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娟
學校教研組聯合城區、鄉村多所學校開展的問卷調查發現,不同學校、不同教齡的教師對“哪篇課文難教”的選擇幾乎是一致的。針對這些得票較高的“難課文”,教研組成員認真研究后發現,只要抓住單元語文要素這個牛鼻子,就能較好地完成“難課文”的教學。
一、轉變教學思路,教好“老課文”
除個別課文確實難理解、難教以外,教研組發現,很多課文并不難,有的還是大家熟悉的老課文。但是,教師受舊教材教學習慣影響,教學思路僵化,忽視或不知該如何落實單元語文要素,造成課文難教的假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緊扣單元語文要素,轉變教學思路,教好“老課文”。
(一)立足學段特點,轉變教學思路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舊教材把它編排在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單元主題是“外國名著名篇”。本單元要求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關心人物命運。部編版教材把《賣火柴的小女孩》編排在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這個文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同樣的課文,一下提前了幾個年級。而對于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字詞學習不如六年級順暢,又因課文篇幅較長,把握主要內容對他們也是難點。同時,文體單元需要依據文體特點來教學,這是舊教材不曾出現過的,對教師的教學習慣形成挑戰,是本課的難中之難。
教學時,我們首先立足學段特點,幫助學生掃清字詞障礙,然后利用圖表等輔助手段,結合本課反復敘述的情節特點把握主要內容。之后,緊扣單元要素,減少教學枝蔓,并通過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畫面、談感受等策略,使學生體會童話想象豐富的文體特點。
(二)立足課文類型,轉變教學思路
《小英雄雨來》是一篇老課文,舊教材和部編版教材都把它編排在四年級下冊。不同的是,舊教材中本課是略讀課文,單元主題是“戰爭中的孩子”,主要任務是了解雨來的故事并復述。部編版教材把此文編排為精讀課文,單元語文要素是“學習怎樣把握長課文的主要內容”。
由略讀課變成精讀課,意味著承擔單元學習任務的變化。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緊抓單元語文要素,拋開原來教學中講故事、學習擬聲詞等環節,打破固有教學經驗的桎梏,活用教學策略,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解讀能力,教好“新課文”
教研組在調查中還發現,很多教師之所以教不好某課,是因為自己讀不懂課文。相比于上文提到的老課文,這類課文多是教師沒有見過的,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應對“新課文”,化難為易。
以五年級上冊《白鷺》一課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要站在學生立場,依據單元語文要素“純”讀課文,把握教學起點。在多次朗讀《白鷺》后,我們發現除了字詞,學生學習的難點主要有兩處:一是作者的語言有年代感,學生比較陌生,理解存在困難;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見或者沒見過白鷺,無法理解白鷺詩意的美。根據這些思考、發現,我們設計了有針對性的預習作業,要求學生自學字詞,搜集白鷺圖片,并配上相應的古詩詞,為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打下基礎。
其次,結合《教師教學用書》(以下簡稱教參)讀課文,依據單元語文要素確定教學內容。教參立足單元語文要素,確定了鮮明的教學目標,提出了翔實中肯的教學建議。我們可以對照教參、課后題,站在教學角度多次閱讀課文,確定教學內容,再根據教學規律和學生接受習慣,把確定的教學內容分解到兩個課時。這樣立足單元語文要素來備課,就如牽著牛鼻子放牛,使力小、效果好。
最后,依據單元語文要素提出疑問,也是提高備課能力的好方法。比如《白鷺》一課,我們就可以教師自己質疑,也可以引導學生質疑,促使學生主動閱讀,增進對課文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教師想到的所有內容、運用的所有方法,都需要在課堂上教給學生。深入淺出,方是有效課堂的教學境界。
三、緊扣單元語文要素,恰當取舍,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調查還發現,有些“難課文”純粹是教師人為增加了難度。教師擁有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歷,更有教參“保駕護航”。而學生只是十來歲的孩子,知識、閱歷有限。個別教師把課文備難了,講難了,大致有以下表現。
一是拔高或改變教學目標。在教學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若立足單元語文要素教學,則學生只需要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但是教師卻拔高教學目標,增加“虛實結合表達的好處”“從本文看童話的所有特點”“體會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等教學內容,就讓八九歲的孩子一頭霧水。
二是把自己的備課發現一股腦兒塞給學生。教師對于喜歡的課文,靈光乍現、浮想聯翩,腦海中涌現出無數相關資料和教學方法,把自己的發現一股腦兒塞給學生。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的《白鷺》一課時,教師了解到作者郭沫若寫本文時有表達自己人生追求的意思,就大講歷史背景、作者生平,忽視了單元語文要素“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把語文課堂上成了四不像,人為增加了難度。
三是不恰當地補充資料。教師制造“難課文”的原因中一定有補充資料存在。或是補充資料多而雜,喧賓奪主。特別是對于歷史背景豐富的課文,教師不會根據單元語文要素和教學目標取舍資料,只是一味地把所有相關知識告知學生,大量擠占課堂教學時間,干擾了學生的思考。或是用難懂的資料去對照理解課文。教師常用作者的其他作品來對照閱讀課文,以達到材料互證、幫助理解的目的,但是切記不要用難懂的資料去對照理解相對容易的課文。比如六年級上冊《好的故事》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正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本來這篇課文就難讀難懂,如果教師又從《野草》中選擇了諸如《秋夜》《死火》等來進行對照閱讀,那么學生就會越學越難,教學也就步履維艱了。
總之,備課、上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取舍的藝術。我們只有立足單元語文要素確定內容,大膽舍棄無關的內容,集中火力突破重點,攻克難點,“難課文”才不會讓教師難教、學生難學。
(本欄責編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