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 蘇靖童
11月的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天高云闊,大大小小多個煤電一體化項目發電機組“火力全開”,陣陣轟鳴。陜西能源趙石畔煤電有限公司月初再次接到發電保供調度指令。“按照生產能力和計劃,通過1000千伏榆橫-濰坊特高壓線路,今年要向華北電網輸送電量100億千瓦時。而在前三季度,我們累計向華北電網輸送的電量已達75.3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在全國13個向華北電網送電的電廠中排名第一。”該公司分管經營的副總經理吳智乾說。
榆橫-淮坊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陜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通過這兩條“西電東送”能源大動脈,強勁電流從陜北能源基地出發,沿著不同電壓等級、縱橫交錯的“空中走廊”,落地負荷中心,走進城市鄉村,走進千家萬戶,見證著中華大地的滄桑巨變、欣欣向榮,記錄著電網發展的征程步履、輝煌成就。
1917年西安開元寺幾戶商家窗戶里透出來的微弱電光,開啟了陜西乃至西北地區有電的歷史;1951年,西安有了第一條35千伏線路;1957年,陜西境內第一條110千伏輸電線路西安至戶縣I回線路建成,同時西安至銅川110千伏線路及第一座110千伏棗園樞紐變電站建成投運,形成以棗園變電站為中心的西安、戶縣、銅川110千伏電網;1958年,110千伏電網延伸至咸陽興平,1960年延至寶雞……“百年來,陜西電力工業和其他各項事業一樣,在黨的領導下,得到了迅速恢復發展,改革開放后的陜西電力,更是厚積薄發,奔跑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歇過。”60歲的老“檔案人”吳華講述到。
1964年的一天,西安人民大廈迎來了我國首條330千伏線路的創造者們。受原水電部邀請,來自全國46個單位的科研設計、設備制造、施工安裝、供電運行和工程技術人員與專家齊聚西安,開始了330千伏劉天關線路的研發工作。這是我國第一個33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工程,也是我國當時輸電距離最長、電壓最高、輸電容量最大的工程。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建設,1972年5月10日,劉天關輸變電工程正式建成,甘肅電網與陜西電網自此實現聯網。
而在隨后的50多年里,陜西電網經歷了從高壓到特高壓,再到遠距離、大容量的發展歷程。1983年,陜甘青電網通過220千伏碧洋送電線路與四川省聯網;1998年,國網陜西電力直供直管縣(市、區)全部實現村村通電;2008年,陜西電力750千伏“三站五線”工程全面開工,陜西電網主網架實現由330千伏升級為750千伏的跨越;2015年,750千伏西安南輸變電工程帶電投運,關中750千伏電網形成環網;2018年,陜西榆林趙石畔電廠1號機組與榆橫-濰坊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成功并網發電;2021年,陜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啟動送電,陜西已全面進入特高壓電力外送新時代。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陜西電力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幾代電力人的傳承奮斗,為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1997年春節,陜西商洛,仿若世外桃源一般的秦嶺大山深處發生了跨時代的巨變。不通公路、海拔2000多米的萬佛山村,電燈,第一次在這里亮了起來。“十幾個人,用嬰兒胳膊一樣粗的繩子,把一根根電桿扛上山,扎在這河谷山梁上,真的是太不容易。”全國人大代表、國網山陽縣供電分公司寬坪供電所員工寧啟水是當年“村村通”的親歷者,20多年來,他和同事幫助鄉親們從“用上電”到“用好電”,見證著山村生活的點滴巨變。
電,讓村民們感受到了現代化生活的便捷,而隨著各種家用電器的增加,特別是農業生產的電氣化,農村用電量日趨增大,變壓器“小馬拉大車”超負荷現象嚴重,安全隱患愈加明顯。
20世紀70年代末,陜西省農用35千伏電網線路僅有2700千米。1998年以來,隨著“兩改一同價”政策實施,陜西省農村電網建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累計完成投資152.71億元,先后實施了一、二期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縣城電網改造工程、“戶戶通電”工程、農村電網完善化工程和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1.6745萬戶農村無電人口通電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十三五”期間,國網陜西電力供電服務區域內的貧困村實現了動力電、機井用電“全覆蓋”,全省農村供電可靠率和綜合電壓合格率分別達到99.75%和98.25%,有效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水平,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強大活力。2020年底,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經營區農網供電可靠率提高至99.9%,綜合電壓合格率≥99.7%,中心村供電架空線路絕緣化率100%,配電自動化系統、配電通信網和智能電表覆蓋率均達到100%,基本實現城鄉電網一體化目標。
“現在不只是電線架到了田間地頭,連辦電用電都是通過手機一點,這是以前想都想不出來的日子,家里的老人都說是黨的政策好啊!”2021年7月17日,西安市鄠邑區靈山寺村的葡萄種植大戶韓長寧提起他家的葡萄種植產業激動地說。

國網西安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對轄區電動汽車充電樁進行日常巡視檢查。 (呼嘯 攝)
“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能源互聯網創新實驗平臺”,是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攜手打造的國內首個且規模最大的能源互聯網實驗基地,也是西北地區首個具備多能互補、全面感知、智能互動的先進能源互聯網示范區。2021年10月26日,在平臺實驗室里,國網陜西電科院與西安交通大學科研團隊,正圍繞設備狀態智能感知、新能源電力系統、友好互動用電、綜合能源系統4個方向,開展著10項關鍵技術研究。
隨著電網規模的急速擴大和電力供應水平的不斷攀升,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圍繞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五大業務環節和信息技術、通信技術,依靠科技創新提高運營管理水平,針對智能化建設中調控一體化、專業化檢修、狀態檢修、用電系統的技術變革,研究管理新模式,確保電網可靠、安全運行。在廣大科研人員的數十年如一日努力下,電網接地工程、電網環保、智能配電、電磁暫態安全四大方向已成為該公司硬邦邦的“金剛鉆”,專業領域研究水平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系統處于領先地位,多項成果填補國內外技術空白。除了“四大王牌”專業之外,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還擁有1個能源行業技術標委會、10個省部級創新平臺、2個雙核心期刊;科研投入近3年來持續增長,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喜獲突破……這些代表著科技硬實力的科研成果與內外廣闊的應用場景交匯融合,支撐著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乃至全行業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1987年我在銅川110千伏宜君變電站,那時候的變電站都是些老設備,設備運行很不穩定,遇到雷雨天氣,故障跳閘是常有的事,每天早中晚要巡視三次,工作票、操作票、值班日志都需要手寫,根本離不開人。現在經過設備改造升級,很多站都是無人值守,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水平很高,加上機器人、無人機這些新技術輔助,變電運維管理是越來越安全、精益、高效。”前國網銅川供電公司變電運維班班長楊欣向感慨道。
陜西電力百年,業績昭昭。截至2020年底,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資產總額701.53億元,年售電量1266.25億千瓦時,向外省輸出電量501.18億千瓦時。陜西電網總裝機容量4203.43萬千瓦,輸電線路總長4.2萬千米,總變電容量13154萬千伏安,城市供電可靠率達99.94%。從1000千伏的特高壓輸電到400伏的低壓農網,從750千伏的高等級變電站到10千伏環網柜,無論是銀線高架的“大動脈”還是街頭巷尾的“毛細血管”,無論是規模宏大的樞紐大站還是路邊不起眼的小小箱變,建黨百年來,在一代又一代的陜西電力人的奮斗下,電網規模和科技含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堅強”和“智能”的屬性已深深嵌入電網基因中,嶄新的陜西電網正矗立在西北廣袤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