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瑋
摘 要:綠色是農業的本色,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鄉村要振興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讓農業真正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真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真正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重點要在“樹立三種思維、明確三大導向、探索三條路徑、強化三項舉措”上狠抓落實。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綠色發展;機制 路徑;泰州
綠色是農業的本色,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鄉村要振興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江蘇省泰州市為農業農村部等國家八部委第一批批準建設的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暨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區,在全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如何為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舉旗探路,提供泰州實踐和示范樣本,值得深入研究。
一、加快農業綠色發展要樹立“三種思維”:系統思維、融合思維、特色思維
(一)樹立系統思維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綠色發展要求的是全鏈條、多層次、整體性的農業發展。一是強化全局觀念。認識農業的整體性。把農業綠色發展放到鄉村振興全局中考量,放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整體目標中布局。二是強化統籌方法。深刻領會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堅持系統思考、科學統籌,做到相互促進、齊頭并進。
(二)樹立融合思維
現代經濟社會條件下的農業綠色發展,不再是單一產業、單一要素的“單打獨斗”,更多的是多種元素的整合與融合。一是推動產業融合。著眼于提高全產業鏈收益,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二是推動跨界融合。實現一二三產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拓展價值鏈,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三是推動技術融合。把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引入農業,將特色主導產業中的相關技術創新性系統集成,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中發揮“1+1>2”的作用。
(三)樹立特色思維
農業綠色發展的目的是促進本地農業市場競爭能力提升,促進當地農業生態環境改善,促進農民在本地農業綠色發展中增收。綠色離不開特色,特色為綠色添彩。一是發揮優勢,特色發展。根據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改變種養方式,改進種養手段,以綠色生產引領市場消費。二是揚長避短,錯位發展。著眼泰州農業高質量發展,量力而行、量體裁衣,充分挖掘市場資源,創造“人無我有”的獨特格局。三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從泰州實際出發,堅持立足特色、利用特色、開發特色,強化本地特色資源的有效有序開發利用。
二、加快農業綠色發展要明確“三大導向”:政策支持的綠色導向、科技創新的綠色導向、全民行動的綠色導向
(一)進一步明確政策支持的綠色導向
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政策體系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支撐和有效抓手。泰州作為全國首批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暨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之一,在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方面要先行先試,既是壓力,更是動力。第一,要穩步增加用于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上的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功能,創新資金籌措渠道,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推進農業環境問題第三方治理、專業市場化治理。第二,要鼓勵支持金融創新。創新投融資模式,探索搭建融資平臺,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鼓勵引導金融資本支持企業和農民發展綠色生產。第三,要分類施策,區別對待。注重研究不同生產經營規模、不同經營主體的特征特性,提高政策的精準度。
(二)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的綠色導向
科技創新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強大引擎。要在加快提高農業綠色發展水平上下真功夫,推進耕地、水域、投入品、產品、環境、主體等全方位綠色發展,實現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轉型。第一,提高標準體系的綠色化水平。按照農業綠色發展的要求,提高現有農業標準門檻,制定覆蓋農業投入品使用、生產技術規程、產品分等分級、包裝、貯存、運輸及質量追溯等生產經營全過程的農業標準,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質量管控,以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第二,提高生產技術的綠色化水平。繼續深化與國內外“大院大所”戰略合作,加快推進產學研聯姻合作,建好用好現有合作載體,推動現代農業走上創新驅動發展之路。第三,提高機械裝備的綠色化水平。著力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有效降低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實現綠色生產,努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三)進一步明確全民行動的綠色導向
用“跳出農業抓農業” “跳出農村抓農村”的理念,把農業產業拓展到農村產業、把綠色發展延伸至社會各方面。第一,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綠色發展的參與度。調動政府、企業、公眾各盡所能、齊心協力,形成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生產、生活方式。第二,強化生產領域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培育。引導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農業綠色發展主體,加強對農民群眾的綠色生產培訓,鼓勵其率先開展綠色生產,提高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科學使用投入品的水平。第三,加大消費領域綠色生活方式的宣傳教育,使綠色發展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
三、加快農業綠色發展要探索“三條路徑”:清潔化生產、資源化利用、優質化供給
(一)推動清潔化生產,加快農業轉型
進一步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行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全面提高農業清潔化生產水平。第一,實施新模式新技術推廣行動。提升“千斤糧、萬元錢”高效種養模式的內涵,推廣應用種養結合、農牧結合、農林結合的高效、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第二,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深度治理行動。積極引導養殖業轉型升級,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畜禽糞便循環利用模式,全面推行養殖場廢棄物處理基礎設施標準化改造。第三,實施農藥化肥減量行動。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提升藥防效果,減少農藥殘留危害。全面實施病蟲綠色防控,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
(二)推動資源化利用,實現循環發展
充分汲取中華傳統農耕文明所蘊含的“順天應時、道法自然、物盡其用、保護資源”的綠色發展理念,從“直線思維”向“循環思維”的轉變。第一,加強農業生產資源防護。實施水生態保護修復,修復水域生態環境,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持續實施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實施林業和濕地養護,加強農田林網和綠美鄉村建設,強化重要濕地保護。第二,加強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對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要加快推動從“處理”到“利用”的思維方式轉變,實現綜合利用,變廢為寶。
(三)推動優質化供給,促進持續增收
第一,貫標準。在組織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過程中,以標準化體系規范農業生產行為,糾正長期以來的無序式經驗主義生產經營模式,讓一切農業生產經營行為納入規范化標準化軌道,從而大幅減少最終消除無序違規生產經營。結合泰州實際和農業綠色發展相關要求,完善泰州市現有農業技術標準化體系。第二,樹品牌。培育一批泰州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品牌規范、統一包裝標識、統一市場推介,以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以市場影響品牌自我提升。對稻米、河蟹、面粉、銀杏等泰州特色農產品,推進由產品向品牌轉變、由品牌向名牌轉變,打造一批有影響的“泰”字號“綠色農產品”“養生農產品”,樹立“品質農業、泰州至上”的區域質量品牌,充分發揮農業質量品牌引領作用。第三,提質量。進一步做強現有泰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平臺,加快平臺擴容升級,拓展監測追溯內容,拓寬監測覆蓋范圍,將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農資等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信息化體系。
(作者單位:泰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