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忠侯
(廣西河池鳳山縣融媒體中心,廣西 河池 547600)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數字技術得到良好發展,媒體之間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媒介融合已經成為必然。在這種情況下,電視、雜志、報紙等傳統媒體與時俱進,從內容融合發展到載體融合,形成了很多數字產品。尤其是在三網融合后,形成了各種媒介資源共享、相互滲透的格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體的出現給廣播電視的地位帶來了較大挑戰,受眾越來越少,發展步履維艱。為了能夠順應時代發展,廣播電視需要堅持與時俱進原則,注重業態融合,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業態整合發展方案,且積極和其他媒體合作,積極開展新的業務,進而促進廣播電視長期穩定發展。
技術創新,是媒介發展的動力,科學技術促進傳播媒介的發展,該種推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科學技術發展,隨著科技發展,原本無法實現的傳媒形式變得可能。②經濟發展,可以利用更低的成本實現原來可以實現的傳播形式。技術力量可以對媒介現有特征進行改變,電視、廣播、雜志、報刊等媒體屬性單一,在未來會向著視聽多媒體終端進化[1]。例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網、電話網不再是單一服務,可以承載多種不同網絡業務。各種媒介互相滲透,在數字技術發展與網絡傳播發展推動下,各種媒體利用新的介質實現了融合。
新媒介的出現,會帶來可能性,擴展了信息傳播途徑。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人們對于信息需求較為強烈,媒介融合可以利用不同媒介優勢與特點,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并且,媒介融合能夠對不同信息產品進行生產,提供不同服務,滿足不同受眾需求。此外,媒介融合可以改變媒介組織粗放化經營模式,向著集約化經營發展[2]。在傳統媒介企業中,大多各自為政,具有獨立的受眾市場、運作形式,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求,使發展受到阻礙。而媒介融合,可以促使各媒介轉變獨立經營模式,向著多媒介聯合經營發展,可以使傳統媒介企業的人、訊息、物、財等資源得到科學合理配置,進而有效提升效益、控制成本。
(1)需求結構轉型。相關研究人員指出,基于長遠角度,媒介融合不應僅限于內容融合,還需要注重媒介形態、技術、結構、功能、流程、傳播形式的融合。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現了一系列新媒介,這些新媒介屬于技術產物,也是消費者需求產物。隨著社會發展,消費者需求發生改變,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出現新的媒介,且這些媒介在無形中轉變消費者的需求結果。消費者需求結構持續轉變,最后會導致廣播電視結構發生改變[3]。
(2)產業關聯轉型。產業關聯,屬于一種技術經濟聯系,把各種投入品、產出品作為聯結紐帶。媒介融合,不僅可以促進廣播電視內部各個媒介的聯系和合作,還可以促進廣播電視和其他產業的合作和聯系。廣播電視和其他產業之間有橫向市場結構,形成了新的產業價值鏈。
(3)產業布局轉型。受到政策干預影響,媒介融合能夠促使成媒介產業向著更合理的方向布局轉變。
(4)盈利結構轉型。現階段,我國廣播電視盈利主要是以廣告收入為主,過于依賴廣告的特點較為顯著。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約有四成的媒介廣告收入占據總經營收入90%以上,還有將近三成的媒介廣告收入占據總經營收入50%~90%。最近幾年,我國媒介融合正在改變該種盈利模式,且慢慢地形成有多個支撐點的盈利格局。盈利結果發生改變,會對媒介內部組織結構、整個媒介產業結構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廣播電視的價值鏈是單一的線性一體化形態,如電視新聞由電視臺一手包辦,其中包括拍攝、剪輯、錄制、播出,一個內容輸送給一個媒介端口[4]。近幾年,我國數字化技術得到良好發展,信息發布不再需要依靠電視臺,這種去中介化效應,促使企業有機會直接和受眾聯系,還可以創新全新的網絡中介,形成新型的商業形態。例如,上海文廣集團,其構建了產業網,擁有手機電視牌照、IPTV 牌照、數字付費頻道集成平臺,具有多張新媒體運營牌照的多元內容集成商,和其他廣電集團相比具有競爭優勢。
廣播電視有限網絡的業務都是電視傳輸,如今全部開放給電信部門。但是,電信部門僅僅是開放部分互聯網計入VoIP 等業務,電話等基礎電信業務還沒有開放給廣播電視。電信部門具有較大的網絡規模與資金實習,如果一開始便提供給電視免費傳輸業務,會傷害到廣播電視[5]。并且,受到政策影響,有線電視網絡并不能把電話業務變成免費業務。媒介融合實際上是為了打破行業壟斷,促進產業創新,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需要注重業務創新,以業務創新為基礎,適當地發展其他競爭對手的業務,而不是惡意進行破壞,利用低價、虧本等形式,打擊對手經營較好的核心業務。
光纖入戶,簡稱為FTTP,主要是指寬帶電信系統,其主要是以光纖電纜為基礎,利用光電子,把多重高檔服務傳送給家庭、企業,如電話三重播放、電視、寬帶互聯網等。光線,是通信傳輸系統中的重要力量,其具有較強抗感染性、抗電磁性,更符合未來人類信息量大和精密度高的需求,且低廉的價格促使光線得到廣泛應用。但是,相對來講,光纖到戶要想實現普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發射和接收端技術、硬件、傳輸系統速度。最近幾年,我國有限電視網絡在改造時,接入網為重點內容,但是因為施工具有一定難度、設備投資有限,導致短期內無法實現光纖入戶。
廣播電視產業鏈涉及較多內容,其中包括節目集成商、內容提供商、平臺運營商、網絡運營商、用戶。在產業鏈中,自由保證均衡發展才可以有效積極問題,進而實現良性循環。在產業鏈中,各個參與者都是競爭者,也是合作者,需要保證各司其事才可以獲得更多利潤[6]。目前,根據光電產業先創來講,部分企業都希望利用規模經濟對整個產業鏈進行同意,進而追求較多經濟效益,但是實際上這樣是不顯示的。目前,我國數字電視產業鏈發展不夠成熟,大多都是在廣電總局要求下完成任務,數字電視運營商沒有找到符合自身的盈利模式,產業鏈中的環節還需要進一步的磨合與探索。
(1)優化資源配置。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可以根據相關要求,把互聯網思維作為基礎,對媒體資源配置進行優化,把分散、優質的資源向互聯網陣地進行聚合,向移動端進行傾斜。與此同時,需要注重頻率頻道、節目欄目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解決同質化過剩供給問題,強調需求導向和服務實效[7]。此外,需要注重精辦頻率頻道,注重優化節目欄目,注重平臺賬號整合,針對影響力較小、定位不準確、用戶數量較少的平臺需要鑒定并關停,打通各個領域,對統籌各種資源,進而構建全新的主流媒體整體合力。
(2)創建新型傳播平臺。廣播電視臺應積極發揮自身的優勢、視聽特長,通過市場機制,注重構建具有突出特色、先進技術、用戶眾多、自主可控的新型傳播平臺,引入多方資源,注重和多方的合作,面向各種類型終端,進而不斷增強聚合力和引領力。與此同時,需要注重提升平臺信息服務聚合、精準分發水平,保證媒體服務的專業性、親民性、針對性,對廣播電視+政用、民用、商用服務進行拓展,進而有效提升用戶活躍度和平臺價值。
(3)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各級廣播電視媒體可以協同聯動,對網上網下資源途徑進行整合,一體化對網上網下業務進行運營,集中力量創建高質量主平臺,拓展多樣化主渠道,做強主賬號,創建完善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實現協同高校、資源集約、方式創新、協同高效、內宣外宣聯動,突出全媒體傳播主流地位[8]。與此同時,廣播電視臺需要結合自身定位,構建新型主流媒體旗艦,發揮示范效應與引領效應。并且,還可以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加快資源整合,實現品牌化與規模化運營,構建區域性傳播平臺。此外,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特色、優勢,積極進行融媒體中心建設。
(4)協同促進融媒體中心建設。廣播電視臺在建設融媒體時,可以創建長效運營機制,和融媒體中心創建協同發展機制。在該過程中,可以利用廣播電視業優勢,和傳輸網絡進行協作,落實標準規范。并且,可以創建互為支撐、充滿活力、協同發展、統分結合的業務體系,注重本地服務與社交互動,創建綜合服務平臺、社區信息樞紐、當地主流輿論陣地,如圖1 所示。

圖1 融媒體中心框架
(1)貼合和服務群眾。廣播電視臺在發展中,需要以群眾為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媒體和用戶連接,創建群眾離不開的途徑和平臺。與此同時,需要深入到生活中,扎根到群眾中,生產與傳播群眾喜歡的精品內容,強調求實求新,高質量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9]。并且,廣播電視臺可以實施開門辦臺,利用好的客戶端、網絡問政、用戶社群等平臺,多和群眾互動,吸引更多用戶參與到內容生產和傳播中,提供線索素材,分享交流評論。
(2)提升服務能力水平。廣播電視臺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應急廣播體系進行優化,推進智慧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注重廣播電視服務升級,優化全媒體公共服務體系,對公共服務網絡進行優化,進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此同時,需要對各類資源進行融合,統籌線上線下,做好公共服務和市場運營,進而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綜合服務。并且,廣播電視臺可以積極主動地對接智慧城市建設、新型城鎮化戰略等,打開全新格局。
(3)增強用戶體驗。廣播電視臺需要為用戶創造更好的體驗,順應萬物皆屏、萬物皆媒趨勢。在該過程中,結合通過固移融合、臺網協同,優化互動體驗,發展全新模式,如多屏連用戶、小屏回大屏、大屏連小屏等,進而滿足用戶跨屏、跨網、跨域、跨終端的無縫銜接服務需求,保證服務個性化、便捷化、智慧化。
(1)提升精品內容持續供給水平。在新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臺在業態整合中,需要做精、做強、做專,對新聞宣傳、文藝宣傳進行創新。具體來講,可以強化主題主線宣傳,多方式、多角度地對相關內容進行宣傳。并且,準確及時地對融媒體新聞信息進行發布,提供給其他媒體轉載新聞信息員,掌握輿論主動主導權。并且,可以生產一些現實題材內容,利用新手段講好故事,增強節目感染力、親和力、表現力,推出更多高質量作品。
(2)注重高新視聽內容供給。廣播電視臺可以注重全媒體內容供給體系,對音頻節目、短視頻、豎屏節目等形式進行統籌考慮,針對不同需求、場景,提供多彩豐富的內容,詳見圖2。并且,注重藝術和技術的融合,注重互動視頻、沉浸式視頻、超高清視頻等高新視聽內容供給,提供交互式、沉浸式、全細化的視聽體驗。利用新理念、新技術,實現智能化、云端化、社會化、專業化生產,保證內容質量與供給效率[10]。

圖2 全媒體內容供給
(1)注重升級傳播體系。廣播電視臺可以實施智慧廣電戰略,構建智慧廣電媒體,發展智慧光電網絡,一體化推動廣電5G 網絡建設、全國一網整合。注重有線、地面無線、衛星等互相融通和智能協同,創建新型的傳輸覆蓋體系,對云、網、邊、端、業等要素進行智能配置,進而有效增強綜合業務承載能力。
(2)注重大數據創新應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臺可以把數據作為關鍵要素,構建新型業務模式,創建互聯、互通、互用的大數據系統,注重各類數據保護,豐富開源工具、數據服務,實現內容生產、服務、流程、運營的轉型升級,實現傳播平臺一站式服務,進而更靈活地應對新業務場景。此外,可以創建大數據基礎信息平臺,避免出現信息孤島,促進行業信息服務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1)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廣播電視業態融合離不開人才支撐,因此需要注重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具體來講,落實人才激勵政策,堅持唯才是用、德才肩背的原則,對選人用人途徑進行拓展,創建完善的全媒體人才職稱制度體系,促使廣電單位人才流動。與此同時,廣播電視臺可以開辟綠色通道、提供特殊支持,針對特殊人才可以提供特殊待遇。并且,可以利用有效手段,吸引外部人才加入到廣播電視臺,利用傳幫帶、合法兼職創業等手段,改善艱苦邊遠地區、基層一線專業人才匱乏情況。
(2)創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廣播電視臺需要注重培養相關人員全媒體采編制作能力,提升其政治能力水平、專業本領水平。并且,需要加大培訓力度,適當增加培訓投入預算。靈活利用線上和線下培訓、比賽選拔、實操演練等形式,通過分層分類、按需定制,增強培訓效能。此外,可以和高校、科研院等進行聯合,創建聯合培養機制,做好人力資源儲備工作。
總而言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業態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增強廣播電視競爭力,還可以促使廣播電視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進一步促進廣播電視發展。目前,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廣播電視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受眾數量逐漸減少,發展受到阻礙。基于此,在實際工作中,廣播電視需要意識到媒介融合對自身發展的積極意義,且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業態整合策略,從多個層面入手,注重廣播電視和其他媒體跨屏融合,跨行整合產業鏈,利用多元化盈利模式,促使廣播電視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