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萍
神經性耳鳴屬于耳科的特發性疾病,是患者主觀感受到在頭部或耳部產生的一種聲音,呈持續性耳鳴,并無外界刺激或相應聲源。神經性耳鳴的致病因素多,據相關研究報道[1],該病與神經系統的病變、血液循環、機體免疫功能失調等因素相關。臨床上根據耳鳴部位來源不同分為感音性耳鳴、周圍神經性耳鳴和中樞神經性耳鳴以便醫生對病因的判斷[2]。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發病率也逐年上升,與年齡呈正相關[3]。患者發病時常伴有頭痛、眩暈、耳聾等癥狀,均與耳鳴程度有明顯關系,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由于耳鳴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所以迄今并無特定治療有效方案,為給診療工作提供參考依據,本文主要就卡馬西平聯合長春西汀治療神經性耳鳴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入治療的神經性耳鳴患者112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112例神經性耳鳴患者分為常規組(56例)和治療組(56例)。①常規組:男34例,女22例;年齡36~71歲,平均年齡(47.94±3.27)歲;病程1~36個月,平均病程(13.36±6.48)個月;伴有聽力損失者12例;單側耳鳴29例,雙側耳鳴27例;Spiegel評分為(14.06±7.28)分。②治療組:男33例,女23例;年齡37~69歲,平均年齡(46.74±3.36)歲;病程1~34個月,平均病程(12.91±6.63)個月;伴有聽力損失者10例;單側耳鳴26例,雙側耳鳴30例;Spiegel評分為(14.13±6.97)分。兩組患者在臨床基礎資料上相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1)均符神經性耳鳴的診斷標準[4],并經內聽道及CT掃描等專科檢查確診;(2)臨床表現為耳鳴、聽力減退者,常規純音測聽檢查提示低頻或高頻感神經性聾;(3)均伴有不同程度睡眠障礙;(4)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了解本次研究治療,同意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
(1)排除神經系統疾病、占位性病變、中耳炎等疾病造成的耳鳴;(2)排除參與本研究前經過其他方式或藥物治療者;(3)排除有嚴重心腦血管或免疫系統疾病者;(4)排除合并精神疾病,不能進行溝通、配合檢查的患者;(5)排除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不能耐受或過敏的患者。
1.4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入院后予以利多卡因注射液(生產廠家: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規格:5mL:0.1g;國藥準字:H20057816;)阻滯聽覺傳導通路等對癥基礎治療。②常規組在基礎治療之上予以卡馬西平片(生產廠家:江蘇鵬鷂藥業有限公司;規格:0.1g×100s;國藥準字:H32021018)治療,方法:溫水吞服,3次/天,0.1g/次。持續治療4周。②治療組在基礎治療之上予以卡馬西平聯合注射用長春西汀(生產廠家:五洲通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0mg×2mL;國藥準字:H20143089)治療,方法:卡馬西平服用方法同常規組,;聯合使用長春西汀注射液20mg+0.9%氯化鈉注射液(生產廠家:安徽雙鶴藥業有限公司;規格:250mL:2.25g(0.9%)國藥準字:H34023608)250mL靜脈滴注,1次/天,持續治療2周。
1.5評價指標
(1)臨床療效評定標準:根據《耳鳴程度分級與療效評定標準》進行判定[5],①痊愈:患者聽力恢復至正常,耳鳴完全消失,無復發;②顯效,患者只有在安靜環境下才能聽到輕微的耳鳴音,無明顯聽力障礙;③有效:耳鳴聲由中重度轉為輕度,減小或完全消失;④無效:患者耳鳴癥狀無明顯改變,聽力持續下降。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對兩組治療前后的睡眠質量采用Spiegel量表評分[6]進行評定:量表包括入睡時間、總睡眠時間、夜醒次數、睡眠深度、做夢情況、醒后感覺6個項目內容,所有項目均采用0~5分的評分方法,累積總分越高代表睡眠質量越好。(3)記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例如:皮疹、嗜睡、骨髓抑制、胃腸道不適等等。
1.6統計方法

2.1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64%,顯著高于常規組臨床總有效率80.36%,兩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兩組治療前后Spiegel量表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Spiegel量表評分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piegel量表評分明顯升高,與治療前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Spiegel量表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piegel量表評分對比分]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經對癥處理后好轉。常規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71%,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29%;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神經性耳鳴可以是一個單獨疾病也可以是多種疾病的癥狀之一,多表現為突發性耳鳴,持續時間長。隨著神經性耳鳴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現年輕化趨勢,臨床醫學上對其的診療研究越來越重視[7]。但目前對該病的發病機制并未完全明確,所以治療中尚無特效藥。多數學者認為[8-9],神經性耳鳴的發生可能與自身免疫、神經病變等因素相關聯。在臨床上多采用擴血管、解除痙攣、營養神經等藥物進行治療,維持細胞正常工作。
卡馬西平作為傳統的一種一線抗驚厥藥,價格低廉,且安全性高[10]。根據藥理學研究可知[11],卡馬西平以抑制谷氨酸釋放,封閉依從性Na+通道為主,穩定神經元突出的細胞膜,從而降低細胞興奮度,抑制聽覺系統的異常興奮活動。但藥物半衰期較短達不到預期治療效果,且用量過多易引起不良反應,導致患者出現皮疹、嗜睡、胃腸道反應、血液生化指標異常等問題[12]。近年有相關醫學研究報道[13],長春西汀是一種選擇性腦血管擴張藥,脂溶性強,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發揮作用改善內耳循環,與卡馬西平聯合使用可增強藥物療效。已有藥理學研究證實[14],長春西汀通過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作用,松弛平滑肌,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與卡馬西平聯合應用具有協同作用,可有效提高治療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結束后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兩組患者的Spiegel量表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治療組較常規組更為明顯,這表明了卡馬西平聯合長春西汀可增強臨床療效,有助于患者睡眠質量的恢復,并且聯合用藥并未有不良反應增加,說明其安全性較高,這一結果與既往文獻報道相一致[15]。
綜上所述,卡馬西平聯合長春西汀治療神經性耳鳴能夠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并且兩者聯合用藥的不良反應并無明顯增加,具有一定安全性,在臨床上具有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