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雁,王 姝,張海鵬,張少佳
(1.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重慶 401121)
古鎮旅游作為人們出游的重要場所之一,市場發展總體來說也已經具有一定的雛形。然而,古鎮旅游開展過程中出現了千篇一律,缺少各自鮮明特色的雷同性問題[1]。游客對古鎮出游的選擇更是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對此我們提出重慶古鎮出游指數評價,通過構建指標,量化重慶古鎮出游評價標準,為游客出游提供參考。
古鎮這個概念一直以來無官方一致認定。有學者認為,古鎮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獨立,附屬于大都市的周圍。在歷史文化方面,由古代市鎮演化而來,并且較完整保存至今,承載一定的歷史文化、民族或民俗信息的歷史小城鎮[2]。也有學者認為,古鎮是介于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人類大型聚居地,是在一定的地域,經過一定歷史時間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居民、街道、統治結構、軍事建筑等組成的空間形態,是擁有獨立的文化特征,文物豐富并且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紀念意義的古群落[3]。而另一種與古鎮相關的概念是名鎮,參考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選要求,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小鎮。也有學者提出:歷史文化名鎮是指有著一定歷史文化沉淀,保存有相對豐富文化遺產資源,能夠反映當地某些歷史階段聚落景觀和地域特色,由國家有關權威部門組織評選的古鎮[4]。由此可見,古鎮的精髓在于“古”。
本次研究對象的選取主要遵循2 個基本原則:①歷史悠久;②擁有能夠反映一定時期歷史和特色的載體。最后鎖定30 個目標古鎮,包括重慶的23 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以及7 個在本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和代表性,或是游客較為感興趣的古鎮(包含街區,以下統稱古鎮)(如表1)。

表1 評價目標古鎮一覽表
在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中,廣泛查閱與古鎮、出游、指數構建有關的資料,結合調查反饋,不斷深化、提煉,構建了“1+8”的指標評價體系。“1”即1 套指標體系,是對古鎮本身資源情況、資源轉化情況、熱點關注情況的全面解析;“8”即指標評價的8 個步驟,是利用客觀科學的方法,對指標體系構建及結果的不斷反饋、優化和驗證。
1.2.1 指標體系
“1”套指標體系,包含3 個一級指標,5 個二級指標,27 個三級指標,涵蓋資源本底、產品服務、好耍爆點3 個層級(如表2)。

表2 重慶古鎮出游指數評價體系
資源本底涵蓋自然景觀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2 項二級指標,主要展現古鎮自身的資源情況。其中,自然景觀資源涵蓋自然環境優美度、人工環境與自然融合度、特色自然資源與特色景觀、氣候舒適度、可連通的景區景點5 項三級指標。歷史文化資源包括核心保護區規模、歷史街巷空間形制、傳統建筑風貌、特色歷史建筑、特色歷史古跡、傳統民俗文化(藝術)、特色手工藝品與美食、原住民生活場景共8 項三級指標。
產品服務涵蓋產品體驗、服務配套、宣傳推廣3 項二級指標,重點關注古鎮資源轉化成產品,服務于人們出游的情況,使歷史文化資源可觀賞、可體驗、可感知。其中,產品體驗包括物質文化體驗、民俗文化體驗、特色產品體驗、重要歷史事件和名人4 項三級指標;服務配套包括交通便利度、服務設施完善度、餐飲配套和住宿配套4 項三級指標;宣傳推廣包括電影電視取景地、目的地搜索指數、社會關注度3 項三級指標。
好耍爆點關注古鎮爆點資源和熱點動向,重點關注古鎮在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自然景觀方面的突出影響力和吸引力,包括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爆點、資源營銷IP 和自然景觀爆點3 項三級指標。
在現代教學活動中,微課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因此,高中英語教師要堅持終身學習的精神,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英語素養的發展。
在上述指標體系下,根據指標的關注程度進行差異化賦值:資源本底共120 分,產品服務共110 分,好耍爆點共50 分,總分280 分。
1.2.2 研究步驟
重慶古鎮出游指數評價的“8”個步驟包含需求分析、資料梳理、指標體系構建、指標測算、專家評價、現場調查、公眾調查、指數分析,如圖1 所示。

圖1 重慶古鎮出游指數評價步驟示意圖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主要聚焦古鎮和出游兩方面的相關研究,對重慶古鎮出游指數的內涵進行挖掘,建立的古鎮是否適宜出游,主要考慮是否擁有能激發人們興趣的建筑、民俗文化展示,或古鎮是否附有傳說和故事性,或是否擁有一定的山水資源,或與周邊有一定的資源互動。
2)資料梳理。資料梳理包括資料收集和資料整理兩方面。資料收集過程中,以鎮為基本單元,收集了歷史文化名鎮的申報材料、各鎮保護規劃等資料。基于指標體系,收集全市文物普查、歷史建筑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PGI)、地理標志商標(GI)、農產品地理標志(AGI)等系列資料;借助網絡資源收集各鎮民俗文化、配套設施等資料。基于上述資料,以鎮為單位,對應到指標評價體系對基礎資料進行整理。
3)指標體系構建。指標體系構建主要包括指標分級確定、各項分值權重賦值、評分標準制定和指標計算。指標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對相關專業領域的研究進行綜合分析,如趙勇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一書中介紹了構建歷史文化名鎮(村)保護評價因子,把保護評價因子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類別下的自然環境、空間形態、建筑遺產、歷史影響、民俗文化5 個層級,為指標體系構建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思路。在相關行業的標準中,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2017》中,把旅游資源主要分為地文景觀、水域景觀、生物景觀、天氣與氣候景觀、建筑與設施、歷史遺跡、旅游購物、人文活動八大類,結合分類運用到指標體系構建中。同時,查閱了有關古鎮的研究文獻,發現古鎮研究主要聚焦古鎮保護、旅游開發等方面,以單個古鎮介紹為主,基于橫向對比的數據較少,也為我們的指標評價體系構建和思路提供了參考。除了基于游客感知的指標以外,還重點對近3 a 來人們關于出游、古鎮旅游的數據進行了搜集及有效指標識別,最后根據百度、搜狗、馬蜂窩等相關搜索情況作為指數評價標準,并根據數據情況制定評分規則。
確定指標體系初步思路后,借助相關領域專家調查對指標進行修正、完善,主要邀請國土空間規劃、地理信息、人文地理等領域專家對預選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打分。根據專家意見,在原有初步指標體系中增加物質文化體驗、民俗文化體驗、特色產品體驗、目的地搜索指數、媒體關注度等指標,整合傳統民俗文化獨特性和民俗藝術保存度指標,細分生活設施舒適性指標,同時修正部分指標權重,得到最終的指標評價體系。
5)專家評價。初步排名之后,邀請地理、歷史、規劃等領域的專家對應指標評價體系對各鎮進行打分。通過指標測算和專家調查,對各鎮出游指數進行初步評價。
6)現場調查。現場調查主要指以體驗官的身份對30 個對象古鎮進行現場調研,對應指標體系進行現場打分,同時對基礎資料進行補充說明,形成各個鎮印象系列,如走馬印象、中山印象,整理之后最終形成表格、文字、圖片的整套數據庫。在整個現場調查中,前期調研了40%的古鎮、補充調研60%的古鎮。
7)公眾調查(如圖2~4 所示)。公眾調查主要通過公眾問卷調查的形式展開。公眾問卷除了基本的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以外,直接羅列出30 個古鎮的名單,對游玩過幾次、是否想去/再次游玩進行調查,最終收集到161 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愿意再次游玩的前5 個古鎮分別為:磁器口、偏巖古鎮、中山古鎮、龔灘古鎮、安居古鎮。現場調查和公眾調查是對指標初步結果的優化驗證。

圖2 公眾調查年齡結構圖
8)指數分析。指數分析是對30 個目標古鎮進行排名,以及對結果的規律進行總結分析。

圖3 公眾調查性別結構圖

圖4 公眾調查受教育程度圖
重慶古鎮好耍指數最終形成1 套古鎮好耍總指數和資源本底、產品服務2 套分指數。總指數從資源本底、產品服務和好耍爆點3 個維度進行了分析,是綜合結果的展示。資源本底指數是古鎮從自然風光、街巷格局、建筑風貌,到傳統民俗等一系列特色資源獨特性、代表性、流傳度的綜合體現,反映出古鎮本身的資源豐富度、特色度。產品服務指數是古鎮資源轉換率的綜合體現,可以切身感受到的民俗文化、設施配套的綜合呈現。
分析結果顯示,有“重慶名片”之稱的磁器口憑借豐厚的實力位居榜首;而資源本底豐厚的龔灘古鎮,和擁有九宮十八廟的安居古鎮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名。分析發現,排名靠前的古鎮普遍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優美、歷史底蘊豐厚,配套服務設施完善、觀賞游覽性強,特色明顯、知名度較高,如表3 所示。

表3 重慶古鎮好耍指數
重慶古鎮大都分布于江河之畔,結合地形和周邊的山水風貌,巧借因勢,形成簇群式聚居格局。以穿斗房、吊腳樓、石板路、戲臺、會館、寺觀為代表的建筑形態反映出極具特色的建筑風貌與文化內涵[5]。重慶古鎮擁有大三峽、移民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的縮影,同時又受到周邊地域文化形態的影響,兼收并蓄,顯現出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民族風貌的獨特性、實用性和美學價值[6]。資源本底指數顯示(如表4 所示),排名越靠前的古鎮,其自然景觀資源、建筑風貌越豐富、越獨特,其自身流傳下來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特色手工藝品以及原住民生活場景也越豐富。其中,龔灘古鎮資源本底最豐厚,自然環境與歷史人文資源一應俱全。而渝東南的古鎮普遍臨山靠水,資源豐富、民俗獨特。

表4 重慶古鎮資源本底指數
從產品服務指數的結果顯示(如表5 所示),排名越靠前的古鎮,其資源轉換情況越好,產品體驗越豐富、配套設施越齊全,自身關注程度也越高。在外部優勢(良好的旅游大環境、便利的交通支持)和內部優勢(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文化資源、與周邊旅游景點形成完整的旅游鏈等)的雙重加持下,磁器口以明顯的優勢處于產品服務指數的第一名,游客在這里可以享受到完善的配套服務[7]。縱觀整個產品服務指數,主城都市區古鎮普遍配套服務較為完善。

表5 重慶古鎮產品服務指數
評價結果顯示,磁器口可以說是重慶古鎮的代表,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產品體驗、服務配套和宣傳推廣于一體,但同樣位于中心城區的銅罐驛古鎮卻仍以原生態為主,產品服務方面十分匱乏。對于其他各區域而言,主城新區的安居古鎮、中山古鎮的宜游程度遠超同區域的青羊古鎮和三道拐;渝東北的大昌古鎮也遠超溫泉古鎮;渝東南的龔灘古鎮和濯水古鎮也比洪安古鎮更適宜出游。對比全市區縣中古鎮最多的江津區,所屬的6 個古鎮也是層次不齊,中山古鎮遠比石蟆和吳灘古鎮宜游,甚至超過頗有名氣的白沙古鎮。
總之重慶古鎮宜游情況不論是在市域范圍、還是放眼于各區域甚至是各區縣而言,水平都參差不齊。
重慶孕育于大山大水之間,傳承三千年巴渝文化,歷經明清移民、開埠建市、抗戰陪都、西南大區“三線”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等不同歷史發展時期,歷史文化資源類型豐富、時代連續、總量富集、空間分散、特色突出[8]。重慶古鎮是集自然歷史與文化于一體的縮影。重慶古鎮出游指數從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深度挖掘重慶古鎮的資源本底、資源轉換以及熱點情況,并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提供一套重慶古鎮出游指數。指數結果的橫向對比可以一目了然的展現出重慶各古鎮的優勢和差異,使人們更全面的了解各個古鎮,為人們在古鎮出游時提供針對性選擇,節省選擇時間,同時對古鎮規劃提升提供一定參考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