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在廣州的麗江花園,住著上萬家庭。正因為這里環境好,空氣好,生活便利,房價適中,有很多在這個小區居住的老人都不愿搬走。在采訪中,陳曉告訴記者,從每天傍晚聚集在江邊、湖邊一起跳廣場舞的人數,你就知道這個小區里住著多少老人。“很適合老人和小孩生活。”
在這群老人中,有一部分是退休后的老人。他們有自己的收入,老兩口在身體狀況良好的前提下,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更多的是從外地來到廣州幫兒女帶孫子孫女的老人,養老是他們的“副業”。
但不管如何,已過六旬的他們,如何養老是他們天天要面對的問題。
陳曉盡管經濟條件尚可,但對于未來,她也深感無奈,因為養老并不是完全可以靠錢來解決的問題。
具體到養老而言,其本質是年輕人供養老年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結果,全國人口共14.1億,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有2.64億,65歲及以上人口有1.9億,占13.5%,相比1991年增加了1.22億。
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嬰兒潮的人們,如今已是六七十歲的老人。10余年后,當他們變得更加衰老,我們將迎來一個規模龐大的高齡老人群體,他們的孩子又是第一代獨生子女。曾有學者估計,2015—2050年是中國大批獨生子女父母進入老年的關鍵時期。到2050年,每4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
我國推行的養老模式主要為“9073”模式,也就是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出于中國人傳統、生活習慣以及費用的考慮,絕大多數老年人集中于居家養老。?但居家養老,就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大多數的家庭成員并不具備醫學背景,而且需要外出上班,無法全職在家看護照顧老人,甚至還有很大一部分年輕人與老人并不在一個城市生活。
而即使是專業的養老院,都面臨著嚴重的護工短缺問題,且護理服務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居家養老,更多家庭選擇在人工基礎上,輔以智能養老設備。
老齡化,已成為全球面臨的一個社會經濟問題。這一問題亟待重視和解決。
陪《小康》雜志一起走過許多年了,希望《小康》雜志在新的一年里越辦越好,守正創新!
——北京?劉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