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王 哲 裴秀煥
“學好化學應掌握足夠的理論和充分的事實”,戴安邦先生指出“化學實驗課是實施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可見實驗事實在學習化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高中化學課程選擇性必修1《化學反應原理》中,闡述了化學平衡及平衡移動等重要的化學理論,而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學平衡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化學平衡理論的重要應用。對這些平衡過程的分析,體現了化學平衡理論的指導作用。由于這些平衡的建立和移動等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透徹理解,常常存在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等現象。
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傳感器具有靈敏度高、使用簡單、可以檢測濃度極低的物質(質量分數為10-6)等優點,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借助傳感器進行的數字化實驗越來越普遍,pH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尤其受老師們青睞。傳統的用試管、燒杯難以完成的定量實驗,借助傳感器采集的數據,能為實驗結論提供直觀的強有力證據。在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移動的教學中,借助傳感器能將微觀反應可視化、抽象理論具體化,數字化實驗技術對化學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提供了強大助力。
1.電離平衡的構建及平衡移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選擇性必修1《化學反應原理》中,強、弱電解質及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內容與以往教材不同,新教材引入了數字化實驗,證據更充分,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構建弱電解質及電離平衡概念,具體內容呈現見表1。

表1 弱電解質電離平衡在新教材中的呈現
【實驗3-1】中的現象和溶液pH、電導率等數據表明,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鹽酸和醋酸中H+濃度不同,即HCl和CH3COOH的電離程度不同,學生據此理解醋酸等弱電解質的概念。借助【思考與討論】中壓強傳感器采集的反應過程中的氣體壓強變化圖像,能直觀地表示出等體積、等濃度的兩種酸與等量鎂條反應產生氣體的差別,一定時間內鹽酸產生氣體的速率比醋酸快,表明開始階段鹽酸大于醋酸中氫離子濃度,隨著反應的進行,鹽酸中的H+被快速消耗,醋酸中的H+被不斷電離出來,使醋酸中的H+得以補充,二者與鎂條反應的速率趨于相等;由于等體積、等濃度的兩種酸中氫離子的物質的量相等,最終二者生成的氣體體積相等。再結合【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討論,進而促進學生對醋酸電離過程的理解及醋酸電離平衡的建立,借助氣體壓強的變化圖像,減少了學生對醋酸電離過程想象的盲目性。教師在教學中處理【思考與討論】時,還可以在原有的兩個問題前后,分別增加一個簡單問題①和問題④:①2 mL 2 mol·L-1的鹽酸和醋酸中含有溶質的物質的量、最終電離出的氫離子的物質的量是否相等?④用化學用語解釋0.1 mol·L-1的鹽酸和醋酸,為什么鹽酸的pH=1,而醋酸的pH>1?設置問題①和④的目的不是為了計算,而是要用問題①引導學生關注兩種一元酸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最終電離出的氫離子的物質的量都相等,而產生氣體的速率不同,但是氣體總量相等;問題④既是對【實驗3-1】現象的解釋,也是對剛剛構建的電離平衡概念的應用。


圖1 鹽酸和醋酸稀釋過程中溶液pH隨時間變化示意圖

2.水解平衡影響因素
能夠水解的鹽溶液中,存在水的電離平衡和鹽中弱離子的水解平衡,外界條件(溫度、濃度和溶液酸堿性等)的改變會對溶液中的平衡產生影響,為了更直觀地展現鹽類水解平衡移動中微粒濃度的細微變化,避免影響水解的因素分析變成枯燥的理論推演和結論的死記硬背,老師們嘗試將數字化手持技術引進課堂。以下借助pH傳感器,以FeCl3、Na2CO3、NaHCO3溶液為研究對象,探究濃度、溫度對鹽類水解的影響。
2.1 濃度對水解平衡的影響——以FeCl3水解為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選擇性必修1《化學反應原理》中,以實驗形式進行“反應條件對FeCl3水解平衡的影響”的探究,探究中設計實驗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主要以觀察外界條件改變前后溶液顏色的變化作為分析依據。在進行溫度和生成物濃度(即外加酸或堿)條件的探究中,可增加對照實驗排除Fe3+顏色變化的干擾,但是,對于反應物濃度的改變(例如增大FeCl3濃度),很難通過對照實驗排除Fe3+顏色(Fe3+濃度增大,溶液顏色也會加深)的干擾。而借助pH傳感器進行實驗,能夠突破單純通過觀察顏色的局限性。具體過程見表2。

表2 利用pH傳感器探究濃度的改變對FeCl3水解平衡的影響
2.2 溫度對鹽溶液pH的影響——以Na2CO3和NaHCO3溶液為例

2.2.1 溫度改變對Na2CO3溶液pH影響的綜合分析


圖4 升溫過程中Na2CO3溶液pH變化曲線

圖5 降溫過程中Na2CO3溶液pH變化曲線
2.2.2 溫度改變對NaHCO3溶液pH影響的綜合分析


圖6 升溫過程中NaHCO3溶液pH變化曲線

圖7 降溫過程中NaHCO3溶液pH變化曲線

教師借助傳感器進行電離平衡相關內容的教學,將強、弱電解質的性質進行了直觀的定性表達,簡潔明了,說服力強;教師利用pH傳感器探究濃度對FeCl3水解平衡的影響,實驗步驟簡潔,并且對FeCl3溶液的濃度沒有嚴格要求,學生只需關注實驗前后FeCl3溶液濃度大小的變化,實驗圖像直觀形象,解決了單純通過觀察顏色判斷平衡移動時Fe3+顏色干擾的問題;教師利用pH傳感器測定升溫、降溫條件下Na2CO3、NaHCO3溶液的pH變化,借助曲線變化的實驗證據,幫助學生分析復雜體系中多種化學反應的協同與競爭,避免學生主觀臆斷得出結論,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證據意識。
數字傳感技術實現了微量變化的數據采集,將微觀變化轉化為可視化的宏觀現象,這是傳統實驗無法比擬的。學生對傳統的“燒杯+試管”實驗無法解決的困擾,可以借助傳感器等精密度高的儀器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微觀探測,一方面避免主觀臆斷形成錯誤認知,另一方面提升“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體會信息技術、科技進步在化學學科發展中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