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宜賓市在建強縣、鄉、村三級“實體”黨組織的基礎上,按照“一片區一黨組織”的原則,探索全覆蓋組建鎮級片區、村級片區和產業鏈三類“虛體”黨組織,進一步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治理優勢。在書記選配上,鎮級片區聯合黨委由縣(區)委常委兼任書記,負責片區高位統籌、規劃指導、組織協調;村級片區聯合黨組織由鄉鎮黨委委員兼任書記,負責資源統籌、產業布局、人才培育;鼓勵產業園區、兩新組織、農民合作社等聯建產業鏈臨時黨組織,并優選有威信的黨員擔任黨組織書記。在機制建設上,緊扣加強思想政治、運行機制和骨干隊伍三項建設,“實”“虛”黨組織共同實施新時代基層干部主題培訓計劃、共辦“黨課書房”,建立統籌調度、聯席會議、現場拉練制度,開展“標兵書記選育工程”,并分類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和黨員先鋒崗。在作用發揮上,聚焦“規劃共謀、產業共促、治理共抓、活動共辦、人才共育、資源共享”六大功能,探索建立片區集體經濟產業園、組建跨鎮村聯合村民自治組織和聯動協作機制,聯合開展黨建沙龍、治理論壇。在要素支撐上,建立市級指導、縣(區)主體、鄉鎮配合的責任體系和鎮級片區聯合黨委運行經費補助機制,同時由縣(區)委常委擔任駐地鎮黨委書記、年輕科級干部擔(掛)任村第一書記,并為每個鎮級片區選派1名黨建指導員。(中共宜賓市委組織部)
金牛區
運用“三聯”模式
深化“兩新”組織助力基層治理
去年以來,成都市金牛區運用“三聯”模式,深化“兩新”組織助力基層治理。組織聯動,機制引領匯聚“共建力量”。創新黨組織搭臺“1+3+N”聯動機制,“一個中心”橫向互動,組建黨建聯席會議,為“兩新”組織提供良性互動平臺。“三級平臺”縱向對接,建立行業部門主體牽頭、街道社區融合推動、“兩新”組織直接參與縱向聯動機制。“N個網點”構建網絡,整合“兩新”黨組織、駐區單位等打造聯動載體,建立完善全覆蓋共建網絡。隊伍聯建,人才引領夯實“共治基礎”。統籌黨建人才、專業骨干、志愿服務三支隊伍,結對幫帶建強黨建隊伍;開展基層黨建“微論壇”等系列活動,培育“兩新”黨務干部。雙向培養培育專才骨干,組建“兩新”聯絡員隊伍,選取后備力量開展跟崗實訓,幫助企業培養骨干。專班服務鍛造志愿隊伍,組建“兩新”服務專班,開展各項服務活動。資源聯用,發展引領做實“共享渠道”。深挖“兩新”組織和社區資源,清單化引導分類參與,啟動“兩新”組織參與社區品質提升、商業發展、治理優化、場景營造、文化塑造“五大行動”,定期開展志愿服務。市場化激發參與活力,引入社會組織運營鄰里中心,完善“兩新”組織與社區供需對接、項目培育等參與路徑。浸潤式濃厚參與氛圍,打造文化藝術型、科創體驗型多類型空間,開展“社區寶藏我來薦”等系列活動。(中共成都市金牛區委組織部 陳夢雪)
東興區
“四個在先”
全力創建全省基層人才工作先行區
去年以來,內江市東興區堅持“四個在先”,全力創建全省基層人才工作先行區。堅持高位推動,確保責任落實在先。成立以區委書記、區長為雙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一把手”領辦人才工程,分類建成黨政干部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實用技能型人才、在外知名人士、東興區域知名人士“五類人才庫”,將人才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設立10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建立人才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堅持先行先試,確保政策改革在先。制定“中醫藥健康產業人才發展支持措施”等政策;探索開展市場化選人用人模式,已成功選聘1名國有企業副總經理;實施人才專項事業編制計劃,拿出10個編制建立人才周轉池,拿出20名事業編制落實“崗編分離”;鼓勵科技人才通過兼職取酬、離崗轉化和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堅持緊扣產業,確保平臺建設在先。圍繞重點產業,積極搭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業平臺,與高校院所開展合作200余項,簽訂成渝地區協同發展協議4項,建成省市級科技創新平臺31個。堅持優化環境,確保服務保障在先。深入實施青蒿計劃、青苗計劃、青竹計劃和青松計劃等“四青”培育工程,大力拓展“甜城英才”“雙招雙引”等引才渠道,累計引進“甜城英才”、特聘專家共100名;高質量舉辦“內江人才活動周東興行”等活動;落實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建成人才服務站、人才公寓,實現人才免費拎包入住;開設“東興人才薈”專欄,宣傳人才工作。(中共內江市東興區委組織部 楊光俊)
樂山市市中區
“三重三強”
推動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取得實效
近年來,樂山市市中區深入抓好“三重三強”,堅持把做好駐村幫扶工作作為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有力抓手,為鄉村振興積蓄磅礴偉力。重組織、強統籌,凝聚鄉村振興多方合力。將組織、人社、農業農村等部門納入“三個一”幫扶力量協調小組,統籌謀劃幫扶工作。建立健全《市中區“1+3+N”聯村幫扶工作隊管理辦法》等制度規范,推動第一書記、幫扶責任人等全部下沉一線,確保全區駐村幫扶工作步調一致,實現“一盤棋”調度。重長遠、強實效,激發鄉村振興發展活力。著眼未來5至10年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將重點任務分為基礎改善、產業發展、人居環境優化、基層治理四類,引導駐村力量科學合理設置目標,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嚴格落實派員單位責任和區級部門掛聯責任,統籌組建鄉村振興服務團、選派“金融村官”,由縣級領導統籌、鄉村振興第一書記協調,確保幫扶力量有條件干事創業。重關愛、強管理,積蓄鄉村振興堅守定力。建立幫扶力量履職督導機制,全覆蓋開展“一對一”談話。嚴格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對第一書記的培養任用、表彰獎勵、激勵保障要求,組建“常青樹”干部考察工作組,一線“畫像”鄉村振興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持續激活鄉村振興干部人才“一池春水”。(中共樂山市市中區委組織部 唐浩天)
通川區
“三融三促”推動老舊小區蝶變
近年來,達州市通川區創新“三融三促”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著力建設幸福宜居小區,讓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組織融入,促進改造更有力量。完善“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聯系戶”組織架構,全覆蓋建立小區黨支部;深化“雙報到”“結對聯創”等活動,發揮駐地單位智力支撐、資金支持、人力支援作用;創新共管共享,對已完成改造的38個示范小區中,8個引進物業公司管理,30個實現自治管理。文化融入,促進改造更具底蘊。針對不同小區的人文特色、區位特點和居民訴求,將老舊小區改造與“通川有禮”“共享有禮之城”等融合建設,挖掘打造城市特色傳統文化,保護歷史傳承、鎖住城市印記、涵養小區文化,讓改造后的小區文化更接地氣、更富內涵、更具活力。吉昌大院、蒲草田巷等諸多昔日臟亂差老舊院落搖身一變成為新地標、打卡地。民意融入,促進改造更加溫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人性化角度出發,創新實施“大掌柜+店小二+微項目”治理模式,深入一線聽取居民意見建議,因地制宜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功能。健全小區黨支部民主議事決策機制,推動小區議事決策民主化和規范化。截至目前,通川區累計實施并完成老舊小區改造217個、2.7萬戶。(中共達州市通川區委組織部 舒亮 張立珍)
昭化區
建立“紅色代辦圈”
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廣元市昭化區堅持把提升便民服務質量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以滿足群眾辦事需求為出發點,建立以黨員為承辦主體的“紅色代辦圈”,實現黨員干部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全域配置代辦人員。按照“全域覆蓋、側重偏遠”原則,以服務半徑小于1公里為標準,設置村民小組“紅色代辦點”,結合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甄選“紅色代辦員”,推行“周二定點辦理+流動隨辦”“上門來辦+遠程協辦”模式,為群眾提供醫療報賬等服務,固定代辦專員為高齡群眾、特殊群體提供服務。按需拓展代辦內容。統計黨群服務中心群眾意見反饋,增設社保等事項初審等權限至鎮村(社區),依托“視頻審批”系統,搭建民生服務等代辦業務版塊,承載代銷代購等代辦事項,平均辦理時間縮短65%以上。規范完善代辦制度。建立“紅色代辦點”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等措施,按照“群眾派單—村代辦員接件—鎮黨群服務中心承辦”流程,形成“閉環”,提供“一站式”代辦服務。建立掃碼測評打分機制,推動“紅色代辦”規范運轉。(中共廣元市昭化區委組織部 丁茂華)
雨城區
探索“五帶五興”促鄉村振興
近年來,雅安市雨城區以周公山鎮余家村為試點,探索“五帶五興”促鄉村振興,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組織帶動興治理。實行“一肩挑”,村“兩委”干部按體系配備,帶領基層治理成效明顯提升;建立三級治理體系,劃分網格,實行“多員合一、一人多崗”聯系農戶;搭建協商共治平臺;黨群服務中心設置法治圖書角,提供各項法律服務,同時通過微信群等開展法治宣傳。人才帶動興產業。通過黨政人才幫扶帶動、社會能人項目帶動等方式,推動產業發展;建立黨政人才幫扶體系,用鄉村美食旅游融合發展之路拓寬收入渠道;回引專業人才回村投資,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同四川農業大學法學院簽訂“黨建共建共享”合作協議,促成校地合作。新風帶動興鄉風。開展文明新風、環境衛生等四項教育,以科學的思想文化塑造新型農民;以“積分評比”為載體,評選“星級文明戶”和“十佳”村民;以“四會一約”為保障,切實發揮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服務帶動興和諧。落實村干部專職化管理,實行全日制坐班,下沉政策咨詢、日常事務代辦等服務項目;實行“三線工作法”,提高為民辦事服務水平;為各類困難群體免費提供上門服務。示范帶動興生態。建立健全環境保潔、垃圾處理、綠色發展三項機制,示范推進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扎實開展“廁所革命”,污水處理覆蓋率達100%;探索農藥廢棄物回收利用機制,提高農田綜合使用效益。(中共雅安市雨城區組織部)
敘永縣委黨校
實施 “四個人人” 激活人才 “ 活力因子”
去年以來,在上級黨校的指導和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敘永縣委黨校認真落實縣級黨校分類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構建黨校發展新格局,探索建強師資隊伍。搭建教學“PK臺”,盡展教學魅力。專兼職教師“人人上講臺,人人講好課”教學賽課,實行領導帶頭講,名師示范講,筑牢理論功底,提高教學藝術,同時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增加青年教師上講臺鍛煉機會,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搭建專門的交流、學習與展示的平臺。共建科研“大兵團”,盡聚科研智慧。為激發科研活力,探索實行專兼職教師“人人做課題,人人搞科研”,立足于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服務地方經濟,每位專兼職教師至少參加一個課題組、開展一個專題調研、形成一項課題成果,使得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能力水平得到提升,科研工作呈現強勁發展態勢,科研“大兵團”智慧凸顯。“充電蓄能”,實現常學常新。實行“線上學習+線下學習”相結合,“上級黨校資源+本校資源”相結合模式。依托中國干部網絡學院等線上資源,開展集中學、規定學與自我學相結合。每年至少舉辦10期以上主體班培訓,積極爭取上級黨校培訓機會,深入推進優質師資上掛下派制度,真正做到理論緊密聯系實際。(中共敘永縣委黨校 羅宗澤 劉敏)
馬爾康市
“叫醒服務”激發干部隊伍活力
近年來,馬爾康市堅持嚴把干部政治關,從強化識別培育、注重源頭考察、堅持跟蹤問效三方面入手,以“叫醒服務”精識考準嚴管干部隊伍,激發整體活力。識別培育,喚醒“沉睡”識干部。結合市鄉換屆,采取“兩推一考一選”方式,及時將能力突出的年輕干部納入組織視野,儲備源頭活水。建年輕干部“成長檔案”,實行年輕干部儲備庫動態管理。對經歷單一或缺少基層工作經歷的年輕干部,有計劃選派到鄉村振興等重要崗位實踐鍛煉。明察“三圈”,清除“昏睡”考干部。實行工作實績日報告制度,強化干部日常監督考核。在干部考察中,以“近距接觸+廣泛談話+全面測評”形式,全方位了解掌握考察對象綜合情況。干部定期填報主要社會關系,同時深入家中了解家風家教、生活作風等。精準掌握干部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客觀準確形成干部總體評價,清除“昏昏欲睡”干部。跟蹤問效,保持“清醒”管干部。建立新提任干部跟蹤監督機制,以“定期匯報+走訪調研+征求意見”方式,雙向跟蹤干部履職動態,了解工作實績。加強與紀委監委溝通交流,強化對新提任干部8小時外監督管理。針對新任干部存在管理經驗不足、角色轉變緩慢等問題,建立培訓體系,幫助提升履職能力。對試用期滿的副職領導,組織部按期進行試用期滿考核。(中共馬爾康市委組織部 余嬌)
中建五局安裝公司西南公司
“初心”品牌引領企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十三五”以來,中建五局安裝公司西南公司黨總支狠抓“初心”黨建品牌打造,以初心建紅心、引匠心、聚丹心,實現了企業“四高”的良好發展局面。“初心”實現好不好,支部“紅心”建設是關鍵。推行“項目經理、支部書記”一肩挑,配優基層黨組織領路人。制定《黨員積分制管理辦法》等,架好黨建與生產經營互融的橋梁,為支部工作開展和黨員的行為提供遵循標準和方向。制定黨支部、黨員考核細則,促進“兩個作用”發揮,保障黨組織高標準建設。黨總支提出“初心”領“匠心”,探索企業間“黨建+”的發展模式,保障企業高品質運營。黨建+市場,開拓市場新格局。立足黨建聯盟,為合作方在設計等方面進行支持,為企業的升級發展奠定了基礎。黨建+生產,釋放合作新動能。與合作方共立“黨員先鋒號”等隊伍,保障了項目建設質量、安全、環保零事故等目標。黨總支以“初心”為旗,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著力打造政治思想強,業務技能精,作風紀律嚴的“丹心”團隊。精準引才,創新運用“三微”及“6+1”人才團隊建設法,將員工引進、留住。精細育才,實施青苗等人才計劃,抓實培訓,為企業發展儲足后備軍。精心用才,通過競聘上崗等措施,打通員工“螺旋式”發展路徑。(中建五局安裝公司西南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