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明 趙廷方 馬春燕 王曉昔
1貴州省黔西南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黔西南州,562400;2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黔西南州,562200

圖1 面部輕度浸潤性紅斑,雙眉外2/3稀疏脫落 圖2 腰臀部暗紅班、部分有抓痕及結痂,邊界尚楚 圖3 右上臂外側紅斑及抓痕 圖4 雙大腿散在暗褐色丘疹附痂屑,雙膝關節水皰破潰及消退后瘢痕 圖5、6 部分表皮明顯變薄,表皮下有狹窄無浸潤帶;真皮淺深血管及附屬器旁見泡沫細胞、巨噬細胞及少量淋巴細胞組成肉芽腫性浸潤(HE,×100;×400) 圖7 抗酸染色陽性6+(×1000)
第0129號
瘤型麻風一例
楊昌明1趙廷方1馬春燕1王曉昔2
1貴州省黔西南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黔西南州,562400;2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黔西南州,562200
DOI:10.12144/zgmfskin202203139
Lepromatous leprosy: a case report
YANGChangming1,ZHAOTingfang1,MAChunyan1,WANGXiaoxi2
1Qianxinan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enter,Qianxinan562400,GuizhouProvince,China; 2ZhenfengDiseaseCenter,Zhenfeng562200,QianxinanPrefecture,GuizhouProvince,China
DOI:10.12144/zgmfskin202203139
臨床資料患者,男,32歲。患者因“軀干四肢起紅斑2+年伴脫眉1年余”到疾控中心就診。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發現軀干、四肢起紅斑。睡覺或烤火、吹暖風時有明顯瘙癢,尤以胸、腹、背、臀及大腿部瘙癢為甚。無發熱,無皮膚破潰,指縫和陰囊無瘙癢。當地診所予撲爾敏8 mg/次,每日3次口服,瘙癢癥狀稍減輕,但仍未見好轉。后在當地找中草藥煎藥外擦,無好轉。1年前,患者面部出現紅斑,有螞蟻爬行感,眉毛外2/3逐漸稀疏脫落,平時不痛不癢,有熱風吹到面部時有明顯瘙癢。其祖母為我縣治愈麻風受累者(在其10歲左右已病故)且與同齡鄰居治愈者未治療前有接觸,經其叔介紹到疾控中心就診,以“麻風?”收治。病來精神、飲食、睡眠可,體重無增減,大小便無異常。
體格檢查:雙眉毛外2/3脫落,雙眼閉合正常,顏面皮膚浸潤,有多個暗紅色斑,大約1 cm×2 cm,邊界不清,稍隆起皮膚。雙上肢見多處不規則紅斑,大約0.5 cm×1 cm,邊界不清,未隆起皮膚,有抓痕及結痂。胸背有數枚紅斑、左腰及臀部見較多暗紅斑,形狀不規則,約黃豆至硬幣大,稍隆起皮膚,表面干燥有抓痕及結痂,皮膚無破潰。雙下肢大腿前后及外側有多枚暗紅斑,約黃豆大,邊界不清,稍隆起皮膚(圖1~4)。雙小膝關節留有水皰破潰后疤痕及結痂。腿脛前及足跟皮膚干燥有鱗屑。指縫、陰囊及大腿內側無丘疹和結節。紅斑處及手足感覺正常。
輔助檢查: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未見異常。皮膚組織液查菌:左右眶上陽性5+,左右耳垂4+、下頜3+。細菌密度指數(BI)4.2。組織病理檢查:部分表皮明顯變薄,表皮下有狹窄無浸潤帶;真皮淺深血管及附屬器旁見泡沫細胞、巨噬細胞及少量淋巴細胞組成肉芽腫性浸潤;一神經支層狀變(圖5、6)。抗酸染色查菌陽性6+(圖7)。病理診斷:LL型麻風。療前HLA-B*13:01檢測(預防氨苯砜綜合征),檢測結果為陰性;給予MDT-MB方案治療一年。
討論麻風是一種主要侵犯皮膚黏膜和周圍神經的慢性傳染病。目前我國及我州的發病率明顯下降,導致臨床醫生在診療過程中容易忽略而首診漏診、誤診。大多數麻風患者皮損不痛不癢,而本病例出現皮損后,隨溫度的升高,局部發生明顯瘙癢。瘙癢是導致就診的主要原因。在村衛生室或診所僅僅止癢治療,并未仔細檢查和詢問病史,反映了麻風在許多醫師應提高麻風的認識,減少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