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剛需?業內人士表示,智慧養老市場將迎來新的機遇,面對獨居老人,家庭安防是最大剛需。
年過七旬的“小老人”陪著90多歲的“老老人”在社區里散步,這將會是未來幾年里常見的場景。
“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是每個人都期盼的美好愿景。但是,隨著中國加速進入老齡社會,高齡化、少子化與空巢孤老問題突出,養兒防老傳統家庭養老功能逐漸減弱,社會機構養老負荷有限,傳統養老模式受到很大挑戰。
不過,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智慧養老這種新型養老模式開辟了新的道路。將信息技術和智能設備應用于養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前護理人員數量供應不足、養老機構費用過高、空巢獨居老人照顧不足等問題,從而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適性。
“每天晚飯后,我都得陪著父親在小區里轉悠半個小時。”和《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對話的是陳曉,她已是一位72歲的白發老人。她對記者說,按理,她也是一個需要兒女照顧的老人了,但是,女兒也接近50歲,有自己的孩子和工作。“他們一大堆的事情,怎么顧得了我呢?更別說我90多歲的老父親了。”
“我現在身體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再過幾年,自己的未來都不知道如何,更別談已年近百歲的老父親。”陳曉不敢對未來有過多的期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然而,陳曉這樣的狀況不是個例。老齡化,讓需要照護的人口數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機構養老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老人的選擇。
早在10年前,《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就曾對養老機構做過一個調查:公立養老院,價格合理,人滿為患,入院需排隊兩三年;民營養老院,價格高昂,服務標準不統一,不確定因素太多。10年過去了,問題依然。
但是,養老機構還是極大地緩解了照護者的壓力。中國現有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他們所涉及的家庭照護者有上億人。隨著老齡化加深,這個群體還會繼續增大,但是人們并未對此做好準備。
得益于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疾病防治的種種突破,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在持續提高。199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68歲,2020年,提高到了77.3歲,到2050年,這個數據將超過85歲。
長壽的另一端是照護難題。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面臨如此龐大的人口老齡化,此前我們沒有任何經驗,也未能清楚地知道這將是怎樣的一場照護困境。
2021年12月中旬,上海推出新舉措,一則“獨居老人水表12小時不走自動報警”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這意味著,智慧養老在相關政策扶持下已經逐漸走向臺前。
相關技術企業加速迭代智能養老設施,市場也給予了智慧養老較高的期待。據有關媒體報道,在上海長寧區,獨居老人一旦超過12小時用水情況低于0.01立方米,后臺會自動預警,相關信息會顯示在江蘇路街道城運中心的“一網統管”平臺大屏上,由街道和居委會安排專人上門探視。對此,網友直呼該舉措值得推廣。
事實上,從2020年6月起該街道已經為轄區內13個居委會開展養老服務應用場景的試點工作。據悉,新增的智能水表功能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安裝智能門磁中受到啟發,從而將新型智能設備和手段應用到養老服務中。
同樣是在上海,寶山區高境鎮的陸爺爺很喜歡光顧社區里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尤其是日照中心里的智慧健康小屋。在這里,他可以接受體質檢測,血糖、血壓測試,還能享受家庭醫生咨詢等服務。
寶山區高境鎮社區長者照護之家運營總監陳文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道,2019年高境成立全區首家“5G”智慧長者照護之家,照護之家內設有愛護健康集中養護系統、遠程居家監護系統和全智能助行車、舒緩漂浮倉、微循環檢測儀、智能巡診體檢車等10多項智慧養老設施設備。“在這里,每一位入住老年人都配有專屬手環,能精準掌握老年人的實時動態,全方位監測老年人心率、呼吸頻率、上/離床時間、入睡清醒時間等,防范老年人臥床期間的潛在危險,實現集成管理、實時監測、異常報警、無延時語音連線等功能,讓智慧養老看得到,摸得著。”
在陳文杰看來,科技再發達,也要堅持以人為本,而非以科技為本,科技只是賦能。
“5G”智慧長者照護之家只是高境積極探索“智慧+養老”新模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為應對日益加劇的老齡化問題,高境鎮以現有的為老服務資源與設施為基礎,通過“智慧+”功能升級,不斷完善為老服務“點—線—面”功能布局,實現對轄區內公共設施、公共服務以及公共管理這三個“公共”的精細化治理,保障老年人群的服務需求與供給高效對接,提高老年人群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2020年11月,住建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六部門共同發布的《關于推動物業服務企業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智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包括建設智慧養老信息平臺、配置智慧養老服務設施、創新智慧養老產品供給等,從多個方面支持打造“互聯網+養老”模式。
智能門磁是上海電信智慧養老“六件套”方案的“先行者”。如果老人24小時未出門,居委會工作人員會收到一則預警信息,提醒他們上門回訪。一旦該應用被推廣至獨居老人家中,將有利于通過智能看護程序及健康數據的采集、分析和干預等技術,促使社區養老服務從被動應答轉變為主動看護。
可以看到,隨著從智能門磁、智能水表到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器等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智慧養老模式正在讓服務單一的“粗放式養老”向根據老年人個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的“精準式養老”轉變,并以低成本、低人力消耗的方式將社區真正打造成一所“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不只是上海。獨居老人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牽動著在外子女的心。近年來,全國各地社區在養老方面做過不少智能化、大眾化的探索和嘗試。在天津就曾出現過借助智能斷路器幫助子女找到家中走失老人的案例。該設備內負載的芯片對用電脈沖的感應度相當靈敏,會自動分析老人的用電習慣,生成個性化的用戶畫像,一旦發現老人家里長時間無用電或者用電異于往常,系統會通過算法分析異常原因,并推送給設定好的緊急聯系人。如果發現用電量過載,系統則會自動斷電,從而減少獨居老人由于用電不當引發火災等事故的發生。
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利用社區資源,確保居家養老的舒適度和安全性成為地方養老體系建設中的難點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智慧養老市場將迎來新的機遇,面對獨居老人,家庭安防是最大剛需,運營商應深挖消費者真實關鍵需求,基于差異化的家庭結構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
智慧養老在技術應用層面有三大特征:智能設備的精準數據采集,以5G、物聯網技術實現迅速無延時的連接,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干預。如今的智慧養老市場,不僅互聯網、家電、硬件廠商等企業紛紛入局,運營商亦在重兵布陣,積極推廣“雙千兆”甚至“三千兆”的網絡寬帶業務,加快向家庭應用延展,提升移動通信網絡在智能門禁、安全門鎖、燃氣檢測、智慧煙感、電氣火災等應用中的連接優勢。
毫無疑問,“互聯網+養老”的智慧養老模式將成為未來養老服務的趨勢和方向。業內人士表示,智慧養老的發展方向應當以技術降低養老成本、提升服務效率為前提。為了讓大部分獨居老人對智慧養老增進了解,相關企業需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連接智能家居企業,建立統一的智能設備接入標準,積極創新產品及服務,共同為智慧養老產業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