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
胃癌曾經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癌癥,近20?多年來肺癌的發病率猛增,使胃癌不再名列榜首,但仍穩坐第二把交椅。
胃癌有較為明確的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幽門螺桿菌(醫學檢驗報告中??s寫為Hp)定為胃癌I?類致癌原。胃液中含有強烈的胃酸,一般細菌較難在胃中定居、繁殖,但幽門螺桿菌不同,它們進入人體到達胃黏膜的表面,產生氨和二氧化碳,?氨可中和周圍的胃酸,抵抗胃酸對它的殺傷,并產生過氧化氫酶及過氧化物歧化酶,?避免人體的中性粒細胞的吞噬作用。有了這兩套防身的本領,幽門螺桿菌便在胃中,主要在幽門部位定殖下來。
幽門螺桿菌產生的氨能夠破壞胃黏膜的黏液層,使胃腔中酸性的胃液反滲過來損害胃黏膜。不僅如此,幽門螺桿菌還能分泌一種毒素,使胃黏膜的上皮細胞變成空泡,?并能激活人體的白細胞分泌蛋白溶解酶,損傷胃黏膜。胃、十二指腸的黏膜層遭到破壞后,導致慢性炎癥及胃、十二指腸的潰瘍。
幽門螺桿菌不除,胃便永無寧日,胃的黏膜上皮形成慢性炎癥,從淺表性胃炎發展為萎縮性胃炎,黏膜上皮萎縮與增生并存,?在致癌物質如亞硝胺等硝基化合物的作用下,新生的胃黏膜上皮細胞起了變化,看上去卻有幾分像是腸上皮細胞,病理學上稱之為發生了腸型化生,簡稱為“腸化”,并逐步進展到異型增生,最終癌變,形成胃癌。
可見,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始作俑者。
據統計,胃癌患者幾乎都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盡管胃癌的發生還有其他的因素參與,但從全球的視野來看,胃癌的發生85%?應歸咎于幽門螺桿菌感染。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作為預防胃癌的重要措施。據國外相關研究表明: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使胃癌發病的風險下降46%。最近我國的研究表明:?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后時間越長,降低胃癌發病風險的效果越明顯。我國山東省的經驗是,?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后22?年,胃癌發生的風險下降了52%。據此推算,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后的第30?年,胃癌發病的風險將下降65%。總而言之,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有可能預防2/3?的胃癌發生,應是可以肯定的措施。
研究還表明:越早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預防胃癌的效果越好。若在胃黏膜尚未發生萎縮、腸化之前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有可能可以100%?預防胃癌的發生。在日本有對20?歲前的青少年篩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做法。如有感染,相信其胃黏膜應多未發生萎縮、腸化,?則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胃癌的效果將更好。
我國民眾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衛生、飲食衛生條件的改善,較前已有下降,目前估計約為50%?左右,為世界中等水平。我國大陸地區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一般采用包括鉍劑在內的四聯療法,口服藥物,療程為兩周,治療1~2?個療程,有效率近95%。按醫囑服藥,皆無明顯毒副作用,費用數百元,并多可納入醫保范圍。
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僅可預防胃癌,?也可促成慢性胃炎消退、胃十二指腸潰瘍愈合,還可消除胃部不適、消化不良等常見癥狀,可謂一舉數得。因而,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以預防胃癌一事,應引起我國民眾的充分關注。當然,胃癌的病因并不僅是幽門螺桿菌感染一項,亞硝酸鹽一類的致癌物質的攝入也是病因之一,所以飲食上要減少鹽的攝入,盡量少吃不新鮮的、腌制的食品,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此外,口腔衛生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一些致癌物質的形成有關,因而關注口腔衛生也是預防胃癌的要點之一。
不過,自幽門螺桿菌被發現以來,對于無癥狀的感染者,是否應予治療,一直有所爭議。甚至曾有研究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哮喘、炎癥性腸病、食管反流癥、某些免疫性疾病的發病呈負相關,即減少了這些疾病的發生。我認為,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能預防胃癌是“大道理”,沒有癥狀不等于沒有胃部疾病,?若查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最好進行胃鏡檢查,觀察胃黏膜的情況,再定行止亦可。
需要提醒的是,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重在預防,而且在根治性治療之后也必須防范幽門螺桿菌的再次感染。幽門螺桿菌是經口腔感染的,所以必須把好入口這一關,一是注意飲食衛生,二是提倡分餐制,三是實在要共餐,必須使用公筷、公勺!
胃癌患者幾乎都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從全球的視野來看,胃癌的發生85% 應歸咎與幽門螺桿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