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整理
1.《本草經集注》中記載有關鑒別消石(KNO3)和撲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燒之,紫青煙起,云是真消石也”,上述記載中涉及物質鑒別方法正確的是
( )
A.升華 B.焰色反應
C.蒸餾 D.蒸發
【答案】B
【命題意圖】本題通過古籍原文考查傳統文化中的化學知識,意在考查學生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核心素養。
【解析】“以火燒之”符合焰色反應的實驗操作,焰色反應是鑒別鈉鹽與鉀鹽的常見方法,鉀元素的焰色反應為紫色。
【作者單位 姓名】寧波市鄞州高級中學 王葉濃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天工開物》中記載:“凡石灰經火焚煉為用。……火力到后,燒酥石性,置于風中久自吹化成粉”中的“粉”為CaO
B.《本草綱目拾遺》中對“強水”的記載:“性最烈,能蝕五金,其水甚強,惟玻璃可盛”,“強水”為氫氟酸
C.《格物粗談·果品》中記載:“紅柿摘下未熟,每籃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氣即發,并無澀味。”文中的“氣”是指乙烯
D.《水經注》中有如下記載:“屈茨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則旦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恒充三十六國用”,“山鐵”是單質鐵
【答案】C
【命題意圖】本題通過中國傳統文化考查學生化學知識,考查學生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核心素養。
【解析】碳酸鈣煅燒生成氧化鈣,氧化鈣久置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鈣,“凡石灰經火焚煉為用。……火力到后,燒酥石性,置于風中久自吹化成粉”中的“粉”為碳酸鈣,A項錯誤;“能蝕五金”說明其能腐蝕大多數金屬,“惟玻璃可盛”說明不與玻璃反應,則不可能是HF,而HF與玻璃反應,不可用玻璃制品盛放,B項錯誤;果實成熟過程中會釋放出乙烯,乙烯有催熟作用,可以使未成熟柿子加速成熟,C項正確;“山鐵”是指鐵礦石,鐵單質的化學性質較為活潑,自然界中很難以單質形式存在,D項錯誤。
【作者單位 姓名】浙江省金華市艾青中學 劉樹載
3.明朝瞿佑《煙火戲》有詩云“天花無數月中開,五色祥云繞絳臺。墮地忽驚星彩散,飛空頻作雨聲來。”下列有關煙花敘述錯誤的是
( )
A.燃放過程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和顆粒物
B.煙花的顏色涉及金屬的焰色反應,屬于金屬的化學性質
C.向煙花中添加鎂粉及其合金,可以使其顏色更加明亮
D.黏合劑使火藥能夠密封在彈丸中,增加了煙花的耐水性和機械穩定性
【答案】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屬于化學與傳統文化考點,情境一般為日常生活情境或化學史料情境,以純文字或文字加圖像為題目形式。考查物質的轉化與應用,且以無機物為主。
【解析】煙花燃放后,產生大量SO2、CO2等有害氣體及顆粒物,A項正確。煙花的顏色涉及金屬的焰色反應,但焰色反應發生的是物理變化,B項錯誤;鎂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向煙花中添加鎂粉及其合金,可以使其顏色更加明亮,C項正確;煙花中的火藥在強烈的撞擊下易發生爆炸意外,黏合劑可使火藥密封在彈丸中,提高煙花的耐水性和機械穩定性,D項正確。
4.近日,我國科學家從中藥川芎的非藥用部位——莖葉中分離出某種有機物(結構如圖1所示),具有舒張血管作用,關于該化合物的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
圖1
A.其分子式為C12H16O3
B.可發生加成聚合反應
C.不能使酸性重鉻酸鉀溶液變色
D.1 mol該分子可與4 mol H2發生反應
【答案】B
【命題意圖】本題以中藥川芎的非藥用部位分離出的有機物為情境載體,考查分子式、反應類型、官能團性質等知識。考查學生信息理解能力、信息轉化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落實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等學科核心素養。
【解析】該有機物的分子式為C13H18O3,A項錯誤;該有機物含碳碳雙鍵,可發生加成聚合反應,B項正確;碳碳雙鍵具有還原性,可使酸性重鉻酸鉀溶液變色,C項錯誤;該有機物中可與H2發生加成反應的為2個碳碳雙鍵和1個酮基,1 mol該分子可與3 mol H2發生反應,D項錯誤。
【作者單位 姓名】深圳市布吉高級中學 王弦
5.近期我國研究人員報道了溫和條件下實現固氮的一類三元NiFeV催化劑,圖2為其電催化固氮的機理示意圖。以下關于該電催化機理過程描述中錯誤的是

圖2
( )
A.反應在酸性條件下進行
B.反應過程涉及N2的電化學氧化
C.1個N2分子反應生成2個NH3分子
D.反應分多步進行,中間產物為幾種不同的氮氫化物
【答案】B
【命題意圖】本題以反應歷程圖為載體,對化學反應原理進行考查,考查學生運用知識、提取信息的能力,滲透對學科素養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考查。
【解析】A項,據圖2可知該反應過程有H+參與,所以在酸性條件下進行,A正確;B項,該過程中N2中的N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B錯誤;C項,由圖2可知1個N2分子依次結合3個H+生成一個NH3分子和N原子,之后N原子依次結合3個H+生成一個NH3分子,C正確;D項,由圖2可知每一步反應中都結合一個H+,中間產物為幾種不同的氮氫化物,D正確。
【作者單位 姓名】浙江省金華市艾青中學 劉樹載
6.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CO2電化學還原催化劑——二維銻片(Sb),在酸性條件下人工固碳裝置中反應物在二維銻片表面催化競爭反應,生成產物H2、HCOOH、CO的反應歷程如圖3所示(圖3中吸附在催化劑表面的中間活性物質全部為電中性,用*標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圖3
( )
A.該催化劑對生成HCOOH的催化效果最好

C.該催化劑對三個電極反應的選擇性效果為HCOOH

【答案】A
【命題意圖】本題以學習探究情境為切入點,用反應機理為情境載體,考查了催化劑的選擇性、基元反應、活化能、電極反應等知識。考查學生信息理解能力、信息轉化能力,落實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等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姓名】深圳市布吉高級中學 王弦
7.(14分)“魚浮靈”是一種常用的化學增氧劑,其主要成分過氧碳酸鈉(2Na2CO3·3H2O2)具有Na2CO3和H2O2的雙重性質,50℃開始分解,在異丙醇中溶解度較低。
Ⅰ.實驗室制備過氧碳酸鈉


圖4
(1)儀器X的名稱為________,恒壓滴液漏斗支管的作用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應結束后,為了獲得過氧碳酸鈉固體,可向反應液中加入適量的________,再進行靜置、過濾、洗滌、________。
Ⅱ.探究“魚浮靈”的增氧原理
(3)學習小組對“魚浮靈”的增氧原理作出了如下假設:
假設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設2:Na2CO3催化H2O2分解,促進了O2的釋放
基于上述猜想,查閱文獻得知H2O2的酸性比H2CO3弱,得出假設1不成立。
(4)為進一步探究Na2CO3對H2O2的催化機理,學習小組利用數字化壓強傳感器進行驗證(假定錐形瓶內起始壓強為0 kPa),完成如下表1實驗設計。

表1
(5)實驗2與實驗3的相對壓強在儀器誤差范圍內可認為相同,結合化學用語分析“魚浮靈”增氧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合離子方程式)。

【答案】(14分,除標注外每空2分)
(1)球形冷凝管(1分) 平衡氣壓,使H2O2順利滴下(1分)
(2)異丙醇(1分) 低溫烘干(或真空干燥)(1分)
(3)Na2CO3與H2O2反應生成了O2

②5 mL pH=8的Na2CO3溶液(只寫“Na2CO3溶液”不得分)


【命題意圖】本題以學習探究情境為切入點,用水產增氧劑“魚浮靈”為情境載體,考查基本實驗儀器及裝置作用、實驗基本操作、實驗設計、實驗數據分析等知識。考查學生符號理解能力、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分析與推測能力等,落實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等學科核心素養。
【解析】(1)儀器X的名稱為球形冷凝管;為了提高原料利用率,使用恒壓滴液漏斗盛裝H2O2,支管起到平衡氣壓,使H2O2順利滴下的作用。
(2)由題目信息可知,過氧碳酸鈉在異丙醇中溶解度較低,故可在反應結束后,向反應液中加入適量異丙醇,降低過氧碳酸鈉的溶解度使其從反應液中析出,再進行靜置、過濾、洗滌、干燥。
(3)“魚浮靈”的主要成分過氧碳酸鈉(2Na2CO3·3H2O2)具有Na2CO3和H2O2的雙重性質,H2O2可分解產生O2,故結合第2條假設,可推測假設1可能是Na2CO3和H2O2發生化學反應產生O2,假設1不成立,不成立的證據是H2O2的酸性比H2CO3弱,說明Na2CO3和H2O2不能發生反應,進一步確定假設1為Na2CO3和H2O2發生化學反應產生O2;


【作者單位 姓名】深圳市布吉高級中學 王弦
8.某實驗小組對氯水成分和性質進行研究。

表2
(1)新制氯水呈淺黃綠色,說明其中含有________(填化學式),電子式為________。
(2)實驗1的現象表明,氯水具有酸性和________性。
(3)新制氯水中具有氧化性的氯元素微粒有__________(填化學式),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
(4)用化學用語說明實驗2中“紅色不褪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實驗小組為探究實驗3中“紅色不褪去”提出了如下假設:
假設一:氯水被稀釋
假設二:次氯酸生成沉淀
該小組設計實驗4、5驗證假設,請填寫表3:

表3
假設二成立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漂白(或氧化)

(5)實驗4:1 mL蒸餾水,再加入2滴紫色石蕊試液 溶液變紅色,一段時間后,紅色褪去
實驗5:取上層清液,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 顏色褪去



(2)實驗1中加入石蕊試液變紅色,表明溶液呈酸性,溶液紅色褪去,說明氯水因具有強氧化性而表現出漂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