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郭鐵亮

聽音樂不僅能讓人心情好,還能治“心病”。美國心臟病學會與世界心臟病大會聯合召開的年度科學會議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心臟病發作后不久即出現胸痛的患者,如果每天聽30分鐘音樂,焦慮和疼痛程度都會顯著降低。
在美國,每年有將近70萬人在心臟病發作中幸存下來,約每9名心臟病發作幸存者中就有1人在最初48小時內經歷了隨后的胸痛和焦慮。這項新研究表明,音樂與藥物等標準療法相結合,可能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措施,患者可在家進行,有助預防隨后的心腦血管事件。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近日的研究也發現,音樂療法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康復及其情緒也有積極影響,可提高患者的手臂功能,改善步態,有利于康復。
關于音樂對心臟的益處,生理學界一直在探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健分析,音樂對心臟的影響可能源于3點。第一,交感神經系統活動比較廣泛,可促使運動機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比如運動時心跳會加快,音樂則會抵消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第二,音樂有助調節人的情緒,提高專注度,促進大腦的積極變化來改善身體功能。第三,條件反射是人腦的高級功能之一,不同的音樂節拍會引發不同的心率。研究發現,旋律節奏比較激烈的音樂,可使人情緒緊張、心跳加快,而旋律優美的輕音樂,可使人內心平靜、心率降低。
劉健表示,美國心臟病學會的研究尚未全文發表,在研究方法上還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音樂種類是否存在偏差、患者在調查的過程中依從性如何都是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音樂療法對緩解心臟病患者的焦慮和心絞痛癥狀是有積極作用的,患者不妨將聽音樂作為治療疾病的輔助方式之一。需要提醒的是,患者要選擇能讓自己舒緩下來的音樂類型,因為不同人的生活背景和身體狀況不同,對音樂的敏感性也不一樣,因此確定類型十分關鍵。可多聽一些,最終選擇和自己有共鳴的音樂,效果更好。心率較慢的患者可優先選一些節奏較快的音樂,心率較快者則優先選擇優雅輕柔的音樂。另外,應盡量選擇外放音樂,聲音不要太大,以自己聽著不費力、不覺得吵鬧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