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慶

基金經理建議“降低收益預期”“樹立中長期持有的心態”及“達到投資目標可適當止盈”等。
2021年基民投資收益到底如何?
天天基金網針對基金投資者的一項調查顯示,截至2021年12月28日,53%的基民收益率為負、35%的基民收益率在10%以內、9%的基民收益率在10%~30%之間,只有2%的基民收益率超過了30%。
業績下降
2021年,A股綜合指數表現相對平淡,結構化行情持續,板塊輪動加快。多數股票型基金相比2020年業績有所下降,普通股票型和偏股靈活配置型基金表現相對較好,中位數收益率分別為8.11%、10.28%。消費和醫療主題基金表現相對較差,中位數收益率分別為-3.32%、-3.93%。新能源主題基金表現出色,中位數收益率高達45.67%。2021年,港股基金整體表現不佳,中位數收益率僅為-5.73%。
互聯網主題QDII基金回調嚴重。交銀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等10只QDII基金的虧損超過40%。
與2020年91只“翻倍基”相比較,2021年業績翻倍的基金數量大幅減少,僅有3只,且均為新能源主題基金。
具體來看,前海開源公共事業、前海開源新經濟A和寶盈優勢產業A位列主動權益類基金收益榜前三位,全年收益率分別為119.42%、109.36%和100.52%。
另外,大成國企改革、廣發多因子、大成新銳產業、華夏行業景氣等8只基金的年內收益率達80%以上。
國金證券表示,由于港股三季度遭遇系統性下跌,全市場投資側重港股的基金產品數量相較二季度銳減,使得當季末劃分為港股投資基金范疇的產品數量由二季度的223只減少至177只。規模方面,177只港股投資基金三季度規模3391億元,環比二季度7577億元降幅達55%。
如何獲益
上述數據顯示,基民的“用戶收益”與基金的“產品收益”出入較大,大多數基民沒有享受到基金的收益回報。
螞蟻基金聯合43家基金公司發布的《2021基金經理千次調研報告》顯示,回顧2021年,虧損基民認為行情走勢、未及時止盈、持有時間短等是影響收益的主因。約35%的受訪基民反饋,過去持有一只基金的時間最長不超過6個月,約39%的基民持基時間超過了一年。
2021年權益市場震蕩,熱點切換頻繁。很多人在追逐熱點中頻繁交易,最后可能是在高點接盤。
不可否認的是,基民的虧損與基金經理的選股操作直接相關。有的基金經理也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
2021年7月19日,易方達基金經理張坤在二季報中表示:“回首自己以往的判斷,發現有不少錯誤。我認為,對于未來5年行業競爭格局的判斷難度恐怕只增不減。綜合來看,如果正確,可能只獲得一個平庸的回報率,但一旦錯誤,卻面臨不小的損失。在這樣的賠率分布下,對于投資來說顯然是高難度動作。”
銀華基金經理焦巍在清倉快遞行業龍頭股票后表示:“我們原來重倉這個行業龍頭是基于其日常生活的黏性,以及用戶愿意為時間付費從而加強其行業護城河壁壘的判斷。事實證明我們的誤判很可能只是基于疫情期間的特殊情況。2021年一季報之后,我們發現自己對需要基于信息優勢的投資標的處于先天劣勢,因此本著亡羊補牢的態度予以了認錯回避。”
交銀施羅德基金經理王崇在2021年二季報中直言:“從二季度來看,基金組合整體表現不佳,組合內個別重倉股跌幅較大,我們向基金份額持有人表示深深的歉意。”
降低預期
對于基民2022年的持基心態和行為,基金經理建議“降低收益預期”“樹立中長期持有的心態”及“達到投資目標可適當止盈”等。
調研報告指出,75%的股票型基金經理認為2022年上半年A股市場會實現正收益,六成基金經理預計收益區間會在0~10%。其中,科技、制造行業的表現最受期待。
此外,基金經理在調研報告中還建議,基民選基時應優先關注基金經理投資理念、產品投資策略、波動率和回撤等因素,而非歷史收益。超五成基金經理建議投資者持有基金最好長于一年。
有業內人士表示,可能那種短期爆發力一般,但是長期耐力較好的均衡基金,更加適合作為底層配置,長期持有。
如果能夠接受15%年化收益率,不如選擇FOF基金或者投顧組合。在保證一定收益率的基礎上,明顯改善波動性,提升夏普比率,有利于投資者長期持有。
2021年基金中基金(FOF)迎來爆發式增長,新成立的FOF共有90只,規模合計1067.97億元,成立數量和發行規模均創歷史新高。
申萬宏源表示,與主動權益基金相比,FOF產品的優勢在于靈活的動態資產配置,尤其在股票市場表現不佳的情況下,更能體現FOF產品在資產配置上的優勢。以2021年為例,94%的FOF產品實現了正收益,而實現正收益的主動權益基金僅68%。
新年回撤
進入2022年,A股整體表現較弱。
W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10日,在全市場5000多只主動偏股型基金中,有541只基金取得了正收益。包括股票型、混合型、QDII、FOF在內的各類基金開年平均業績均為負值。其中,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為-3.13%,跌幅居前;股票型基金和QDII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為-3.09%、-1.94%。
多只績優基金業績回撤程度出現了分化。交銀趨勢優先A今年以來回撤1.82%。廣發多因子近一周最大回撤2.82%。而前海開源公用事業開年以來回撤12.91%。
回撤較多的權益類基金幾乎都是重倉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鏈、高端制造、軍工等前期資金較為擁擠的板塊,在年內跌超10%的基金中,就有10多只名稱里包含“光伏”二字。
去年的績優基金今年還能繼續領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