xù)彎道、學校、路寬變化等路段,應在路側設置警告、限速標志。
(3)在主要交叉口、農貿市場、學校附近設置人行橫道線,并根據需要設置必要的指示標志、減速帶或限速標志。
3.1.1 交通標志
(1)結構形式
鄉(xiāng)村道路寬度一般為單車道或雙向兩車道,采用單柱式結構即可滿足可視性要求,且造價低、施工便利,結構形式如圖1所示。

圖1 單立桿大樣圖(單位:mm)
(2)設置位置
根據設計速度及停車視距,鄉(xiāng)村道路交通標志到危險點的距離在15~30 m即可滿足車行安全性要求。
(3)尺寸
標志字高宜采用25 cm,字母高度宜采用漢子高的1/2。警告標志、三角形禁令標志邊長不小于60 cm,八角形禁令標志邊長、圓形禁令標志、指示標志直徑不小于50 cm[4]。
3.1.2 交通標線
交通標線對規(guī)范駕駛行為、夜間提示和誘導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設置了標線的鄉(xiāng)村道路,在安全性方面,尤其是夜間安全性上得到一定的提升,且造價較低,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應盡量按規(guī)范設置。
對于雙車道道路,在一般段應設置中央單黃虛線,在不滿足超車視距要求的路段設置中央單黃實線。對于鄉(xiāng)村道路一般段可不設置路緣線,但在小半徑平曲線段、路寬變化、窄橋、學校等路段,應在其上下游30 m范圍內施畫車行道邊緣線,以誘導駕駛員視線,提高行車安全性。鄉(xiāng)村道路交通量較小,線寬可采用10 cm,中央虛線線段及間隔長度分別為400 cm和600 cm,如圖2所示。

圖2 4×6分車道線尺寸大樣圖(單位:cm)
據統(tǒng)計,三級以下農村道路交通事故中,路側事故占20%以上[5]。鄉(xiāng)村道路路側臨崖、臨水路段的比例較高,設置適當的路側防撞設施,可引導視線、提高駕駛安全感并起到一定防護作用,降低路側事故率及事故嚴重性。對于鄉(xiāng)村道路,護欄的建設、養(yǎng)護成本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應根據道路線形、路側條件綜合判斷,體現寬容設計、適度防護的理念。
3.2.1 設置位置
綜合相關規(guī)范[4,6]及鄉(xiāng)村道路實際情況,對于行車道外側3 m內有下列情況時,應設置護欄:
(1)深度30 m以上的懸崖、深谷、深溝等路段;
(2)江、河、湖、海、沼澤等水深1.5 m以上水域;
(3)小半徑曲線外側或填方路段坡底有居民房屋、高壓電塔的路段。
行車道外側3 m內有下列情況時,宜設置護欄:
(1)邊坡坡度陡于1∶1,且填方大于4 m的路段;
(2)急彎或連續(xù)下坡路段小半徑曲線外側,且填方大于4 m的路段。
上述護欄防護等級不低于一(C)級。
3.2.2 結構形式
護欄可分為剛性護欄、半剛性護欄和柔性護欄,主要代表形式分別為混凝土護欄、波形梁護欄和纜索護欄?;炷练雷o效果較好,但護欄造價較高,且對駕乘人員、車輛損害較大。纜索護欄較美觀、二次傷害小,但施工較復雜、短距安裝成本高,轉彎半徑小路段不宜安裝,適用于景觀要求較高的路段。波形梁護欄(見圖3)剛柔相兼,具有良好的視線誘導功能,施工及養(yǎng)護較為簡便,經濟性較好,適用于鄉(xiāng)村道路。

圖3 波形梁護欄
其他交通安全設施主要有視線誘導設施、凸面鏡、路肩墻、路塹墻等。
3.3.1 視線誘導設施
鄉(xiāng)村道路比較常用的視線誘導設施有示警樁、示警墩等,設置在達不到設置護欄的路段,屬于主動引導設施,尤其是通過粘貼逆反射材料,可在夜間對駕駛員進行引導,是效益投資較高的設施。
示警樁可采用鋼管或非金屬材料,高度按1 m,間距2 m布置(見圖4)。示警墩可采用漿砌片石、混凝土或就地取材,長度、高度、厚度分別為2 m、0.5 m、0.4 m,間距2 m布置(見圖5)。示警樁、示警墩顏色為黑黃相間。

圖4 警示樁布置示意圖(單位:mm)

圖5 警示墩布置示意圖(單位:mm)
3.3.2 凸面鏡
凸面鏡可用于視距不良的急彎、交叉口位置,并與視線誘導配合使用,直徑不宜小于60 cm。
3.3.3 路塹墻、路肩墻
位于山嶺區(qū)的鄉(xiāng)村道路,通常地形復雜,需要設置大量的挖方邊坡。據觀察,現狀村道的挖方邊坡坡率往往較陡,也少有按規(guī)范設置適當的防護措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而受投資、施工條件等限制,對現狀邊坡進行改造難度較大,可在現狀邊坡基礎上設置一定高度的路塹墻,起到降低沖刷、穩(wěn)定坡腳、防落石的作用。對于邊坡相對較緩路段,可僅設置0.5~1.0 m的碎落臺、排水邊溝,排水溝可采用漿砌片石、磚砌、碎石鋪砌等形式,以經濟適用為原則。
鄉(xiāng)村道路沿線經常分布有農地、魚塘等,但存在標高比道路低且放坡空間不足的情況,需設置路肩墻過渡。部分現狀鄉(xiāng)村道路做法不夠規(guī)范,常造成路肩崩塌、路基脫空的現象,影響行車安全。
路塹墻、路肩墻可采用漿砌片石、片石混凝土,造價較低,在農村地區(qū)適應性較好,分別如圖6至圖8所示。

圖6 路塹墻示例(單位:mm)

圖8 路肩墻示例(h≤1.0 m)(單位:mm)
韶關市翁源縣農村人居環(huán)境綜合整治提升項目包含全縣52個行政村500多個自然村的鄉(xiāng)村道路建設,通過分析總結該項目部分設計及建設經驗,總結了一些典型節(jié)點設計示例。(1)交叉口節(jié)點

圖7 路肩墻示例(1.0 m<h≤3 m)(單位:mm)
以村道與外部雙向4車道道路交叉口為例,建議交叉口按右進右出設計,村道口設一組停車讓行標志標線、一塊反光凸面鏡,停車讓行線距離相交道路路緣線垂直距離為3 m,沿相交道路設置警示樁、減速標線、注意村莊的警告標志,如圖9所示。同時應注意清理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的障礙物,保證視線通透。

圖9 交叉口標志標線示例
(2)學校路段
學校門口設置人行道斑馬線、停車讓行標志標線,并在路段前后設置注意行人標志提醒過往車輛,如圖10所示。

圖10 學校路段標志標線示例
(3)急彎陡坡路段
在曲線起止點設置急彎路標志,在縱坡坡頂前適當位置設置陡坡標志及減速標線,曲線及前后30 m范圍劃黃色中實線、白色路緣線,曲線外側根據地形按需設置警示樁或護欄,如圖11所示。

圖11 急彎陡坡標志標線示例(單位:m)
隨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推進,鄉(xiāng)村道路建設里程將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鄉(xiāng)村道路安全設施的建設,應結合道路自身的交通特點及資金投入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以合理的措施提高村民出行的安全性。本文結合翁源項目相關經驗,總結了部分典型節(jié)點設計示例,可為其他鄉(xiāng)村道路工程的交通安全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