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沛靈
在我國干旱的土地里,有一條地下長河——坎兒井,它承載著人們的智慧,從古流到今,生生不息……
坎兒井是一種井、渠結合體。新疆地區氣候干旱,山地承接了較多的降水,成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濕島”。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用智慧創造出坎兒井這種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坎兒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們將春夏季節滲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積雪融水,通過利用山體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進行灌溉,以滿足沙漠地區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這種巧妙的設計,正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從富有智慧的構想到實實在在的成品,還要經歷開鑿這一過程。然而,坎兒井的開鑿并不像它里面流的水那樣順暢無阻。在開挖線上,每隔數十米就要挖一口豎井。井下渠道開挖靠點油燈工作,總工程量非常大。除此之外,挖井人還要有豐富的經驗,得知道挖在哪,挖多少,挖多深。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勞動人民用雙手完成了這項浩大的工程。20世紀50年代末,新疆共有坎兒井1784條,年出水量6.826億立方米,灌溉面積36.3萬畝。吐魯番盆地坎兒井的總長度超過5000千米,可與京杭大運河相媲美。
但隨著地面引水工程的建設和機井的普及,到2003年,新疆的坎兒井數量已經減至614條,年出水量減少56%,灌溉面積減少52%。目前,坎兒井的搶救工程已全面啟動,人們意識到坎兒井的優勢和價值不可替代。有越來越多曾經干涸的坎兒井又流出了汩汩清水。這是為了新疆人民的生存發展,也是為了能夠保留這一智慧的創造。
坎兒井已經成為與新疆人民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像血液,在他們心中沸騰。它要一直流,帶著干旱地區勞動人民的智慧世世代代流下去。
[【胡老師評】]
小作者根據材料提示,以“坎兒井承載著人們的智慧”為主題,整合、組織材料,從來歷、工作原理、開鑿過程以及發展變化幾方面介紹坎兒井。
小作者抓住坎兒井利用地下水進行灌溉的特點,濃縮材料,以精練的語言概括坎兒井的來歷和工作原理,并點出這種設計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說明坎兒井的開鑿過程時,以“每隔數十米就要挖一口豎井”“開挖靠點油燈工作”“得知道挖在哪,挖多少,挖多深”突顯開鑿的艱難。借助列數字的方法詳細寫出了坎兒井的數量、年出水量、灌溉面積,語言準確而嚴謹,更在與京杭大運河的比較中,為讀者呈現了坎兒井工程的浩大,深刻體現了勞動人民辛勤的付出。隨后,在今昔對比中,引出坎兒井面臨干涸的危機,以及人們為保留這一智慧的創造而開展搶救工程的現狀。小作者在結尾處借助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坎兒井的水流比作血液,沸騰在新疆人民的心中,體現了坎兒井不僅是一條地下長河,更是一條生命之河。這一勞動人民的智慧要“世世代代流下去”,首尾呼應,有回環往復之效。
本文緊緊扣住“智慧”一詞,以“總—分—總”結構展開說明,結構完整而清晰,中心突出。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文章內容真實可靠,語言具體準確。更為出彩的是,小作者賦予了坎兒井“流動的智慧”這一形象,行文氣韻流動,有一種動態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