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軍
摘 要: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是我國農業發展主要目標,良好的生態系統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本文主要探究在新發展理念下,河南鄉村生態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的關系,分析了當前河南省鄉村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在新發展理念下鄉村生態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河南鄉村生態振興;綠色發展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的思想理念,在面對新的發展階段時應該秉承新的發展理念,整合利用資源,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行經濟綠色轉型發展、低碳發展,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的產業結構,在生產生活、空間布局方面都堅持走綠色低碳、生態優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戰略發展首要考慮的問題,在脫貧攻堅任務圓滿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如何響應國家號召,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品質、促進鄉村生態振興,成為學術界著重關注的焦點。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優先發展鄉村生態經濟有助于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生態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有機融合不僅有利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也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標的早日實現。
一、河南鄉村生態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相互作用分析
鄉村生態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條件和空間,農業綠色發展是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需求,二者共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鄉村生態振興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保障
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落實,河南全面實現了脫貧。部分農村地區在脫貧發展過程中,將農村的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鄉村旅游優勢,進而依靠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實現農村經濟的增長。而要實現鄉村生態振興,必須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路,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只有農村生態環境水平得以提升,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農村、熱愛農村、返鄉創業,真正實現安居樂業,不斷提升農村地區居民幸福指數,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
(二)鄉村生態振興是農業產業合理布局的關鍵因素
農業產業要實現合理布局,鄉村生態振興是必然要考慮的關鍵因素。河南省應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打造生態農業示范區,促進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激發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深化農業的供給側改革,堅持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河南一方面要利用自身優勢,將糧食生產和供給作為鄉村振興首要任務;另一方面要挖掘農村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人文資源,形成與綠色農業發展相適應的鄉村特色旅游、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等二三產業。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創新、協調發展,還可以豐富農村新經濟業態,從而促進產業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農業綠色發展是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需求
河南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就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由傳統的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注重農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而上述目標的實現需要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這也是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要求。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發展農村產業新模式,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發展智慧農業、農村電商,文旅農結合發展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等新業態,建立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不僅能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還能對鄉村治理、生態宜居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河南需要重點支持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發展綠色農產品,嚴格綠色農產品標準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提升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使鄉村的生態價值轉變為經濟價值。
(四)農業綠色發展是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主要路徑
農業綠色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觀念的一次重大轉變,也是引領鄉村生態振興的主要著力點;同時,實現鄉村振興是建立生態宜居的美好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理性回歸。河南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按照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實現高效率、低能耗的集約型發展,積極推動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延伸農產品的產品線,實現農產品品牌化運營。另外,農業綠色發展更要依靠科技興農,實現農業的信息化、數字化,增加科技成果轉化的附加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二、河南鄉村生態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河南作為我國的糧食大省,歷來重視生態農業的建設發展,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鼓勵農民走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發展之路。2020年河南省農林牧副漁總產值8879.25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2856億元,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28.7%。與此同時,河南省農產品在品牌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三品一標”農產品已達4679個。在2021年河南省“我最喜愛的綠色食品”評選中,涌現出像“正花花生”“豫本山信陽毛尖”“云臺冰菊”等生態農產品品牌。隨著河南省委、省政府對生態農業重視力度的加強和相關政策的出臺,河南生態農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農民綠色生態發展理念依然欠缺
當前綠色、有機、生態農產品已經擴充了農產品綠色化的范疇,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有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河南自2018年開始在農村地區普遍開展了化肥減量增效工作,但農民環保知識欠缺,環保意識不強,在實施過程中,出現政策落實不到位和實施效果不佳的現象。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加劇,土壤越來越貧瘠,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大部分農業生產者都過度依賴化肥、農藥來維持農作物的穩產,但是化肥、農藥的濫用,導致農村環境污染的進一步加劇,形成土壤貧瘠的惡性循環。
河南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在傳統觀念里,農業生產者會認為綠色食品就是“天然”產品,但很多綠色農產品沒有進行相關認證和統一質量標準,造成對外銷售不暢,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二)農業生產污染控制力度亟須加大
農業生產污染主要包括過量施用農藥、化肥、廢棄的地膜、焚燒秸稈、養殖廢棄物。據統計,2020年10月河南省農用氮磷鉀化肥產量為41萬噸,同比增長44%;畜禽糞便年總產量24637萬噸,廢棄物排放量近50%。此外,河南秸稈資源也未能有效利用和及時處理,對周圍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和污染。同時,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大量工廠涌入城市郊區,工業廢棄物的排放流向廣大農村地區,導致農村土地修復和自我凈化能力不斷下降,造成農業生產生活污染問題尤為嚴重。對比沿海等經濟發展較好的省份,河南省農業生活污染控制力度亟須加大。
(三)農村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有待提高
在大力發展鄉村產業的背景下,河南農村居民收入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截至2019年年底,河南省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163.75元,同比增長9.6%。隨著農村家庭收入增加,農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活質量也迎來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城鄉之間差距依然存在,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與城市居民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除滿足生存的基本要求外,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多。
當前,農村居住環境的供給與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改造、廁所革命等人居環境資金投入力度不夠大,環境政策沒有落實到位,給農村居民帶來一定的心理落差。
(四)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還需加大
實現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業綠色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科技創新可以促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越來越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視,河南省先后出臺多項政策并通過實施“寬帶中國”戰略、“村村通”工程等來提高農村地區信息化水平,促進農業的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但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2020年河南省R&D經費投入901.30億元,R&D經費投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占比落差較大也造成了河南R&D經費投入強度僅為1.64%,排名居全國第18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新發展理念下推進河南鄉村生態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的建議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主要內容是綠色、協調、開放、共享、創新。新時代下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新發展理念引領鄉村生態振興,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促進農業生產
河南作為中原內陸省份,與其他沿海發達省份相比,新觀念、新理念接受的時間和程度都要滯后一些。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綠色發展、鄉村文明的理念也在逐步深入。要實現綠色發展理念真正地被群眾所接受,首先,需要對農村基層工作者進行專題培訓,通過定期組織有關新發展理念、鄉村生態振興等相關農業農村政策的培訓,提升基層管理者的綜合理論素養和視野。其次,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農民是鄉村的守望者,農業農村綠色發展離不開農民的參與。通過宣傳教育,比如利用傳統的農村廣播形式、戶外文化墻或者制作低碳生活宣傳冊、家庭環保行為手冊等方式使農村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最后,農業龍頭企業也要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把綠色發展作為企業的使命,將綠色生產理念在農戶中進行廣泛推廣和傳播。
(二)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協調統一
保護生態資源,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前提,也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要求。河南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存在差異,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發展鄉村生態農業,及時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更要注重生態效益,促進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的協調統一,實現自然生態資源的良性循環發展。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必須加強農村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應嚴格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控制和檢測要求,提高農民在水污染治理的參與度,讓居民自覺參與水污染的治理,調動其積極性;黃淮平原地區,由于人口密度大,居住比較集中,可以建立污水管網,對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同時,河南作為畜牧大省,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農村地區的畜禽糞污、秸稈等農村廢棄物,也要進行循環利用,強化地膜的使用控制,著力治理農村地區的“白色污染”。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還需注重農業耕地的修復。河南作為糧食主產區,一方面要提高有效耕地的質量,加強對退化耕地綜合治理和污染耕地修復,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另一方面要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耕地保護制度,在確保基本農田紅線的基礎上,劃定全省的糧食生產區和農產品保護區。
(三)互利共贏增強鄉村的開放性
加大鄉村開放程度,才能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綠色農業,在開放中實現互利共贏,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首先,農村要主動開放,多學習國外鄉村建設的先進經驗,同時要融入國內市場經濟大環境,統籌好兩個市場的資源。借助國外市場,依托“一帶一路”促進國內農業產業升級,河南農業企業更要積極地走出去,建設一批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其次,暢通城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促進城鄉融合。河南是人口流出大省,“空心村”現象突出,借助美麗鄉村、紅綠旅游等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強農村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有創新思維、創業能力的村民返鄉創業,也可促使城市人才、資源、技術等要素下沉,共同參與鄉村建設,實現城鄉互利共贏。最后,借助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加強對農產品的宣傳力度,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四)堅持共享著力提升農民獲得感
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業綠色發展,最終目的是要實現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環境好了、產業旺了、收入增加了,農民的幸福感才會增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這種美好生活的期待,就要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讓廣大農民在共享共建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首先,要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好返貧和新生貧困的幫扶工作,扶貧扶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其次,河南外出務工的農民工雖多,卻無法享受到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務,基于此要提升對農村居民的公共服務水平,推動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公共服務向農村地區流動,加快城鄉均衡發展,共享發展成果,降低農民在民生方面的額外成本。最后,要依靠鄉村產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通過產業融合共享發展帶來增值收益,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五)創新生態振興和農業綠色發展
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業綠色發展需要創新發展理念,用新的發展視角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首先,河南農業要實現由量的增長向質的轉變,就要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的綠色變革,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構建農業綠色生產體系。要進行農業綠色生產,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就需不斷創新農業科學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強化農產品綠色生產,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其次,創新農村治理和管理模式,圍繞生態宜居、生活便捷的原則進行農村建設統籌規劃。注重鄉村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舊村改造、建設特色小鎮,因地制宜地打造美麗鄉村田園生活,促進優化村莊的結構布局,創新治理管理模式,進而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最后,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涌現出康養旅游、休閑農業等一批新業態,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河南可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區域經濟發展實際,打造一批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業綠色發展。
四、結 語
當前,河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但各地區之間還存在較大差異,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業綠色發展需要不斷努力。各地要加大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教育,從思想上重視農村生態發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強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統一。以開放促發展,推進城鄉融合,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進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超,呂劍平.新發展理念下的鄉村生態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探究—以H省為例[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0(08):21-24.
[2]王飛,石祖梁,王久臣,等.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思考[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8):22-27.
[3]河南經濟報.河南省畜牧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全省畜牧業產值2856億元[EB/QL]:http://www.moa.gov.cn/xw/qg/202107/t20210729_6373091.htm.
[4]韓紅磊.河南省“三品一標”知識產權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探析[J].河南科技,2020, 30(06)56-58.
[5]胡麗麗.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陜南綠色農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1):1-4.
[6]劉海濤.推進鄉村生態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的探索[J].經濟管理文摘,2019(02)23-25.
[7]張曉嬌,等.鄉村振興背景下吉林省綠色農業發展路徑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1(06):219-221.
[8]張靜.新發展理念視域下鄉村振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1.
[9]潘曉龍.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武威鄉村振興的路徑思考[J].甘南農業,2020(12):22-24.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鄉村振興視閾下河南農業綠色生產率測度評價及發展路徑選擇”(項目編號:202400410225)
(作者系信陽農林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農村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