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瑩
摘 要:該文總結了近年來宣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情況,分析了推進追溯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進一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宣城市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09-0137-02
追溯是跟蹤和溯源動植物食品和飼料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具有跟蹤和溯源雙向性的特點[1]。追溯最早應用在汽車制造業域,20世紀90年代末因歐洲瘋牛病危機引入農業領域。部分國家已通過立法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我國2009年以來的中央一號文件、《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都對追溯體系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2]。
1 宣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現狀
近年來,根據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及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安徽省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宣城市根據建設意見及實施方案,結合本地實際,按照“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食用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1 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試點建設 2008年,農業部啟動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設項目,安徽敬亭山茶場列入全國首批23家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項目實施單位,歷史名茶“敬亭綠雪”成為省內首家實現質量可追溯茶葉產品。2011年、2013年,安徽省十字鋪茶場[3]、安徽省祠山崗茶場[4]也相繼被列入項目實施單位,建成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產品實現可追溯。2016年,縣市區試點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22家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實現產品可追溯。2016—2017年,宣城市確定安徽天地莊園、宣城市田苑蔬果、寧國益成森林、安徽中徽茶葉、涇縣涌溪火青、涇縣汀溪蘭香、安徽敬亭綠雪、旌德白地白茶8家單位,試點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建設內容主要包括農產品質量控制系統、生產過程田間檔案及圖像記錄系統、農藥殘留檢測系統、對接追溯平臺實時傳輸系統、包裝標識及追溯編碼制作查詢系統等全程可追溯體系,建成后實現數據信息實時傳輸和快捷查詢。目前,全市共有33家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初步實現信息實時傳輸、賦碼入市和快捷查詢,覆蓋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等產業。
1.2 搭建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追溯管理信息平臺 2014年,寧國市率先建成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臺。該平臺通過采集生產經營主體信息,對轄區內畜禽、水產、種植、農資等主體進行動態監管,構建主體信息庫;通過實時采集生產經營單位農業投入品采購及使用、農事操作過程、產品銷售情況,及時開展監督檢查;通過移動手機終端,及時上傳巡檢動態、現場可視資料等信息;通過網上執法審批與查詢農業行政處罰案件程序和信息,提高執法質量與效率;通過建立產品溯源模塊,消費者可準確追溯到農產品生產銷售等身份信息。2015—2017年,宣州、廣德、涇縣、旌德以國家(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為契機,前后搭建了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追溯管理信息平臺,主要包括鄉鎮監管站及企業農產品快檢數據上傳、農資經營單位管理、農產品生產單位管理、農產品溯源信息查詢等板塊。2018年,績溪被確定為第三批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單位,將結合創建工作搭建縣級平臺。目前,縣級平臺主要將規模農產品生產單位及農資經營單位納入平臺監管,下一步將繼續完善平臺功能,擴大平臺用戶范圍。
2 主要問題
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對于增強消費者農產品安全消費信心、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管理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建設追溯體系,是國家在“互聯網+農業”領域業已明確的重要任務。但是不同于工業化生產的集約化和標準化,農產品生產的組織方式差異很大,生產過程分散,流通散、亂、雜,宣城市在推進追溯體系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以下3點問題。
2.1 種養過程生產記錄收集困難 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源頭和基礎是采集錄入完整真實的種養過程中具體農事操作信息,在此基礎上將加工、流通等信息逐漸完善實現信息從上而下的傳遞,通過追溯碼最終實現質量安全信息的可查詢。開展質量追溯體系建設,要求農戶全面記錄生產管理和投入品使用情況。但是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一些農戶文化素質較低,填報生產檔案難度較大。宣城市部分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單位,指定專職人員幫助社員、農戶填寫、采集生產信息。但是這種信息采集方式一方面管理成本較大,另一方面,由于農戶向信息收集員轉述種養過程,會存在具體操作的遺漏、錯報等問題,無法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同時不排除少數錄入虛假信息的可能,特別是關鍵性的農產品休藥期、安全間隔期、違禁投入品使用等敏感信息,完全靠生產主體的自覺自律難以保證其真實性。
2.2 缺乏統一標準指導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工作由上而下的指導力度比較弱。國家層面上,尚未出臺相應的追溯管理辦法或實施細則,國家追溯平臺也未全面開放使用。追溯體系建設工作也都是在摸索中前進,技術標準、實施規范都無法統一[2]。目前宣城市建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包含企業自建,第三方搭建,各級政府部門建設。建設主體不同,平臺設計也互有不同,平臺之間接入存在初始的信息采集不能滿足每個平臺要求的問題,繼而導致信息采集環節工作量加大。此外,我們在開展試點建設過程中還遇到信息采集錄入平臺后不能生成二維碼此類的技術問題(蔬菜種植合作社),技術人員分析原因可能為種植地塊劃分較小較多、播種作物品種也經常變換,導致系統不能智能識別將信息進行串聯。
2.3 農產品生產主體參與意愿不強 我國農村經營的主體是廣大農戶,短期內以農戶為主的小規模經營格局不會改變。多數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的經營主體對新事物的認知較慢,要他們很快參與追溯體系建設中去,增加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成本和難度。再加上大多數農產品生產者及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認識不足,在沒有明顯市場溢價的情況下,各利益主體積極性不高,參與意愿不強[5]。另一方面追溯體系建設成本較高,當前只是在規模農產品生產單位開展試點建設,對于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的農村小規模分散種養經營戶,推廣難度較大。
3 建議
3.1 進一步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相關標準、運行制度 追溯體系建設不僅僅涉及產品、平臺、用戶之間信息流的構建,同時,也涉及標準、制度、法律等社會環境的建設,后者為前者的順利運轉和發揮作用提供有效保障。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可追溯,不僅僅是建立起追溯體系,更要考慮建立之后的運行管理,確保發揮出追溯體系的全部效用。應盡快出臺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明確政府、生產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機構的職責定位。加快市級監管追溯平臺建設,規范平臺管理,實現建設試點單位與國家、省、市縣平臺的有效對接。
3.2 培育壯大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主體,擴大質量追溯體系推廣范圍 可參考上海市2016年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對于怎樣逐步擴大質量追溯體系推廣范圍,提出分層次管理,對于管理水平不高的企業或是農戶,繼續推進紙質生產檔案管理和初期建立以流向追溯為基礎的追溯制度,一方面可以迅速定位問題產品的來源,另一方面降低門檻,使更多的企業、農戶參與到質量追溯中來。對于標準化、信息化管理水平高的企業,要求信息記錄和采集較為全面,在紙質生產檔案管理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生產檔案電子化管理。同時,推行農產品質量追溯作為“三品一標”認證的必要條件,將“三品一標”產品納入追溯管理。建立激勵制度,推進追溯體系建設覆蓋率持續擴大。
3.3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宣傳培訓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通過建立覆蓋全面、信息完整的種養檔案,記錄生產環境、農事操作和投入品使用及產品流向信息,通過責任追溯定位,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監控。要加強對監管人員和平臺使用人員的業務培訓,理論培訓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切實解決生產經營單位在使用追溯平臺時遇到的各類問題。深入開展追溯知識宣傳活動,提升生產經營主體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公眾對可追溯產品的認知度。
參考文獻
[1]曹海祿,焦煒,黃璟,等.國內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概述[J].中國現代中藥,2013(3):233-236.
[2]程曉東,樊虎玲.陜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現狀與思考[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7(2):88-91.
[3]袁有地,肖本奇.安徽省十字鋪茶場現代農業建設實踐[J].茶業通報,2013.35(2):92-94.
[4]陳喜.茶葉有了“身份證”——皖墾茶業集團實施茶產品質量追溯建設項目[J].中國農墾,2014(7):24.
[5]覃娟.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構建及應用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0.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