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朋飛
(鳳陽縣高塘湖水產技術推廣站,安徽滁州 233100)
大水面生態漁業是我國生態漁業養殖的主體,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水域。但是,大水面生態漁業在長期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生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需要結合當地情況,不斷總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為其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時,只有大水面生態漁業具有良好的發展趨勢,才能實現漁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水面生態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生態學、環境學、經濟學等原理,作為發展的主體指導,并且在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期間,根據魚類與其它水生物的互補原理,生產出優質的水產品,滿足人們的需求[1]。同時,大水面生態漁業的發展,將應用多項先進實用的技術,構建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養殖循環系統,不僅可以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促使大水面生態漁業實現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
目前,大水面生態漁業模式主要有漁-牧結合型、漁-農結合型、漁—牧—農復合型等。
1.漁-牧結合型
漁-牧結合型是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常見的一種形式,主要是與豬、鴨、雞結合,實現共同生產,不僅大水面資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避免產生水資源浪費的問題[2]。同時,漁-牧結合型注重對配合飼料的應用,其實就是將牲畜的排泄物進行加工,將其喂養給魚類,這樣可以利用糞便肥水養殖濾食性魚類,降低了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成本,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漁-農結合型
漁-農結合型在目前大水面漁業養殖中較為普遍,主要將魚類與農作物、植被等相互結合,利用塘中的底泥作為田間的肥料,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漁-農結合型屬于經濟性的養殖方式,在漁-農結合型養殖期間,應以市場作為導向,因地制宜進行農作物種植,對食物鏈的營養關系進行充分的利用,凸顯漁-農結合型漁業發展中的優勢。
3.漁—牧—農復合型
部分地區大力推廣漁—牧—農復合的養殖方式,該種養殖方式屬于多元化的養殖方式,在漁—牧—農復合養殖時,主要是以漁業為主,將種植業和畜牧業進行融合,不僅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也強化了資源的多層次利用[3]。在漁—牧—農復合養殖時,塘泥和魚類糞便作為植物的肥料,植物秸稈和果實作為飼料和原料喂養家禽和魚類,實現種養加工為一體、生產循環、綜合經營等生產模式。
大水面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大水面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有些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場為了增加自身的經濟效益,在魚類養殖時投放大量的有機肥,導致大水面生態環境受到影響,嚴重影響了大水面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在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的時候,魚類種類相對較為單一,不利于實現多元化的發展目標。
一些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沒有進行系統化和細節化管理,抑制了大水面生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相關部門管理不嚴、技術人員流失、轉行、從業人員素質低等。
隨著大水面生態漁業的快速發展,水產品的價格隨之產生變化,傳統的養殖主要是根據季節進行魚類捕撈,缺乏專業人員進行捕撈作業,影響工作效率,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另外,在大水面生態漁業捕撈的時候,未能根據市場價格變動進行合理的捕撈作業,將更多關注點放在質量,這樣往往忽視了價格和捕撈之間的關系,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很多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投放魚類品種、規格、數量不科學,沒有檢測水體魚產力,盲目投放。
以安徽滁州鳳臺縣大水面養殖情況為例,該縣地表水總量239.2億m3,可利用量為4.36億m3,其大水面、河流較為復雜,縱橫交錯,形成了完善的、循環的水利排灌系統,為當地發展生態漁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下面就大水面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提出對策。
傳統的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以集中養殖方式為主,為了提升養殖產量,將大量的外界物質投放到水體中,不僅給水環境造成了影響,也不利于大水面生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不斷完善生產方式。
1.根據當地水域生態情況,對大水面生態養殖區域的實際容量進行測量,根據測量的結果,確定魚苗投放比例、密度,以及有機肥料的使用量,確保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6]。
2.根據實際情況將藻類植物投放在養殖水域中,可以有效優化生產方式,避免對水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將藻類投放在大水面養殖水域中,主要是利用其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和凈化作用,減少水中的殘余化肥量和代謝物,改善水質。
不斷進行完善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各項養殖行為有規可依,避免出現隨意、盲目等現象。
1.完善管理機構。當地有關部門應當構建專業的管理團隊,完善管理機制。根據相關的制度,實現監督管理,隨時監督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從而確保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的質量。
2.加強專業隊伍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是行業發展的基礎,廣納賢士,招納更多的技術性人才,對現有技術人員酬勞情況進行完善,增加福利待遇,充分發揮其專業性。
3.構建完善執法體系。出臺相應的法規、政策,嚴格管理,為大水面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創建良好的市場環境。
魚苗投放是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中一項重要內容,確保其合理性,可以有效提升養殖產量,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
1.在保證大水面水環境質量和正常供水質量的前提下,結合現有的情況,對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方式進行調整,發展與保護共同進行。
2.需要對水域容量以及環境的承載力進行科學、綜合評估,確保在不影響水質量和水環境的前提下,增加過濾性魚類的投放。苗種投放的時候,需要對魚類的習性進行了解,多元化引進魚苗種,實施科學養殖,增加養殖產量,提升經濟效益。
(四)優化捕撈技術
優化捕撈技術是提升產量的關鍵,可以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不斷優化捕撈技術,提升捕撈效率。同時,在優化捕撈技術的時候,需要配置相應的設備,已經老化的設備需要立即更換,避免影響生產[8]。隨時把握市場的變化趨勢,做好實時分析,在了解市場需求以及人們消費習慣以后,合理的進行捕撈,這樣才能提高養殖效益。
為了有效解決大水面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必須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切實落實解決措施,注重環境保護,加強科學管理,優化生產和捕撈技術,確保大水面生態漁業朝向健康、穩定、可持續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