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秀 郭曉旭
科學導報訊 由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第一屆“智能社會與意識形態”學術工作坊2021年12月26日以線上會議形式在太原舉辦,來自國內3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00余位專家學者與研究生在線參加會議。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任定成致開幕辭,學院黨委副書記、博士宋璐鵬主持開幕式。
“智能社會與意識形態”學術工作坊是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籌辦的高質量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旨在促進智能社會與意識形態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師生之間的學術交流,共同推進智能社會與意識形態相關研究,力爭在國際和國內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方面作出新的突破。第一屆會議邀請了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朱菁作主旨報告,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胡志強、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王小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段偉文、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董春雨應邀作專題報告,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涂良川、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楊松、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肖利、山西醫科大學教授蘇果云等專家出席會議。
任定成在開幕辭中指出,智能社會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問題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研究領域。科學之所以有改變社會和人類行為方式的強大力量,在于科學具有無階級性、無意識形態的特征,但是隨著智能社會的到來,科學與意識形態已經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不搭界狀態,二者相互滲透,彼此緊密關聯,因此探討智能社會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朱菁在題為《人工智能的可解釋性與意識形態》主旨報告中圍繞人工智能可解釋性的研究現狀,闡述了人工智能可解釋性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目標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他強調,人工智能與意識形態密切相關,人工智能是滲透了價值和意識形態的技術,意識形態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了人工智能可解釋性的限度。
胡志強在《制造愚蠢:智能社會中的一種認知不公正》報告中指出,智能社會制造的愚蠢既是認知不公正,也是社會不公正,這種隱秘性更強的不公正需要在智能社會真正到來之前認真對待。
王小紅在《哲學智慧與AI治理全球協作》報告中梳理了當前AI治理情況與Al治理的隱憂,指出AI治理應當加強中西哲學中的智慧貢獻,突出文化共識和價值共識,應將“以人為中心”原則運用在AI治理的實際情境中。
段偉文在《算法時代的意識形態與情感政治》報告中強調,計算使得世界具有可塑性,人類和算法多元互動,人類從傳統的生命政治走到算法調控的軟生命政治階段,需要解決數據智能與算法的過度治理問題。
董春雨在《智能社會中可能的“范式”變革》報告中指出,智能社會是繼原始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之后的又一種社會形態,未來社會將是一個萬物互聯、人機共生的全新的社會形態。
來自北京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南開大學、遼寧大學、東北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的15位學者和研究生也都進行專題發言,并與其他在線參會者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