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摩羅,全稱為科摩羅聯盟,有“香料群島”的美稱,位于非洲大陸東側莫桑比克海峽北端,是印度洋西部島國。
首都莫羅尼是科摩羅的第一大城市和主要旅游勝地,是科摩羅的政治、經濟和海、空交通的中心。東南部的卡爾塔拉火山是科摩羅群島的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活火山之一。整座山峰常年云霧繚繞,周圍叢林茂密。
依蘭(Cananga odorata)的名字里有個“蘭”字,那它應該是蘭科植物吧?
依蘭,又名依蘭香、香水樹、加拿楷,是番荔枝科依蘭屬常綠喬木或灌木,高可達20米左右。依蘭的樹干筆直,枝梢下垂,葉子比較大,膜質至薄紙質。依蘭的花為腋生,一朵或者幾朵呈叢生狀,花朵艷麗;花瓣分內外兩輪,外輪6枚花瓣稍大,內輪3枚花瓣稍小,花朵下垂,花形有一點兒“張牙舞爪”;花冠似舌形,初開時呈綠色,后轉為黃色。
蘭科(Orchidaceae Juss.)植物一般是地生或附生草本。顯然,依蘭并不是蘭科植物。
樹干 高可達20多米,胸徑可達60厘米;樹干通直,樹皮灰色。
葉 葉大,膜質至薄紙質,卵狀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頂端漸尖至急尖。
花 花序單生于葉腋內或葉腋外,有花2—5朵;花大,黃綠色,倒垂。
果 漿果,近圓球狀或卵狀,黑色。
看到“依蘭”這個名字,很多人會聯想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其實,這僅僅是巧合而已,它們之間其實沒有一丁點兒關系。
有些國內資料上常把依蘭寫作“依蘭依蘭”,這是不是筆誤呢?其實并不是。菲律賓人稱依蘭為“ylangylang”,音譯過來就是“依蘭依蘭”,在菲律賓他加祿語中,意思為“罕見”,特指芳香罕見。
依蘭原產于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F在,世界各熱帶地區均有栽培。
依蘭是香水工業的重要原料之一,人們從依蘭的新鮮花瓣中提取的精油,稱為依蘭油。依蘭油廣泛用于香水、香皂和化妝品之中。
19世紀后半葉,菲律賓人首先收集到了高品質的依蘭油,其濃郁的芳香讓它在菲律賓上流社會很快流行起來,之后風靡歐美。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菲律賓是世界上依蘭油的生產中心;戰爭結束后,法國人將依蘭引種到科摩羅,并大獲成功。1920年前后,依蘭在菲律賓的種植面積已經大幅下降。20世紀中葉,科摩羅的依蘭油生產達到全盛時期,科摩羅也一舉成為世界上依蘭油的最大產地。
為什么依蘭能在科摩羅遍地開花呢?這是因為依蘭喜歡高溫潮濕的環境,對環境的要求是年平均氣溫22℃—25℃、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
巧合的是,科摩羅屬濕熱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8℃,最高氣溫約35℃,最低約20℃,年降雨量為1000—2500毫米。
這樣的氣候環境似乎是為依蘭量身定做的,簡直是依蘭生長的理想天堂,不想遍地開花都難。
依蘭樹4—5年成熟,10年達到盛花期,每棵盛花期的樹可以年產20—100公斤花,依蘭香料正來自于這些花。科摩羅的依蘭樹一年四季都開花,這使整個科摩羅芬芳四溢。
由于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如今,從科摩羅依蘭樹的花中提取的油料,在品質和聲譽上已經勝過其他地區的產品,成為國際香料市場上的搶手貨,為法國和美國香水行業所青睞。
高品質的依蘭油已經成為科摩羅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依蘭不但成為讓世界記住科摩羅的名片,更順理成章地成為科摩羅的國花。
除了用來制作香水,依蘭油還被開發成食品添加劑,為食品增添獨特風味。
丁子香、依蘭和香草產業是科摩羅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科摩羅故而又被譽為“香料之國”。
也許你還不知道,《中國植物志》中還記載著一種名叫小依蘭(Cananga odorata var.fruticosa)的植物,它是依蘭的一個變種。小依蘭只有1—2米高,遠低于依蘭樹,花的香氣也淡一些。
小依蘭 文芳/ 供圖
20世紀初,依蘭的醫療功效首度被披露。
當然了,用于醫療的主要還是從依蘭的花瓣中提取的依蘭油。
依蘭油是一種有效的抗抑郁劑、防腐劑、抗痙攣劑和鎮靜劑,它對提高免疫力、調節情緒、促進心血管健康、調理消化系統等均有一定的作用。此外,依蘭油還能對抗瘧疾、傷寒及腸道感染。
溫馨提示:如有不適要去看醫生,不可隨意用藥哦!
科摩羅的國家動物:拉蒂邁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標本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和上海自然博物館均收藏了同一種魚的標本——拉蒂邁魚標本。這些珍貴的標本是科摩羅政府為了表達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而贈送給中國的。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藏標本圖/劉曉麗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館藏標本 圖/趙建濤
拉蒂邁魚又稱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Smith)、非洲拉蒂邁魚,它和印尼拉蒂邁魚(Latimeria menadoensis)是世界上僅存的空棘魚類。
科學家曾認為空棘魚類早在白堊紀以后,也就是6000多萬年前就滅絕了,但1938年,南非漁民竟然在無意間捕捉到一條矛尾魚,因此,矛尾魚,或者說空棘魚類又被稱為“活化石”。
此后,很多學者在非洲沿海四處尋找,一直難覓其蹤,直到1952年,人們才在科摩羅群島附近捕獲了第二尾矛尾魚。此后,這種魚在科摩羅群島附近不斷被發現。
矛尾魚有8個鰭(魚通常有7個鰭),除了第一背鰭外,其余7個均為肉質鰭。矛尾魚的尾鰭分成上下兩部分,形成矛狀三角形,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矛尾魚的胸鰭和腹鰭比較發達,而且魚鰭內的骨骼的排列方式及形狀與原始四足動物的四肢骨十分相似,這說明它與陸生脊椎動物的起源有著密切的關系1。
矛尾魚一般棲息在90—200米的深海海底洞穴中,以卵胎生的形式孕育后代,卵的直徑可達9厘米。卵胎生是一種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間的生殖方式,受精卵在母體內發育成新的個體后才生產出來。但是,受精卵在母體內發育時所需的營養,依靠的是卵自身所貯存的卵黃(類似雞蛋黃),而不是直接來自于母體;或者只在胚胎發育的后期才與母體進行氣體交換,從母體吸收很少的營養。母體對胚胎主要起保護和孵化作用。
這是矛尾魚等動物對不良環境的長期適應而形成的繁殖方式。
1.資料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北京自然博物館解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