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娟
“應急包里面裝有電腦、當季衣服、充電寶等物品,只要接到奔赴應急現場的通知,就能第一時間出發,確保盡早盡快參與應急處置,它就像我的‘親密戰友’!”在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所副所長吳怡的辦公室和家里,長期準備著兩個應急包。從業10多年,他已經習慣在遇有突發環境事件時,隨時背起應急包奔赴一線。
吳怡,這位39歲的博士,從讀書時代起就與生態環境保護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些年來,他一直從事固廢處理處置與土水污染防治技術的應用研究工作,在環保技術研究中解決了多項關鍵性技術難題。如今,他已成長為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廢污染防治及綜合利用、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方向的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隨叫隨到的“拼命三郎”
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四川省生態環境廳應對疫情專家組成員,吳怡第一時間挺進防疫第一線。其間,他輾轉多地,針對當時已有病例的資陽、宜賓、涼山等重點區域,積極開展專家組對口區域技術幫扶,對涉疫醫院、隔離區的醫療廢物收集、暫存、轉運及處置現場給予指導和幫助,守衛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2020年12月,成都市郫都區發現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后,吳怡又是第一時間被生態環境廳派到抗疫前線。
“雖然熬了三個通宵,但是值得!”吳怡和同事們加班加點,一起查閱國內外資料和標準、翻譯相關文獻,在連續鏖戰三天三夜后,牽頭制定并完善了《四川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環境監管手冊》,明確了疫情防控期間產生的涉疫醫療廢物、生活垃圾、醫療廢水、生活污水等的環境監管要求,為全省常態化應對疫情提供了堅強的環保科技支撐。
疫情防控,只是吳怡眾多臨危受命中的一個“單項”。“只要有應急事件發生,吳怡隨叫隨到。”四川省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工作人員胡鑫很是佩服吳怡“拼命三郎”的工作狀態。作為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環境應急專家,吳怡不顧個人安危,奮戰在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第一線,長期為省生態環境廳和地方環保局提供技術支撐,先后參與各類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逾20次。
2017年5月,嘉陵江(廣元段)鉈污染重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吳怡就在其中。由于成功鎖定并切斷污染源頭,圓滿完成應急搶險任務,該項應急處置工作受到了生態環境部的通報表揚。2021年1月的嘉陵江“1·20”甘陜川交界斷面鉈濃度異常事件應急過程中,吳怡及其團隊制訂了廣元市西灣水廠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同時指導水廠進行減污實驗,切實保障了城區群眾的供水質量。
“一項科學研究價值大不大、一項革新技術好不好,評判的標準應該是對國家長遠發展有沒有益、對民生改善有沒有幫助。科研工作是整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它是‘潤滑劑’,也是‘發動機’‘推動器’,有了科技支撐,可以讓相關舉措更加精準。”吳怡說。
用過硬專業技術守護家園
磷石膏處理問題一直是困擾磷化工企業的“痛點”。據生態環境部通報,2019年長江經濟帶(湖北、貴州、云南、四川、湖南、重慶、江蘇)7省市“三磷”企業中有276家存在環境隱患問題,其中磷石膏堆場的環境問題最為突出,磷石膏污染問題被列為央督、省督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的典型案例之一。磷石膏是濕法磷酸生產的廢棄物,每生產1噸濕法磷酸產生約4.5噸的磷石膏渣。由于絕大多數磷石膏采用堆放的形式處理,不僅侵占了土地資源,遇雨水沖刷后,帶走部分可溶性雜質到地下水或河流中,還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對長江流域水環境安全構成較大風險。
“當時我們把市面上所有能夠拿得到的藥劑全都用上了,在實驗室一遍又一遍地反復試驗了大半年,但對污染物的減量效果不太理想。”時任四川省環境保護固體廢物處理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的吳怡,在完成四川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支撐課題“磷石膏污染防治與綜合利用對策建議”過程中遇到不少“攔路虎”,能把磷石膏當中的有害物質“抓住”的螯合劑就是其中一只。“后來,我們干脆自己研發螯合劑,突破了螯合的難點問題,最終實現磷石膏的污染物大幅度減量。”
“運用了這項技術后,不用愁以后的磷石膏沒有地方放了,處理后直接就可以形成磷石膏板、石膏粉等建材產品,不僅能產生經濟效益,還從源頭上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都很顯著,解決了令我們這類企業最頭痛的問題。”綿陽磷化工企業有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成果已在四川省15個磷石膏堆場及企業中得到推廣應用,年產值達3000萬元以上。
在吳怡的工作中,像這樣“變廢為寶”的案例還有不少。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總會留下大量污泥難以處理,甚至有直接填埋或丟棄堆積在山溝農田的不法處置行為,極易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帶來經濟損失,同時影響城市形象。郊縣生活污泥量較主城區來說相對較小、熱值低,采用垃圾集中焚燒易造成資源浪費。而吳怡及其團隊研發的規模化大田蚯蚓養殖污泥處理實用工藝技術就是為處理小體量污泥“量身打造”的,填補了郊縣生活污泥處理的空白。
“來自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脫水的污泥,經過蚯蚓生物堆肥處理后,轉化為蜂窩狀細小顆粒的蚯蚓糞,成為高品質的園林綠化營養土,蚯蚓也可作飼料、魚餌,把污泥從源頭上就變為了肥料。”已成為郫都區、溫江區生活污泥處理主力軍的四川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從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效益,“該技術采用生物技術零動力運行,每3噸城市生活污泥可轉換1噸營養土,年處置5萬噸城市生活污泥,并配套消納5萬噸農業有機廢棄物,可減少大氣顆粒物污染957噸。”
一張張“成績單”后面,浸透著吳怡辛勤的汗水。吳怡說,在這條任重道遠的征途上,自己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目前,在環保技術方面,國內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我們的技術還存在明顯短板,必須刻苦鉆研、勇于創新,最終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
讓成果惠及更多民生
省直機關工委優秀共產黨員、中共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代表、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的后備人選……吳怡的多種身份,是鞭策他不斷前行的動力源。
作為單位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吳怡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及其成果應用轉化的結合,成果豐碩。細數這些年,他先后組織參加學術活動20余次,總編輯論文集10本,作學術報告8次;主持省科技廳重點項目3項,主研國家水污染防治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4項,青年基金1項,省科技廳成果轉化項目3項等省部級項目共計20余項;公開發表環境技術相關的中英文專業論文30余篇,獲得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環境監測》年度優秀論文獎1次、四川省分析測試學會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次;現為《中國環境監測》《四川環境》審稿專家;參編專著7本,參編大專院校教材1部,編撰科普讀物《固廢知識手冊》1本,專利20余項……
室內所使用的一些裝修材料、油漆、膠水等,會產生一些有害的刺激性氣體,如:甲醛、苯、氨等。這些物質會慢慢侵蝕長期在室內的人員身體,引起癌癥等疾病,具有相當大的危害。針對這一狀況,吳怡又轉投環保功能型新材料的研發應用,完成室內環保活性礦物材料改性的無膠涂抹小試試驗和涂料產品開發,目前已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均已授權),代表四川省獲國家科協創新大賽銅獎。該涂料產品入選住建部科技成果推廣名錄,2020年12月獲得四川省住建廳頒發“四川省科技成果技術備案證書”,2021年1月“無機空氣凈化涂料”通過央企綠色集采平臺入庫。轉化的新型涂料產品產值達千萬,實現了產學研的成果轉化。“該產品經權威實驗室檢測可有效持續吸附處理甲醛、甲苯等有機污染物,并在幼兒園、單位辦公室完成試用,室內環境質量指標全達標,效果良好。”綿陽市一家環保科技公司負責人說。
“2017年2月底,校舍室內用了這種無機空氣凈化涂料后沒多久,第三方空氣質量檢測就達標了。2018年的時候我們又做了次第三方檢測,出來的報告是合格的,2021年又自購設備做了次檢測,空氣質量檢測也是達標的。”綿陽金太陽幼兒園園長說道,“當年3月初就要開學了,我們新擴建的幼兒園才裝修完沒多久,如果不通過具備CMA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的話,孩子就沒法按時開學,我們也很擔憂裝修材料產生的有害氣體會對學生的健康產生危害。”
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必由路徑。在吳怡看來,工作后的這十余年,他見證著大眾對于生態環境的需求和關注越來越高,更感受到從地方到全國,各級職能機關“擰成一股繩”地對污染治理發力,“我們不要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出一條用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這一重點工作任務,吳怡和團隊下一步將著力開展四川省科技廳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項目。針對目前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難點問題,以我省典型區域為重點,開展土壤環境調查;進一步研究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地表水間的遷移轉化規律,開發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污染預測預警遷移轉化擴散等數學模型;開展土壤和地下水修復治理模式、治理設施的研究和研發;對比分析不同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復治理模式,走出四川治理之路。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吳怡沒有為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也不因為“骨頭”難啃而不思進取,他的腳步沒有停歇,一直走在環保的大路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責編/王兆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