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旻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瑟·阿什金在96歲獲獎,成為諾獎歷史上獲獎時年齡最大的科學家。
當諾獎工作人員給阿什金打電話,通知他獲獎的時候,老爺子還在地下室寫論文。他說:“我希望得獎以后,發表論文能容易點兒。那些編輯可能會說,這個人發明了激光鑷子,可以捏住原子、分子、病毒這樣的小東西,而且還不會損傷它們。阿什金是個聰明人,得過諾貝爾獎,最好發表他的論文。”阿什金還說:“我不擔心年齡,我只擔心我不再聰明了。”
其實,他說出了我們的心聲。現代醫學剛誕生的時候,人類平均壽命是30歲,到今天平均預期壽命已經接近80歲——醫學用200多年的時間讓人類壽命延長了大約50歲,而且這種趨勢還在持續。
我們這代人很可能活到100多歲。但問題是,我們肯定不想病懨懨地活到100歲。所謂衰老,是怎么回事呢?
年齡與壽命
根據已有的研究結果,最靠譜的結論是,人類壽命的極限是120歲。這個論點有三個證據:首先,人類歷史上有證可考的最長壽人士是一位法國女性,享年122歲;其次,法國博物學家布豐得出一個結論:物種壽命是生長期的5倍-7倍左右,人類的生長期基本就到18歲,按照最高7倍推算,18乘以7等于126歲,與120歲接近;另外,美國著名科學家海夫利克發現,人類一生中細胞平均分裂次數為50次,每一次分裂產生的新細胞平均存活2.4年,50乘以2.4也等于120歲。所以,如果沒病、沒災、沒意外,理論上人有可能活到120歲,這是人類壽命的極限。
我們經常聽人說,歲數大了,病就找上來,恢復起來也難,這就是衰老——傳統觀念是把衰和老聯系在一起的,那么老就一定衰嗎?未必。
2015年,我曾治療過一個重癥肺炎、呼吸衰竭的老奶奶,103歲。當時她已經氣管插管,用上了呼吸機,我還給她下了病危通知書。
一般來說,病的嚴重程度和年齡相關。原因是人老了,器官的代償能力差了,所以死亡風險非常高。在病情這么重的情況下,幾乎所有高齡病人的情況,都是一個器官還沒治好,別的器官又出問題了;但是這個病人不同,她對藥物的反應很好,在病床上躺了兩周,身上一點兒都不腫,咳嗽力量也大,后來她的肺炎治愈了,拔了氣管插管,高高興興回家了。直到今天我都一直在想:這個病人不是我治得好,而是她只是老,但并不衰。這個病人盡管103歲,但是長得卻沒那么老,咳嗽力量非常大。咳嗽,就是針對肺炎最好的自我修復能力,所以她能抵御疾病并且從中修復。
我們醫院治療過一個早老癥的病人,這種罕見病患者,身體老化速度是正常人的5倍-10倍。我還治療過一個14歲的病人,面容蒼老,眼球內陷,皮膚全是皺褶,身體已經老化,說明這個病人雖然不老,但是身體已經衰了。
這兩個病例可以證明,衰老速度在個體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多數時候,年齡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衰老的程度,但是衰老的本質,卻不是年齡大,衰老的本質是自我修復能力下降。
人類研究衰老的最新進展,有以下三個層面——
衰老的第一個層面:基因損傷。很多因素會引起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就是一種損傷。比如,細胞分裂的時候會有突變,接觸紫外線、化學物質,人體產生的自由基也會引起基因損傷。隨著年齡增長,這些損傷會逐步累積和疊加,如果這種基因突變發生在關鍵位點上,就會變成癌癥基因。從這個角度看,癌癥就是衰老的一種表現形式。基因損傷的累積越來越多,就像染色體長滿了傷疤一樣,就會影響細胞的功能。

衰老的第二個層面:細胞功能異常。細胞功能異常會表現為很多方面,比如內分泌腺體分泌激素越來越少,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就會引起皮膚彈性下降、皮膚干燥、月經紊亂和骨質疏松。再比如,細胞利用營養物質的能力也會下降,會出現糖尿病、高血脂。這類病人并不完全是營養物質攝入過多,同時還有利用障礙。
另外,人體還會產生很多衰老細胞和有害的蛋白質,短時間內清除不掉。阿爾茨海默癥病人的大腦里會沉積很多淀粉樣蛋白和衰老細胞,這些物質不僅“占著地方不干活兒”,還會引發慢性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速阿爾茨海默癥的發展。無論是激素水平下降,利用營養物質的能力下降,還是清除衰老物質的能力下降,這些都是細胞功能下降的表現。
衰老的第三個層面:自我修復能力下降。我們來看看人體有哪些自我修復能力:比如,基因損傷可以自我修復。在我們深度睡眠的時候,大腦神經膠質細胞的體積可以縮小60%,這就是為了給大腦內的液體留出空間,加快液體循環,清除衰老物質,完成自我修復。再比如細胞損傷或者死亡之后,人體的干細胞會加快分裂,補充壞死的細胞。只有自我修復能力下降,它沒辦法修復基因損傷、沒辦法恢復細胞功能的時候,才是真的衰了。所以,衰老的本質不是年齡,而是自我修復能力的下降。
自我修復和代償
毫無疑問,衰老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皮膚皺紋、行動能力下降、免疫力低、患病后很難痊愈、記憶力下降等。然而,現代醫學的進步讓我們有能力和很多慢性病對抗,在未來,醫學可以幫助高齡的人解決很多軀體上的問題。
目前最難解決的問題,是衰老帶來的認知能力下降。目前,中國阿爾茨海默癥的患者有1000萬左右。
有一個比喻,說阿爾茨海默癥病人的大腦就像被什么東西慢慢吃掉一樣,一路走向衰、走向亡。對于導致這個病的因素,有的研究認為是大腦里的衰老細胞作祟,也有的研究認為是口腔內的微生物影響。直到今天,醫學還沒有搞清楚確切的發病機制,所以目前也缺乏對于這個病的特效藥物。但是,我們可以延緩因為年齡增大而引起的認知能力下降。
心理學家把人的智力分成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晶體智力是后天獲得的認知能力,比如學會的某種技能、語言文字能力、判斷力、聯想力等,晶體智力不會隨著年齡下降;流體智力是一種先天的能力,比如記憶力、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這種智力是有生理基礎的,它在30歲以后會逐步下降。
專家認為,既然流體智力有生理基礎,那么利用有效的方法延緩生理衰老,很可能有利于減慢流體智力的衰退速度。
比如節食,少吃有利于清除大腦里的衰老細胞。比如運動可以幫助人們清除體內廢物,增強自我修復能力和代償能力。再比如,戒煙限酒可以減少基因損傷,也就是減慢衰老的速度。在抗衰老藥物方面,目前美國FDA已經批準了藥物做人體試驗。再過3年-5年可能會有結果,如果有效,對于每個人都是福音。
毫無疑問,我們這代人可以活得更久,但若要讓生命更精彩,還得靠自律與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