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宇,陳愛軍,賈致榮,石文彬,于濱,林雪峰
(1. 山東理工大學 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 山東 淄博 255049;2. 山東九強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淄博 255000;3. 山東理工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 山東 淄博 255049)
鈦石膏是采用硫酸法制備鈦白粉時,為處理工業酸性廢水,加入石灰(或電石渣)等以中和大量酸性廢水而產生以二水石膏(CaSO4·2H2O)為主要成分的工業廢副產物,因為其中含有雜質Fe2+逐漸氧化成Fe3+,使其呈現紅黃色,又稱紅泥或黃石膏[1]。據統計,一般每生產1 t鈦白粉,副產約5~6 t鈦石膏,我國每年新增鈦石膏約1000萬t以上[1]。但目前鈦石膏利用率低,綜合利用率約為10%[2],主要處理方式為渣場堆放。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會產生揚塵,污染空氣,危害人體健康,而且產生的滲濾液會污染土壤、水體,易對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鈦石膏用于制備水泥緩凝劑的研究較多。Gazquez等[3]分別以摻量2.5%、5%、10%鈦石膏替代天然石膏制備水泥緩凝劑,發現凝結時間隨鈦石膏摻量增多而延長,摻入10%鈦石膏的抗壓強度同52.5號商品水泥;肖世玉等[4]以鈦石膏單摻、同天然石膏復摻制備水泥緩凝劑發現,單摻鈦石膏水泥能縮短凝結時間,提高早期強度,而復摻時凝結時間、強度均先增大后減小,鈦石膏摻量在1.25%~3.75%時抗壓強度最大;許佳[5]以1%、2%、3.5%、5%鈦石膏與磷石膏采用單復摻形式替代天然石膏制備水泥緩凝劑,發現能縮短凝結時間,提高水泥早期強度。
部分學者對鈦石膏制備石膏建筑材料進行了研究。瞿德業等[6]將鈦石膏在150 ℃、170 ℃、180 ℃煅燒制備輕質墻體材料,發現鈦石膏強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當溫度為170 ℃時最佳,再加入8%~12%水泥、1%石灰、0.4%~0.5%木質素磺酸鈣發現該砌塊能縮短凝結時間,提高早期強度;郝建璋[7]將鈦石膏在140~240 ℃煅燒2 h后并結合脫硫灰等工業廢渣研制輕質墻體砌塊,發現鈦石膏200 ℃時煅燒最佳,70%鈦石膏、30%脫硫灰制備砌塊強度性能最優;隋肅等[8]將鈦石膏煅燒后摻加水泥、硫酸鈉、生石灰等制備建筑石膏,發現鈦石膏在180 ℃煅燒3 h, 摻加0.5%硫酸鈉、3%生石灰和5%硅酸鹽水泥后得到的石膏強度能夠滿足建筑石膏國家標準。
此外,Borhan等[9]通過熱沉淀法以EDTA為絡合劑合成了TiO2納米材料,Pérez-Moreno等[10]嘗試了用鈦石膏和褐鐵礦制備新型防火材料、Illera等[11]、Peacock等[12]、Zhai等[13]將鈦石膏作為土壤改性劑,發現能調節PH值,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等。
在道路工程領域,孫家瑛等[14]將不高于35%的鈦石膏摻入三渣(粉煤灰、石灰、碎石)基層材料中,發現其收縮率、水穩定性、抗干濕循環能力均優于普通三渣材料;張圣濤等[15]采用鈦石膏粉煤灰制備抗裂劑,發現能改善水泥穩定碎石試件收縮特性;Shen等[16]在石灰粉煤灰膠凝體系中摻入18%~23%磷石膏制備膠凝材料,發現3~365 d齡期內抗壓強度高于普通二灰穩定土;周明凱等[17]以6%磷石膏為改性劑摻入石灰粉煤灰穩定磷渣基層材料中,發現7 d、28 d抗壓強度分別提高13%和15%;Shen等[18]摻入2.5%磷石膏,發現以粉煤灰鋼渣制備的基層材料抗壓強度優于石灰粉煤灰類材料;趙德強等[19]以40%熟料、35%粉煤灰、15%磷石膏、10%鋼渣制備的路面基層膠凝材料,其抗壓強度是石灰粉煤灰穩定破碎砂礫的1.2~1.5倍。Qiao等[20]通過15%磷石膏、38%粉煤灰、17%乙炔污泥制備膠凝材料,發現在農村道路建設中沒有負面影響,能夠滿足道路要求,但Ding等[21-22]發現磷石膏、石灰穩定土底基層存在吸水膨脹、結構破壞的問題。
綜上,對鈦石膏的研究集中于水泥緩凝劑、建筑砌塊、土壤改性劑等,道路工程方面多集中于外摻劑、抗裂劑,在制備路用膠凝材料方面研究較少,涉及水穩定性的更少,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避免道路出現結構損壞問題。
1)鈦石膏,取自山東東佳集團某鈦石膏堆積場,經球磨儀研磨,過0.075 mm篩備用,化學成分見表1。
2)粉煤灰,選用三級粉煤灰,購自河北靈壽縣傅恒礦產品貿易有限公司,化學成分見表1。
3)水泥,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P·O 42.5R),產自山東山鋁環境新材料有限公司,化學成分見表1。

表1 原材料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本試驗以鈦石膏、粉煤灰、水泥三元體系制備堿激發膠凝材料。根據前期研究,固定水泥含量為10%,鈦石膏與粉煤灰質量比(簡稱“膏灰比”)分別采用3∶7、4∶6、5∶5、6∶4、7∶3,5組配合比見表2,共制備試件240個。將試件分別采用標準養護及1 d、8 d或22 d的浸水養護方式,養護方案見表3。

表3 養護方案
1)試件制作
依據《公路工程無機結合料穩定材料試驗規程》(JTG E51—2009)中T0843—2009試件制作方法,采用萬能壓力機靜壓成型(壓實度95%),制備成φ50 mm×H50 mm標準試件。其中,最大干密度與最佳含水量通過JTG E51—2009中T0804—1994甲法進行擊實試驗確定。
2)養護方式
參考JTG E51—2009中T0845—2009,采用標準養護箱(養護溫度(20 ±2)℃、相對濕度≥95%)養護。其中,標準養護為標準養護箱內套袋養護;浸水養護為將試件置于(20 ± 2)℃水中,使水面在試件頂上約2.5 cm。
3)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
依據JTG E51—2009中T0805—1994進行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采用萬能試驗機以1 mm/min的加載速率進行加壓。
4)軟化系數計算
通過試件浸水強度與標準養護強度的比值,評價其水穩定性,即
(1)
式中:Kf為軟化系數;Rf為試件浸水養護強度(MPa);R0為試件標準養護強度(MPa)。
5)SEM、XRD試驗
SEM試驗采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FEI公司Sirion200),分辨率為1.5 nm,放大倍數為5 000倍;XRD試驗采用多晶X射線衍射儀(德國Bruker AXS D8 Advance),掃描速率為10°/min,掃描范圍為5°~70°,測角精度2θ≤ ± 0.01°。
圖1顯示了不同膏灰比對膠凝材料強度的影響。由圖1可知,在28 d齡期內,5組配合比試件的抗壓強度均隨著齡期增長而增大。5組配合比試件7 d抗壓強度隨鈦石膏含量增多而增大,但早期強度發展緩慢,膏灰比3∶7時,抗壓強度最小,為1.67 MPa;膏灰比為7∶3時,抗壓強度最大,可達2.68 MPa。隨著齡期增長,5組配合比試件14~28 d的抗壓強度顯著增大,膏灰比為5∶5時,抗壓強度最大,14 d、28 d抗壓強度分別為4.5 MPa、5.3 MPa。

圖1 不同齡期下膠凝材料的抗壓強度
3.2.1 不同浸水時間下膠凝材料的抗壓強度
圖2顯示了標準養護6 d,浸水8 d、22 d膠凝材料試件的抗壓強度發展變化。由圖2可知,5組配合比試件浸水8 d、22 d的抗壓強度隨著養護齡期增長而增大,膏灰比為5∶5時,其試件抗壓強度達到最大值,分別達到4 MPa、4.3 MPa。與圖1相比發現,浸水8 d、22 d,5組配合比試件的抗壓強度降低,但膏灰比為5∶5時,抗壓強度值仍為最大。

圖2 不同浸水時間下膠凝材料的抗壓
3.2.2 不同浸水時間下膠凝材料的軟化系數
圖3顯示了標準養護6 d,浸水1 d、8 d、22 d膠凝材料試件的軟化系數。由圖3可知,5組試件軟化系數隨鈦石膏含量增多而降低;浸水1 d時,5組配合比試件的軟化系數隨鈦石膏含量增多而降低,特別是膏灰比為6∶4、7∶3時降低顯著;浸水8 d時,與浸水1 d相比,除膏灰比3∶7外其余軟化系數略有上升,而膏灰比3∶7、4∶6、5∶5試件的軟化系數明顯高于膏灰比為6∶4、7∶3的,且膏灰比為5∶5、4∶6、3∶7時,軟化系數在0.9以上;浸水22 d時,與浸水8 d相比,5組配合比試件的軟化系數降低,而膏灰比為3∶7、4∶6、5∶5的軟化系數在0.82以上。

圖3 不同浸水時間下膠凝材料的軟化系數
根據不同膏灰比對膠凝材料的強度影響,現選擇膏灰比為5∶5的膠凝材料試件作為XRD和SEM樣品,對鈦石膏-粉煤灰膠凝體系進行機理分析。
3.3.1 鈦石膏-粉煤灰膠凝材料XRD分析
由圖4所示的膠凝材料7 d、14 d、28 d的 XRD圖中可看到二水石膏、莫來石、碳酸鈣等特征峰,且7 d時已有鈣礬石(AFt)衍射峰。這是由于膠凝體系中水泥含量僅為10%,水化產物有限,而粉煤灰活性低[23],但鈦石膏中Fe3+能使SO42-析出[4],促使AFt生成[24],促進部分粉煤灰進行火山灰反應[25],因此在XRD圖中表現出了明顯AFt特征峰,使5組配合比試件7 d抗壓強度隨鈦石膏增多而增大。

圖4 鈦石膏-粉煤灰膠凝材料不同齡期的XRD圖
由圖4可知,隨齡期增長,14~28 d齡期內鈣礬石特征峰變化顯著,此時抗壓強度也顯著增大,表明鈣礬石生成對膠凝材料強度作用明顯[24]。此階段膠凝材料強度一方面受水泥影響,另一方面受粉煤灰影響,粉煤灰在水泥提供的堿性環境和鈦石膏硫酸鹽激發下,部分Al2O3中的Al-O斷裂生成AlO2-[25],而AlO2-與SO42-進一步反應,生成鈣礬石[26](見式(2)、式 (3)),使膠凝材料強度顯著增加。
Al2O3+2OH-→2AlO2-+H2O ,
(2)
AlO2-+Ca2++OH-+ SO42-→AFt。
(3)
3.3.2 鈦石膏-粉煤灰膠凝材料SEM分析
圖5顯示了鈦石膏粉煤灰膠凝材料7 d、14 d、28 d的微觀結構。圖5(a)顯示了膠凝材料7 d齡期的微觀結構,從圖5(a)中可看到大量球狀粉煤灰和塊狀鈦石膏,有少量凝膠物質附在粉煤灰和鈦石膏表面,空隙較大,結構松散。由于粉煤灰活性低,早期在OH-和SO42-雙重激發下,逐漸被侵蝕,水化產物逐漸生成[27],且隨著水泥中鋁酸三鈣(C3A)、硅酸三鈣(C3S)等水化,生成C-S-H凝膠和Ca(OH)2[28],所以在粉煤灰和鈦石膏表面附著少量凝膠物質。圖5(b)顯示了膠凝材料14 d齡期的微觀結構,由圖5(b)可知粉煤灰進一步被侵蝕,生成C-S-H等凝膠物,填充于鈦石膏與粉煤灰之間的空隙;同時由圖5(b)可看到針狀鈣礬石生長在粉煤灰與鈦石膏之間的空隙中,形成骨架結構,使材料抗壓強度提高。圖5(c)顯示了膠凝材料28 d齡期微觀結構,由圖5(c)可看到隨著齡期增長,越來越多凝膠物質包裹在粉煤灰和鈦石膏表面,填充空隙,密實內部結構;同時,針狀鈣礬石晶體顯著增多。這是由于隨著養護齡期增長,粉煤灰在SO42-及OH-雙重作用下,火山灰效應逐漸發揮,OH-使粉煤灰中部分Al-O鍵與Si-O鍵斷裂[28](見式(2)、式(4));石膏產生一定量SO42-離子,使Ca2+與斷裂的Si-O發生反應,生成C-S-H[26]。此外,鈦石膏中Fe3+與水泥中C3A、C3S水化生成的Ca(OH)2形成Fe(OH)3凝膠,促進C3S和C3A的水化,促使C-S-H形成[4]。而且膠凝體系中游離 [H3SiO4]-離子能與AlO2-離子進一步反應,生成水化硅鋁酸鈣凝膠(C-A-S-H)[29](式見(5)、式(6)),與C-S-H凝膠共同作用,填充空隙,提高強度。

(a)7 d齡期
SiO2+ 2OH-→ SiO32-+ H2O,
(4)
Ca3SiO5+5H2O→3Ca2++6OH-+
[H3SiO4]-,
(5)
[H3SiO4]-+AlO2-+OH-+H2O+Ca2+→
C-A-S-H。
(6)
3.3.3 鈦石膏-粉煤灰膠凝材料水穩定性機理分析
在膠凝材料水穩定性方面,主要得益于水化產物生成。水化產物AFt和C-S-H凝膠為耐水性水化產物[30]。早期,水泥水化和粉煤灰火山灰反應生成C-S-H和AFt,其中水泥產生的Ca2+、OH-與石膏中SO42-擴散至粉煤灰表面,侵蝕粉煤灰,破壞粉煤灰結構,使活性SiO2和Al2O3溶出,促進C-S-H、C-S-A-H和AFt生成,這些產物比石膏具有更低的溶解度[30],能包裹部分石膏,削弱水對二水石膏的侵蝕作用。同時,水泥的水化產物及未水化的粉煤灰作為微集料填充在硬化體孔隙中,使結構更加致密,共同提高膠凝材料水穩定性[25]。
1)鈦石膏-粉煤灰膠凝材料7 d齡期內無側限抗壓強度發展緩慢,且5組配合比試件的抗壓強度隨鈦石膏含量增多而增大;14~28 d齡期強度發展顯著,當膏灰比為5∶5時,14 d、28 d抗壓強度最大,分別為4.4 MPa、5.3 MPa。
2)浸水養護8 d、22 d發現,膠凝材料膏灰比為3∶7、4∶6、5∶5的軟化系數明顯大于其它兩組,其中膏灰比為5∶5的試件抗壓強度最大,軟化系數大于0.82。
3)膠凝材料水化產物主要為AFt、C-S-H、C-A-S-H;7 d齡期內水化進程慢,僅有少量鈣礬石和C-S-H等凝膠物;14~28d齡期,AFt、C-S-H、C-A-S-H等水化產物明顯增多,使材料密實,強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