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國家智能制造標準化總體組、專家咨詢組全體會議暨《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1 版)》(以下簡稱《指南》)發布會召開。《指南》已于11月17日由工信部、國家標準委聯合印發,是我國發布的第三個版本的《指南》,前兩個版本分別發布于2015年和2018年。
據介紹,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要求,助力我國智能制造業迅猛發展。《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發布,又對智能制造標準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修訂《指南》也是我國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機制的要求。
據了解,此前我國相繼發布的兩個版本的《指南》,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船舶、紡織、石化等14個細分行業開展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聯合開展了標準研制和試驗驗證,初步搭建了191個標準試驗驗證平臺,已發布智能制造國家標準300項,在研國家標準基本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業系統層級各環節,初步解決了因標準缺失帶來的產業發展共性問題。兩個版本《指南》的實施有效推動了國際標準化工作,共制定31項智能制造國際標準,中德雙邊累計達成102項合作共識,發布14項合作成果。我國智能制造系統架構標準和德、美、日等國家標準化成果共同成為了國際智能制造頂層規劃重要參考。
隨著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技術的迅速發展,智能制造工作不斷推進,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在制造業中逐漸普及應用,不斷涌現出新的標準化需求,同時細分領域的標準化需求進一步釋放。新版《指南》是在深入分析我國智能制造標準化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以及新技術標準化需求、國際標準化工作情況,并對我國智能制造相關標準落地應用,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等方面開展摸底的基礎上開始修訂的。編制過程中廣泛邀請行業和企業的代表參加,并面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行業協會、重點企業等約40家單位定向征詢意見。
據了解,本次修訂主要考慮了我國制造業在轉型升級中的實際需求,圍繞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體現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內容,加強數字孿生、5G、區塊鏈等新技術的融合應用,指導細分行業開展智能制造行業應用標準研制和標準體系建設,滿足未來3年我國智能制造發展需要。
先進制造業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智能制造標準化已經成為國際標準化的熱點和前沿領域。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標準化對智能制造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德國第四版“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美國標準化戰略(2020版)”“法國標準化戰略(2019版)”,都十分重視標準化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于2018年成立“智能制造系統委員會”,中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共同制定了智能制造標準化路線圖,主要分析市場、行業需求和新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識別、收集和研究智能制造用例,提出標準需求,研究制定相關術語和定義等方面相關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聚焦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的關鍵使能技術,在自動化系統與集成、增材制造、安全與韌性等20多個與智能制造相關的技術委員會中推動標準化工作,并成立智能制造協調委員會,統一協調管理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
下一步,工信部和國家標準委將開展《指南》和重點標準的解讀,深入詮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搭建思路,在強化標準體系指導作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鏈各方力量,成套成體系開展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重點開展產業亟需標準研制,推動標準試驗驗證平臺的建設和完善,為標準的制定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