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娜
新課標和新教材都大力提倡孩子要“做自己”——自己讀,自己想,自己說,自己做。部編版二年級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講故事和續寫故事的環節,這樣的安排給孩子們提供了訓練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孩子續寫故事,應關注以下幾方面。
續寫故事要貼近孩子生活
續寫故事時,教師要引導孩子將課文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在沉浸式的課堂體驗中喚起學生共鳴,使其產生續寫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亡羊補牢》時,我在理解文章寓意環節設計了這樣一個場景:放羊人在修羊圈時,街坊走過來,這一次放羊人會對街坊說什么呢?經過思考和討論,小然舉手說:“多謝你提醒我修補羊圈,你可真是中國好鄰居!”小金站起來說:“我錯了,我不應該不聽你的勸告,結果又損失了一只羊。現在我把羊圈修好了,今天狼來了就不怕了。好鄰居呀,以后我要再犯錯誤你還得提醒我呀,我一定會改正的。”對于兩名學生的續寫,大家紛紛點頭。看來其他學生都認可這兩人對課文的理解,這樣的續寫也別有一番生活氣息。
續寫故事要重視內在邏輯
續寫故事應該遵循事物的內在邏輯,而不能毫無關聯地隨意發揮想象。例如,在教學《揠苗助長》時,一名學生講道:“農夫的兒子發現禾苗全都枯死了,就趕回來責備父親不顧禾苗的生長規律,造成地里的禾苗都死了。”我提出疑問:“農夫的兒子為什么看到枯死的禾苗就回家怪父親?中間是否還缺點什么呢?”
有學生提出:“課文中提到,是農夫把禾苗拔高的。”馬上有人反對:“課文是讓我們看的,而農夫的兒子是故事里的人物,他要不聽父親說是不會知道的。”經過討論,學生看到了事情發展的合理性。孩子這樣續寫故事:兒子到家之后唉聲嘆氣,告訴農夫禾苗都死了,農夫才告訴兒子自己干了蠢事。講故事訓練之后,我讓學生再講一講《我要的是葫蘆》,根據孩子們上傳的錄音可以看出,孩子們在故事情節發展上安排得更有邏輯、更加合理了。
續寫故事要充分尊重個體思維差異
講故事實踐中,我發現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編排以兒童故事為主,內容以“改變”為主線。孩子們在講《蜘蛛開店》這個故事時,我希望孩子們續寫故事,講一講蜘蛛第三次開店之后又會發生什么樣的事。
經過準備,有一個孩子把故事結局安排成蜘蛛不想開店了。我繼續引導:“我們學習《畫楊桃》的時候,學會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那能不能從其他角度想一想呢?”經過引導,有的孩子扮演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樹爺爺并告訴蜘蛛,做事情要有應對一切困難的思想準備,堅持才有收獲;有的孩子勸說蜘蛛應該專心致志干好一件事。通過想和說,孩子們的思路開闊了,很多奇思妙想的火花閃現在課堂上,語文課堂變得充滿生機和活力。
(責編 桑 濤)