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學術論文寫作中常見一些作者存在不列提綱、不做調查研究、主題不鮮明、不注意運用修辭方法、不重視標點符號的正確運用、不注重反復推敲和修改等誤區。實際工作中,要撰寫出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除了應符合正確的政治標準、學術標準和寫作技術規范化標準以外,還應以豐富的文獻資料作為基礎,精心打磨,潤色添彩,使論文具備主題鮮明、內容新穎、修辭方法運用恰當等特點。
【關鍵詞】學術論文;寫作誤區;調查研究;選題確定;寫作規范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或是傳播科學知識和理論的書面文件。大量實踐證明,一篇優秀的學術論文,除了應符合正確的政治標準、學術標準和寫作技術規范化標準以外,還與作者對論文寫作的文體知識的了解程度、對寫作對象認識的深度以及廣度等因素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如果作者寫作思路沒理清,內容研究浮于表面,沒有很好地把握所寫學術論文的文體特點,就會導致寫作缺乏明確的目的性與方向性,造成內容空泛、主題不集中、針對性差等問題。筆者結合多年編輯工作經驗,從六個方面分析當前學術論文撰寫的常見誤區。
一、不列提綱,寫作胸中無數
寫學術論文不列提綱,是許多作者在寫作方面的通病。有的作者認為,列提綱很麻煩,只要把握大體方向往下寫,就不會出現大的偏差;也有的作者認為,寫大篇幅的論文需要列提綱,一些“小”文章如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可以不用列提綱;還有的作者甚至根本就不會列提綱。眾所周知,論文的寫作提綱,實際上是論文的框架結構。文章的結構是通過綱目而表現出來的,不列綱目,文章就缺乏整體構架、缺乏相對明晰的基本線索和思路。實際工作中,常見有作者在論文寫作時不列綱目,造成文章結構松散紊亂、主題不集中、邏輯混亂等問題。
筆者認為,論文寫作前都必須首先列出提綱,這不僅是提高論文寫作質量的內在本質要求,也是作者寫作時能始終保持清晰寫作思路的可靠保證,更是有效把握寫作特點和規律,緊緊圍繞文章主題有條不紊順利寫作的根本途徑和基本經驗。因為寫作綱目是與文章主題和內在線索息息相關的,只要列出了條理清晰的寫作綱目,就構建起了寫作的基本框架,寫作的基本思路就明確了。如何列好論文的提綱,具體而言:首先,要明確寫作目標,擬好論文標題,根據行文的目的,擬好符合其相關特點的標題。其次,要注重思考,審查題意,善于分析研究標題中蘊含的體現文章主題的相關信息,然后根據主題的需要,分別按具體文種的結構特點,從不同的角度或層次,按照一定的邏輯線索確定寫作的大體框架。如,對于大部分學術論文而言,一般由導論(或引言)、正論、結論三部分組成。再次,要理清思路,在基本框架基礎上細化分解定調,要把大框架中的幾個方面用確定的語言凝成具體的觀點,即形成確定的圍繞主題的各級標題。最后,要善于收集材料,充實內容,按照各級標題的內容及其要求,廣泛搜集相關材料。如此,文章經過上述環節和步驟,就具備了必有的要素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雛形,為下一步寫作成文奠定了良好的結構和內容基礎。
二、不做調研,寫作無米下鍋
寫作最忌對寫作對象的情況不明、認識不清。許多作者在對寫作主題沒有基本了解或了解不深入的情況下就貿然動筆,結果往往造成或無從下筆,或東拼西湊,或空洞無物,或限于表面,或游離主題,寫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好文章來。眾所周知,寫作是需要大量的材料作為基礎的,沒有材料的支撐,寫作就是“無米之炊”。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一定要有豐富的文獻資料作基礎。只有查閱學習大量的材料,文章分析才能更深刻,論述才能更有說服力。所以,作者平時重視素材的積累和對寫作對象的調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原始材料的搜集與積累,文章的觀點就缺乏提煉的基礎,就難以做到厚積薄發;同樣,缺乏對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全面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文章就會缺乏主題和靈魂,如果對相關材料不站在一定高度上進行帶方向性、目的性的分析、提煉與研究,就會陷入為寫而寫、就事論事的怪圈。
筆者認為,在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積累素材和研究材料都是一個相對艱苦的思維凝練過程。它需要平時養成觀察與思考的良好習慣的支持,需要寫作時的良好心態和強烈責任感的促進。具體而言,首先,平時要將觀察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經常閱讀(充分利用時間學習)、廣泛閱讀(善于從不同載體不同場合中學習)、精于閱讀(針對重點方向的重點內容,綜合運用眼、心、口、筆進行研讀),并有意識地將閱讀與思考的內容有機地分門別類地切入到自身的業務工作實踐的各個環節中,做到“厚積”,為日后的相關寫作積累素材。對于學術論文而言,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一是理論資料,即所要研究撰寫的相關專業理論著作;二是文獻資料及研究成果,包括經典性的專著和代表性論文;三是社會調查的事實性材料,這樣的材料要注意時效性和典型性、代表性。其次,要針對特定的寫作目的、寫作對象和要求,進行廣泛的調查和深入的研究,通過歸納提煉,從材料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厚積”中的“薄發”,達成寫作目的。
三、不明主題,寫作缺乏新意
事物的特點是此事物區別于彼事物內在的本質的規定性,是本事物獨有的存在方式,是此(類)事物內含規律性的基本要素。文章寫作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要充分揭示體現出所寫事物的特點和規律,以幫助人們提高認識,獲得啟示,掌握方法,指導實踐。然而,實際工作中,常見有作者在寫作實踐中,抓不住或沒能很好地抓住所要研究問題的本質特點,寫出的文章主題不鮮明,內容沒有新意。造成這方面問題的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由于論文選題過大,內容太宏觀,一般理論性論述多,具體描述性內容少,泛泛而談,研究不深入。二是由于觀察不細,了解不深,導致寫作僅限于現象和表面性的描述,而沒能觸及研究問題的本質。
筆者認為,學術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首先,論文的選題確定是十分重要的。在選題確定前,要充分研究、了解國內外學術界相關領域的研究動態,對哪些問題已經研究和解決了、哪些問題尚未研究和解決,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就能避免研究缺乏新意,避免重復勞動,也能清晰找到最新的研究方向。在具體的論文選題方面,一是應注意根據自身平時的學習和積累,選擇自己最熟悉、比較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二是可以選擇學術界正在研究的熱點問題,但要開展深入的研究,避免為了蹭熱點而寫文章;三是可以選擇學術界沒有研究過或研究不深入的問題,如果論文能取得新的研究進展,就有研究價值;四是可以選擇實踐性比較強的問題,此類研究選題一般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和實踐意義。
其次,創新是論文的生命力所在。確定論文的主題后,文章內容要在具備專業性的基礎上力爭富有創新性、特色性。為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一要做到宏觀構思,微觀切入。在確定論文大的研究方向和范圍之后,緊緊圍繞文章主題和具體寫作目標,選擇最具有代表性、最新鮮、最具體的材料來安排寫作。二要善于比較分析,凸顯特色。即充分運用比較的寫作方法,認真分析研究并有效揭示出寫作材料中隱藏的能充分表現主題的實證性內容。三要綜合運用,亮出自我。即在全面把握寫作材料的基礎上,善于突出寫作的個性化特色,在寫作內容上,要突出自身特有的專業特色,善于說行話,進行有針對性的主題分析與研究,力求達到寫作的針對性、實效性等基本要求。
四、不善修辭,寫作直白無味
修辭是選擇最適合表達需要的語言手段,來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修辭的范圍很廣,除了比喻、借代、比擬、夸張、對偶、排比等各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外,對于學術論文而言,修辭更多地體現在詞語和句式的選擇方面。靈活的句式選擇和修辭運用,可以極大地增強文章內容的準確性、客觀性,提高文章的可讀性和學術價值。然而,實際工作中,常見作者對修辭無法準確把握和靈活運用,致使文章單調、直白、艱澀,雖然層次相對清楚,結構相對合理,但整體上缺乏生動性、形象性等表達上的靈活度,難以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對文體、語體等知識的學習、理解不足、不深,在語言文字的組織與表達上不能充分體現出不同語體的具體特點,只能呈現出“能夠表達”的狀況,而不能達到有效、靈活表達的效果與境界;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平時缺乏對相關知識的積累、歸納和融通的能力,對事物的了解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淺層,缺乏比較性學習與研究的訓練,不能從本質上、深層次上區別不同事物的同一特點和同一事物的不同特點,以及事物的基本規律。
筆者認為,在學術論文寫作中,靈活的句式選擇和修辭運用,可以極大地增強文章內容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準確性,使文章更具深度、高度和活力,從而有效提高文章的可讀性和學術價值。作者在寫作手段、視角、結構和語言的具體運用上,要善于凸顯自身獨特的行文風格,充分展現、運用好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語言表述方式。為此,一是要加強文體、語體知識的學習和修辭方法的運用,在具體寫作中,切實抓住特定文體寫作的相應語體特點,靈活運用修辭方法,把握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律。二是要注重加強平時的廣泛學習,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尤其是要善于把握不同事物的相同特點,以備在具體寫作時能做到厚積薄發,信手拈來。三是要加強對事物觀察與思考的練習,對所見、所聞、所感事物,不僅要看“是什么”,還要善于從廣度和深度上分析其“為什么”的問題,用聯系與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分析問題,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較中找準此事物、彼事物之間的相同相似點。
五、不重標點,寫作忽視細節
標點符號是用來表示停頓、語調及詞語性質和作用的符號,是書面語言的有機構成要素。寫作中不重視標點符號的正確運用,可以說是相當部分作者所存在的共性問題。但常見有作者對此問題不以為然,認為標點符號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不必小題大做。事實上,對于學術論文寫作而言,標點符號的準確運用十分重要,筆者常見有作者由于對標點符號知識掌握不牢,以及由于平時習慣的原因,忽視對標點符號的使用,致使文章在正確表達和閱讀理解上存在障礙或產生歧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章質量。對于要求嚴謹的學術論文而言,有時一個小小的標點符號上的不準確,很有可能會帶來表意上的相反效果,有的甚至會產生嚴重后果。
筆者認為,細節決定成敗,標點符號作為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時候都是不能忽視的。標點符號的準確運用,也是體現文章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寫作中,只有準確地運用標點符號,才能正確地表達作者本意,使讀者準確理解書面語言的語境語意。要提高文章質量,在標點符號的運用方面,必須在深刻理解標點符號的基本內涵的基礎上,有機地結合特定寫作的主旨和語境,恰如其分地標點斷句,才能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六、不擅修改,寫作粗枝大葉
好文不厭千回改。清人唐彪說:“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須頻改之方入妙耳。”文章寫作中,“三分初稿七分修改”不僅是高質量文章寫作的基本經驗,也是寫作的基本規律。尤其對于學術論文寫作而言,要注意“先求成,后求精”,經過充分醞釀,材料準備齊全后,先按照事先搭好的基本框架把文章的初稿寫出來,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反復推敲與提煉,選擇最恰當的字詞和表達方式來表達既定主題,最后形成文章的終稿。然而,有許多作者在寫完初稿后就認為大功告成,不再下功夫推敲,或只做簡單的語言和結構上的“理順”,從而造成文章結構粗糙,語言詞不達意,突出表現在標題的準確性、內容的針對性、表達的完整性等方面難以充分體現主題之需,內容空泛等。
筆者認為,對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而言,反復推敲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魯迅先生曾說過:“文章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把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從一定意義上說,文章的及時修改就是增刪。通過去繁從簡,使論點更為突出,論證更為有力,文字更為精練。當然,根據行文的需要,有時也有增添和補充。修改文章需要知識與技巧,作者要加強多方面寫作知識的學習,切實掌握語言準確表述的方法和技巧,在完成初稿后,充分運用相關知識,對文章的主題、觀點、材料、結構、語言等進行反復推敲、歸納、提煉,精雕細琢,力求精品。對于學術論文的修改,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標題要鮮明、生動、突出,主題鮮明地表明寫作的主要內容,正副標題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副標題一般是對正標題的闡釋和說明。二是審查行文中的觀點是否正確,分析問題是否透徹、是否新穎、是否具有針對性,不泛泛而談,尤其注意不要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問題都面面俱到地說明,如此反而會造成主題不集中的問題。三是審查文章結構是否合理。一般而言,學術論文分為導論(或引言)、正論和結論三大部分,這三部分應該是“鳳頭、豬肚、狗尾”。導論要簡明扼要地提出問題,寫得引人入勝;正論是論文最核心的部分,內容要豐富、論述要深刻;結論部分要簡短而意味深長,鮮明表達文章論述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張品純.科技期刊編輯提高學術研究能力和論文寫作水平的一些要點[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10):1193-1201.
[2]張艷霞.關于提高學術論文錄用率的幾點意見[J].中國編輯,2012(03):52-54.
[3]李興昌.科技論文的規范表達:寫作與編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4]霍振響,屈李純,范軍.內外結合覓選題 打開編輯學論文寫作通道[J].編輯學報,2019(06):685-688.
[5]吳彤.新聞學視角下科技論文的編輯特點[J].新聞愛好者,2011(04):110-111.
[6]溫彩霞.從編輯視角淺議學術論文寫作技術標準與規范[J].今傳媒,2021(08):61-63.
(作者:中國稅務雜志社副編審)
責編:項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