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楠


摘要:本文通過筆者移植改編的琵琶三重奏樂曲《安娜之舞》,思考整個移植過程中所發現兩種樂器之間的微妙關系,及兩種樂器在風格上碰撞出的火花。除分享整個過程中所得到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說明編創此樂曲的目的是針對課程教學,是為教學課程所設計的。雖然專業音樂院校是以培養專業獨奏人才為目的,然而最終成長為職業獨奏家的機會少之又少,適應社會工作需求的仍是大量的具備重奏合奏能力的樂團演奏員和教師。所以希望能通過重奏曲目的創作,使琵琶演奏學習者掌握更多的音樂風格與演奏形式,提升配合能力與演奏技巧,并展現琵琶作為民族樂器的獨殊性和世界觀。
關鍵詞:琵琶? 重奏形式? 編創? 教學
筆者自小接受音樂學院的專業教育,且從事音樂學院附中琵琶專業教學工作二十余年,一向認為室內樂和重奏的訓練對于專業習琴者有非常重要的學習輔助作用。尤其琵琶的聲音統一,轉調自如,有三個音區的發揮,特別適合同一樂器重奏的形式。因室內樂與重奏課目前還不是音樂學院附中的必修課程,也沒有學習訓練的教材,所以筆者開始嘗試自己改編一些適合附中專業學生學習訓練的重奏曲目。這些曲目旋律既要優美活潑易接受,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技術難度。《安娜之舞》即是筆者首次習作,在此將編寫過程和排練此曲的一些感受與大家分享。
本文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此首琵琶三重奏樂曲的創編和音樂的特點,及將外來器樂曲移植改編到琵琶上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及調整,并以一個琵琶演奏家的角度提供個人的實踐經驗。第二部分則說明移植改編此曲的用意在于琵琶當代教學及演出。近年來隨著琵琶專業學生數量的增多,除了學習獨奏樂曲,重奏樂曲的訓練也不可或缺,因此重奏曲目量也應有所增加。多樣化多風格的重奏曲目可以增加琵琶樂手在團體中彼此合作的能力,更可以展現琵琶在當代演奏上更具世界性的多元展現。
《安娜之舞》原為一首班鳩琴(banjo)演奏的器樂曲,原名《Santa Annas retreat/kitchen gal》,是由美國斑鳩琴演奏之王貝拉·弗萊克(Bela Fleck)2006年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演出的曲目之一,聽后感覺耳目一新,這首樂曲旋律輕快活潑,具有舞蹈的畫面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根據另一位美國斑鳩琴歌手Abigail Washburn出版的《the sparrow quartet》專輯,筆者對此曲進行了記譜,并將其改編成為三個聲部的琵琶重奏曲,重新命名為《安娜之舞》。在改編的過程中,盡量按照原來班鳩琴演奏的樂曲風格,保留原汁原味,但是在指法、音高方面,由于琵琶與斑鳩琴樂器的形制、音域不同,做了必要的變化和調整。盡管如此,對于整體音樂風格來說,此曲還是屬于一種稱為藍草音樂(bluegrass),也就是美國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的風格。以下將就聲部編制、指法、節奏、音階調式等方面進行闡述。
聲部編制
在Abigail Washburn的專輯中此曲是由四件樂器共同演奏的,即兩把斑鳩琴(一把高音斑鳩琴演奏旋律聲部,另一把中音斑鳩琴演奏伴奏聲部);一把小提琴(美國鄉村音樂中稱為fiddle)演奏較為即興的旋律,和極有趣味性的非樂音的音響;一把大提琴演奏低音部分和規整的節奏型。這四件樂器以重奏小組的方式演奏,也就是總共四個聲部。有意思的是,斑鳩琴與琵琶在演奏方式上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既可以演奏旋律同時也可以演奏伴奏音型。雖然在《the sparrow quartet》專輯中,是由兩把斑鳩琴分別演奏旋律及伴奏聲部,但是考慮到琵琶當時還沒有生產出高低音琵琶樂器,因此將兩把斑鳩琴的演奏部分融合為一把琵琶演奏,即琵琶I演奏兩把斑鳩琴的主旋律及少量伴奏聲部、琵琶II演奏作為小提琴的中音聲部、琵琶III演奏作為大提琴的低音聲部。所以即使在聲部的分配方面有所改變,即將兩把斑鳩琴原本演奏的旋律及伴奏融合變化到一起,再將它移植到中國傳統樂器琵琶來演奏,卻在風格方面仍然保留它美國鄉村音樂原汁原味的部分(見譜1)。
指法
在琵琶的指法方面,主要是運用琵琶演奏技法中的常規指法。在琵琶I、琵琶II聲部方面,也就是高音聲部、中音聲部,基本上以快速彈挑的十六分音符居多,而在琵琶III的部分,因為是移植音色較為低沉的大提琴聲部,則使用琵琶技法中的長輪及音色較厚實低沉的四弦來表現,為主旋律聲部演奏鋪墊線條感(見譜2)。三個聲部相結合,來表現音樂中非常活潑、具有舞蹈的特點。琵琶I與琵琶II的演奏中運用輪指的技法比較少,代之大量的使用彈挑指法,因為琵琶右手技法中快速的彈挑,產生的音響是有彈性的點狀感,與斑鳩琴的演奏特點比較相似。這樣在實際演奏中,音樂的整體音響效果很好,營造出跳躍感極強的舞蹈畫面。若考量左手把位和按指的安排,就容易出現不習慣或不順手的問題,這主要來自于兩件樂器在定弦安排上的不同,原本在班鳩琴上演奏者左手和樂器之間建立的空間互動合作關系(spatio-motor),這樣的空間互動合作關系,放在不同定弦和把位安排的琵琶上,雖然演奏同樣的主旋律,則需要進行調整。這個情形與琵琶早期移植吉他樂曲進行演奏時所遇到的情況一樣。比如類似琵琶獨奏曲《春雨》這樣的作品, 其中挑輪分解和弦、三連音使用右手手指反彈的技法等等,剛開始時也是非常新穎的一種嘗試。演奏者在指法上會感到不習慣,但通過練習,會慢慢掌握并熟練,這樣的過程對演奏者來說也是一種技術上的提升。
節奏
雖然從譜面看起來,琵琶的指法和獨奏曲相比沒有那么復雜,主要都是以彈挑來呈現相當活潑輕快的旋律,然而學生們在試奏的時候,會感覺有些別扭的地方和難以駕馭的部分,比如:在樂曲最后的節奏部分,一些連續切分音的演奏造成了反拍的感覺。這種律動是在班鳩琴演奏藍草音樂風格時經常出現的風格性律動,是來自于它的定弦、音域、演奏方式。這與琵琶的定弦、音域、演奏方式有很多不同,所以在學生排練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不習慣難掌握的問題。由于這種律動不是琵琶的音樂語言,所以在排練初期,學生經常會感到找不著節奏似的。在這樣的一個排練過程中,就可以明顯發現班鳩琴演奏和琵琶演奏上音樂語言的不同。但是別扭不習慣的指法,感覺難以駕馭的節奏型,在經過指法的重新合理編排和重復練習,以及多欣賞感受原曲的演奏之后,就可以順利完成演奏。并且,學生們最終表示很喜歡這種風格的旋律,接受度較高并愿意加以練習。通過練習提高了學生在演奏技巧和配合方面的能力,通過演出和錄音,學生們的演奏越來越熟練,自由發揮的程度也越來越高,甚至可以在教師的提示下進行即興演奏。
音階調式
在移植改編和排練《安娜之舞》的過程中,發現將斑鳩琴演奏的調式按照原調移植到琵琶上演奏,在調式上較容易實現。這是因為琵琶是十二平均律樂器,可以任意轉調和移調,音域方面也比較寬廣。唯有在個別音符音域的部分需有所調整。以使琵琶各部的音域特色可以有更好的發揮。因此,《安娜之舞》從班鳩琴等演奏的器樂曲移植到琵琶三重奏的過程中,更可以實際體會到兩個樂器在指法和風格表現上的不同,也體現了兩個樂器可以對話的空間,在琵琶音樂面對全世界的彈撥樂器風格時,更有了一個特別的對話方式。
此首改編樂曲在發表之后的反響較好,從演出之后與聽眾的交流反饋中,也可以發現他們都認為旋律好聽有動感,表示出喜歡。讓筆者欣慰的是,演出之后常常有琵琶老師來索取樂譜,希望進行排練或演出,說明這首曲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其中的原因,除了篇幅短小精悍,演奏技巧不難,適合琵琶的小組合演出形式之外,更多的應該是美國藍草音樂風格用琵琶演奏不是那么普遍,有使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結語
將《安娜之舞》這首曲子移植成為琵琶三重奏的形式,而不是獨奏形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在于筆者想創作一些琵琶重奏的樂曲,希望能豐富琵琶作為單一樂器的室內樂小型作品。移植外國樂曲在琵琶音樂上并非首例,比如琵琶大師劉德海先生曾移植美國民歌《牧場之家》《婚禮舞曲》等樂曲,或是移植中國民歌用琵琶演奏,比如《瀏陽河》《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等樂曲,但這些曲目均為琵琶獨奏的形式。作為劉德海先生的弟子,在先生的指引下,筆者希望能更加豐富琵琶重奏的形式。因為在音樂院校中,重奏的學習排練是我們課堂里面缺少的內容。筆者對此深有感觸,在經歷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大學的學習期間,器樂重奏相對于合奏和獨奏來說,都是缺失的。而對于西方專業音樂學習者,在日常的學習排練中,都設有不同類型的室內樂課。
近些年來,很多音樂專業教師也已經慢慢開始注意到重奏缺失的情況,大家也積極地進行改變。而為了更方便于排練,相對于多種樂器的室內樂合奏形式(實際為民樂團的縮小版),筆者更希望能用單一的樂器奏出更多的可能性。將幾種樂器共同演奏的器樂曲改編為琵琶重奏樂曲,尤其還是外國風格的樂曲。在此想法的基礎上,《安娜之舞》作為新的嘗試而產生了。有了這次創作的經驗,筆者希望在將來,能更多地聽到琵琶演奏出世界各國風格的音樂,能與世界各種彈撥樂器進行對話。不但可以豐富琵琶在演奏上的可能性,也更能將琵琶音樂推廣到世界,讓更多人了解琵琶這件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樂器。這件民族樂器不僅能展現豐富人文韻味和內斂情感的傳統特點,亦能展現多樣化和輕快活潑、具舞蹈性的風格,《安娜之舞》的編創就是一個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