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聰,韓曉敏,付宇寬,李志國,徐立立,楊靜
(1.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唐山 064000; 2.廣州廣電計量檢測股份有限公司,廣州 510656)
電磁繼電器是一種電子控制元器件,它可以通過較小的電流、較低的電壓去控制較大的電流、較高的電壓。電磁繼電器主要由輸入回路和輸出回路兩部分組成。輸入回路一般是控制端,輸出回路是被控制端。當觸發(fā)某種機制的信號輸入到控制端時,會有電流通過電磁鐵的線圈而產生磁場,從而對銜鐵產生吸力,在銜鐵的帶動下使得被控制回路閉合,從而發(fā)出控制信號,以實現對某種系統(tǒng)的控制。
電磁繼電器在軌道交通領域是信號控制的基礎電子元器件,具有信號傳遞、系統(tǒng)配電、執(zhí)行控制等功能,因此在鐵路這種以信號控制為主的運輸工具上被廣泛應用。電磁繼電器在高鐵上應用較多,起的作用也比較繁雜,主要包括起到輸出制動信號、過分相信號、火災報警信號以及風機啟動等等[1]。電磁繼電器的關鍵部件是觸點部件,觸點可靠性直接影響到電磁繼電器的可靠性。密封電磁繼電器失效模式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其80 %以上失效模式是接觸部分失效[2]。一般情況下,觸點兩個接觸面之間受多種因素影響,除了觸點材料、觸點結構影響外,還受觸點電流、開路電壓、溫度的影響[3]。
截止2017年底,我國鐵路營業(yè)里程達到12.7萬km,其中高鐵2.5萬km。動車組列車的大規(guī)模運行,對列車的運行安全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繼電器接觸電阻超差到一定程度,將會導致某些命令或信號傳輸不到位,這種故障將會影響到列車正常運行,甚至會引發(fā)嚴重的事故。因此,對應用于高速列車的繼電器進行可靠性研究,評估繼電器的預期壽命,為檢測、維護提供依據[4]。
本文對列車上實際使用發(fā)生失效的繼電器進行宏觀及微觀的分析,確定其失效模式及其失效的機理。同時按照《有可靠性指標的電磁繼電器評估規(guī)范》[5]對繼電器進行可靠性評估,可靠性試驗過程中定期檢測樣品的各項電性能參數,評估各電性能參數的變化情況,確定繼電器的可靠性等級,同時在各個參數的合理使用范圍內,評估繼電器的剩余使用壽命。
本文研究對象為西門子3TH系列的中間繼電器,采用E型鐵心、雙斷點橋式觸頭系統(tǒng)的直動式運動結構,有八對觸頭可組合。觸頭材料由電性能優(yōu)越的銀合金制成,具有使用壽命長及良好的接觸可靠性。滅弧室均呈封閉型,并由阻燃材料阻擋電弧向外噴射。
電磁繼電器電性能參數見表1。
表1 繼電器主要參數
繼電器工作過程:線圈不得電的時候,繼電器內部的動觸點在彈簧的拉力作用下與靜合靜觸點接觸,與動合靜觸點斷開;當某一時刻線圈通電時,繼電器驅動回路導通,線圈產生電磁吸力,銜鐵克服彈力被鐵芯吸合,動觸點隨銜鐵往下運動,使動觸點與原來不接觸的動合靜觸點閉合,完成吸合過程;當線圈掉電時,銜鐵在彈簧的作用下,使其恢復常態(tài)。
動車車載繼電器一旦發(fā)生故障,將會導致列車的某些控制信號不能發(fā)送或發(fā)送出錯,給列車的運行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分析實際使用繼電器的失效原因,動車的安全運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列車用3TH系列繼電器進行失效分析,分析其失效的根本原因。
繼電器的失效分析主要從宏觀及微觀兩個大的方面開始。宏觀方面,主要從產品的外觀、結構、電性能參數等測試進行初始的評價;微觀方面。主要是將新品和故障繼電器進行解剖,進行電子顯微鏡以及SEM能譜分析,分析新品與故障品之間的區(qū)別[6]。最后,結合實際的工作環(huán)境、使用工況以及宏觀和微觀的檢測結果進行綜合的分析,確定故障繼電器的失效機理,分析流程見圖1。
圖1 失效分析流程
本次選取3件實際使用的樣品進行分析,分別對外觀、內部結構、電性能進行檢測,外觀及內部結構無異常,繼電器的吸合時間、釋放時間、吸合電壓及釋放電壓等電特性均在產品要求范圍內,但有2件樣品的接觸電阻超標(>0.5 Ω)。外觀及內部結構見圖2,電性能(不含接觸電阻)測試見表2,接觸電阻見表3。
表2 電性能參數(不含接觸電阻)
表3 電性能參數(接觸電阻)
圖2 樣品的外觀及內部結構
通過對三件樣品進行外觀、結構以及電性能測試,發(fā)現其中有2件樣品的接觸電阻不符合實際的使用要求,但吸合與釋放時間、吸合與釋放電壓均在產品規(guī)格范圍內,因此需要對接觸電阻區(qū)域進行電鏡檢測,檢測觸點的形貌以及成分的變化情況。本文選擇失效品3TH4262-05#樣品接觸電阻OPEN的通道、3TH4262-01#樣品接觸電阻220 Ω通道、3TH4244-01樣品接觸電阻為2 Ω通道,未失效樣品3TH4244-22#樣品接觸電阻為0.3 Ω通道,四個通道的微觀形貌見圖3,成分分析見圖4。
圖3 分析樣品通道微觀相貌
圖4 分析樣品通道成分分析
通過上述觀察,220 Ω接觸點的接觸區(qū)域不集中,處于分散的狀態(tài),這將導致動、靜觸片接觸時,不會充分接觸,導致接觸電阻偏大;OPEN狀態(tài)靜觸點表面沒有清晰的接觸區(qū),有較明顯的附著物附在接觸區(qū)域,使動、靜觸點不能良好的接觸,導致接觸電阻呈現OPEN狀態(tài);常閉觸點2 Ω觸點表面附著物較稀疏,接觸區(qū)色澤比較明亮,因此其接觸電阻很小;未失效品常開通道電阻為0.3 Ω靜觸點接觸區(qū)域面積較大,摩擦痕跡明顯,雖然接觸區(qū)域周圍存在明顯的附著物,但不影響接觸。
對比通道接觸電阻OPEN與通道電阻0.3 Ω二者的成分無很大差別,主要成分都是Ag,同時還有Pa、C、O、S、Cu等元素。觸片除了有Ag、Pa、Cu等金屬元素外,還存在C、O等非基體材料元素,說明基材材料有氧化和碳化的現象。繼電器是一種經常吸合與斷開的器件,觸點在閉合或斷開的瞬間,全部的能量集中釋放在最后離開的那個微小區(qū)域,使其周圍的溫度迅速上升到金屬的沸點,在這樣的高溫條件下,會發(fā)生氧化[7]。如果此時流經觸點的電流超過觸點材料的燃弧電流,觸點間隙會形成拉弧,會將觸點表面形成燒蝕[8]。繼電器長時間經歷這種動作,最終導致接觸電阻增加,接觸失效。
通過對實際使用繼電器的失效分析,發(fā)現繼電器主要是工作過程中,電弧導致的觸點電弧侵蝕是引起電磁繼電器接觸性能變化的原因。電磁繼電器是一種長壽命產品,不同類型的電磁繼電器有其不同的使用壽命,本文中3TH系列繼電器的電壽命為1.2×106次。高鐵 動車等高速軌道交通自投入運營已經超過10年,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維修及更換設備的費用,為降低運維費用,同時不降低可靠性及安全性,需要對相關設備進行可靠性評估。
依據《有可靠性指標的電磁繼電器評估規(guī)范》[5]對繼電器進行可靠性評估,可靠性試驗過程中定期檢測樣品的各項電性能參數,評估各電性能參數的變化情況,確定繼電器的可靠性等級,同時在各個參數的合理使用范圍內,評估繼電器的剩余使用壽命。
根據GB/T 15510《控制用電磁繼電器可靠性試驗通則》標準規(guī)定,同時根據繼電器的規(guī)格書,繼電器允許的每小時吸合斷開次數為1000次,同時根據標準GBT 15510,級別為L、允許失效數Ac=1的總試驗次數為20.2×106,同時為減少試驗時間,進行測試的樣品為22件,根據可靠性理論,則每個繼電器的試驗電壽命次數(吸合斷開)次數為:
根據實際可操作性且每小時吸合與斷開不超過1000次,實際采用吸合2 s、斷開2 s,則1 h的吸合與斷開次數為900次。
則試驗時間為:Td=ns/900/24 h = 42.5天 (2)
將所有參試樣品按照實際工作的時候通電、連接負載,保證線圈、觸點均通137.5 V電壓,接通負載保證通過觸點的電流為實際工作時的所測最大電流240 mA,通電后開始可靠性試驗,按照吸合2 s、斷開2 s為完成一次吸合與斷開試驗。試驗溫度依據GB/T 15510,選擇試驗溫度為30 ℃。試驗過程中,定期檢查外觀、接觸電阻、吸合與斷開時間、吸合與釋放電壓,確定各個性能參數是否有變化趨勢。
試驗實施見圖5 。
圖5 可靠性試驗實施圖
試驗過程中,繼電器的吸合時間與釋放時間、吸合電壓與釋放電壓幾乎無變化,接觸電阻隨著試驗時間的增長,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各個通道的吸合時間及釋放時間、吸合電壓及釋放電壓未有明顯的變化趨勢,而各個通道的接觸電阻隨時間有顯著變化,詳細見表4。
可靠性鑒定試驗后,所有通道的吸合時間的最大值小于產品規(guī)范規(guī)定的常開與常閉的最小門限值42 ms;所有通道的釋放時間的最大值小于產品規(guī)范規(guī)定的常開和常閉的最小門限值40 ms;所有通道的吸合電壓和釋放電壓均小于產品規(guī)范規(guī)定。
可靠性鑒定試驗后,繼電器的常閉通道接觸電阻是呈現逐漸增大趨勢的,對所有試驗繼電器的接觸電阻按照每個時間點取平均值,則每個檢測時間點的均值如表4。試驗后接觸電阻小于0.5 Ω,仍在設備可用范圍內。因此,需要對接觸電阻退化到0.5 Ω進行擬合,確定實際的可用時間。
表4 接觸電阻與時間關系
繼電器的接觸電阻是呈現增大的趨勢,因此使用Matlab對試驗數據進行擬合,接觸電阻隨時間變化的方程為公式(1),擬合曲線見圖6;其中,擬合方程相關系數R2值為0.9846,接近于1,說明擬合程度非常好。
圖6 繼電器接觸電阻退化趨勢
根據實際使用的接觸電阻要求,當接觸電阻退化到0.5 Ω,即不滿足使用要求。因此,以接觸電阻退化到0.5 Ω為失效閾值求解方程(1),利用Matlab “fzero(@(x)149.8*exp(0.0007273*x)+0.0000837*exp (0.02391*x)-500,0)” 求解方程(1)得出接觸電阻退化到0.5 Ω的時間為625 h,按照可靠性評估方案,則試驗至625 h時,繼電器的動作次數為562500。
本項目所選擇繼電器為京廣線列車上使用的過分相類型繼電器,此線路上過分相為25 km執(zhí)行一次,線路里程為2300 km,則列車單程繼電器要動作92次。按照列車一年運營365天,根據可靠性評估結果,繼電器的預期壽命為:
1)經過分析,失效接觸器的失效原因為動觸點與靜觸點接觸不良。接觸不良的前提是長期使用的接觸器觸點表面生成氧化物和硫化物,形成阻擋層,電接觸可以燒穿一定厚度的阻擋層,阻擋層厚度增大到不能電燒穿時,觸點還可以通過摩擦破壞阻擋層形成接觸,但是觸點摩擦力較小,在其偏差范圍內存在摩擦力不足,僅保持接觸而不足以破壞阻擋層,導致接觸不良。
2)通過對繼電器進行可靠性測試,根據繼電器接觸的退化趨勢以及實際可使用的失效閾值,繼電器預期壽命為16.75年。按照動車組運行480萬公里或12年即更換的要求,繼電器仍可繼續(xù)使用4.75年,可以達到延壽的預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